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她用一個夏天拍下整個紐約,看看跨界攝影師的旅行創作

她用一個夏天拍下整個紐約,看看跨界攝影師的旅行創作

戴顯婧,攝影師/媒體人/創意人,現從事互聯網企業品牌市場工作。作為一名不斷接觸攝影及視覺行業的觀察者及踐行者,風景及人文攝影是她熱衷實踐的方向之一,今年6月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攝影書《 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

戴顯婧笑稱自己是當下流行詞——斜杠青年的一員,一位遊走在攝影圈內及圈外的攝影師。從文化時尚類媒體到互聯網行業的跨越,生活節奏、身處環境都發生了變化,而攝影一直作為她的陪伴和表達的方式。「攝影陪伴我,比很多關係都來得可靠。它逐漸成為我思考世界、感受生活的習慣與表達方式。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快樂,並可以回望自己,期待未知。」

近期,她出了第一本攝影集《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 》,2016年紐約的夏天,她作為一名過客,遊盪在這個世界的中心。「每一天,當我出門,伴著救護車、警車的聲音,數不清的膚色和語言包圍著我。我在街上亂走,正如無數個他者一樣。」這本書里完整保留了她與紐約短暫卻紛繁的相遇,呈現出對她紐約的理解——「慌亂的滿足,失落的渴望,過客般的存在,矛盾塞滿了這裡的時間。人們在這裡尋找機會,觸摸到夢的殘酷,卻又捨不得離開。

Maybe there is no story 也許並沒有故事

她影像:最開始怎麼會與攝影產生較深的交集?

戴顯婧:大學時,我學習影視編導相關的專業,對美學、視覺語言比較感興趣,也會玩膠片相機、LOMO,恰巧的一個機會讓我畢業後就進入喜歡的《新視線》雜誌編輯部工作,負責封面選題與「PHOTO」欄目。這段工作經歷對我在視覺方面的刺激及培養很大,它提供了一個更新的高度與眼光。在編輯雜誌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圖片編排的思路,紙張上呈現節奏,圖文關係等,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圖片及其背後的含義。

作為「PHOTO」欄目的編輯,我還需要不斷去尋找並採訪好的攝影師,了解他們的生活背景、創作動機等,從編輯的角度看到不同攝影師的表達方式,也激發自己拿起相機去創作。

35degrees 三十五度

她影像:你曾經說過「興趣和愛好的可貴是在於幫助你抵抗同化」,作為互聯網公司的品牌市場人,同時還進行著攝影創作,你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雙重身份?

戴顯婧:當下是一個快讀變化的時代,未來已來。一方面作為一個品牌市場人天生就要對社會的變化敏感,同時要時刻去思考如何用有效的方式與大眾溝通。一方面攝影也是一種對萬物思考和感知的表達。這兩者並不衝突,甚至有所關聯。很多品牌的一張硬廣,一個TVC就足夠代表了品牌的形象和觀念,圖像、文字這些都是表達觀點和連接觀看者的手段。而在工作中不斷地推導邏輯,梳理價值,研究需求等這對於一個獨立的創作者來說也非常有用處。

從創作者、思考者的角度來說,生活本身的複雜性,多元性將是非常好的源頭。保持一種旁觀者的姿態,反倒更有益於創作,目的性不會太強,作品也更自在而不匠氣。同時,創作者的思考方式也對於本身的工作能帶來新的視角和敘事性的補充,所以這兩者是相輔相成,如同打太極一般,自在圓融。

Maybe there is no story 也許並沒有故事

Maybe there is no story 也許並沒有故事

她影像:從文化時尚類媒體到互聯網行業的跨越的過程中,攝影與你的關係是怎樣的?

戴顯婧:以前在媒體或廣告公司做編輯、創意人都以審美為主導,平時接觸不少創作者,與攝影的關係比較密切,現在的工作會更接近科技、市場業務等方面,攝影離它相對會遠一些,但我一直都沒有想牢牢抓住攝影不放換取利益,也沒想過放棄過攝影,它也從來沒有放棄過我。

攝影既是我的興趣愛好,也是私密的朋友,它陪伴著我,比很多關係都來得可靠。它組建成為我思考世界、感受生活的習慣與表達方式。最重要的是,攝影讓我快樂,並可以回望自己,期待未知。

《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 》封面

《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 》

她影像:了解到你拍攝了多組不同類型的作品,為什麼選擇《 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 》這組作為自己的第一本攝影書?

戴顯婧:相比其他作品,《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 》的拍攝時長很充足,作品整體的飽滿度和節奏感比較好,維度上也比較豐滿,拍攝設備也是統一的,適合做印刷和輸出。而且我有一個美好的設想,希望每一本書就是我拍攝過的一個地方,所以我做了placesplaces系列,中文翻譯是「無處之處」。

去一個未知的地方遊盪,觀察生活在這裡的人、風景,受到一些刺激,找到興趣點去拍照,是最真實的攝影狀態,也是很多攝影師最初接觸攝影時的狀態。它是簡單、真摯的,充滿了原始衝動的,所以選擇了它。

《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 》

她影像:從你的照片以及書中引用的一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許多關於時間、記憶的描繪。

戴顯婧:我對時間與記憶的深刻感受是融在性格里的,幾十年的成長里,我還算是一個進步比較快的人,很小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可以快速地把很多東西做出來並受到認可(不是自誇),很多人也會覺得我較於同齡人思考的事物比別人要深刻和成熟一些。

直到前年有一段gap time的時候,當停下來梳理自己的時候,恍然發現走得太快並不是一件好事,會錯過很多更深刻的思考。以前總會擔心落後於其他人,覺得年輕時要不斷地補充知識,保證自己在領先的位置,才不會被甩下。但到了一個時間點,我發現快速地累積會讓你失去很多領悟。不管你的步伐有多快,上帝對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殊途同歸,沒有所謂的真正的成功,都是冷暖自知。從那以後,我開始理解時間,它值得尊重,也讓我對自然,對不在人掌控範圍內的事物產生了更多敬畏心。

Maybe there is no story 也許沒有故事

她影像:你的照片非常注重光線和色彩。

戴顯婧:從目前拍的照片看來,能一下子打動我的還是具有豐富的光線與顏色的照片。光線和色彩是我表達方式里最重要的兩個部分,正是因為有了光,才有了攝影。光在攝影里就像天使,色彩就是它的培養皿。我很喜歡處理顏色的過程,每次坐在電腦前就像一個修鐘錶的老師傅,很細緻地對灰度和飽和度、明度進行調整,不會控制得特別飽和,也不是完全的灰調,它有時候會接近歐洲美術館裡面的一些繪畫。每張照片在我心裡都有它應有的顏色,而不是通過反覆調色後去做選擇,如果我想像中它有陽光的影子,就會稍微往暖色去調。

35 degrees 35度

Maybe there is no story 也許沒有故事

她影像:一些照片中看到了威廉 · 埃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的影子,你是否受過一些彩色攝影大師的影響?

戴顯婧:確實受到過大家耳熟能詳的彩色攝影前輩的影響,因為我非常痴迷於色彩,也是看著他們的作品成長的,相比非常現實或猙獰的事物,更欣賞平靜的、美的事物,所以我覺得埃格爾斯頓的顏色特別好看,也喜歡史蒂芬 · 肖爾(Stephen Shore)色彩中的邊界感,會被它們所打動。雖然拍攝時沒有刻意要去模仿某個色彩,但最終拍出來的照片與他們的圖片的確也會呈現出一些相似的氣質。這可能就是一種受到影響後的潛意識投射吧,不自覺的。

Thirties as waves 波動 (on going)

她影像:除了旅行中的拍攝之外,你還拍攝過一系列關於30歲女性的作品《 Thirties as waves 波動 》。

戴顯婧:這組作品是我剛結束一段感情時拍攝的,那段時間精神上衝擊比較大,常常感到痛苦、難過,而創作給我帶來了能量。我一直反省自己,也思考關於年齡的問題。30歲正是女性邁入成熟的年紀,周圍的同齡女性不管處在單身、即將結婚或是懷孕的階段,都有非常複雜的思慮。對於很多女性而言,30歲意味著人生到了一個新的節點,由此會產生困惑,它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時刻,我想把它記錄下來。

Thirties as waves 波動 (on going)

Thirties as waves 波動 (on going)

她影像:為什麼選擇在女性的房間里進行拍攝?

戴顯婧:房間恰好能突顯她們的興趣愛好,觀察到一些生活的痕迹。床頭柜上留著一些頭髮的梳子,一個用舊的口紅,從這些直觀的事物里,能感覺到她的狀態,就像氣味一樣。私密空間里的兩個女性也可以交談出許多形而上的事情,它高於庸俗的生活,但又與生活有關。在這樣的氛圍下,每個人的狀態都是鬆弛的,可以呈現出真實的一面。

她影像:拍攝不同身份、處境的三十歲女性過程中,給你帶來了什麼感受或啟發?

戴顯婧:與每一個拍攝者聊天,都能發現很多共性與共鳴,原來你的痛不只是你一個人的痛,你的孤獨也不只是一個人的孤獨,你所堅持的事情,很多人都與你相似,讓我看到當下社會中的女性非常堅強、獨立的一面。做完這組作品後,自己在感情上的得失也放下了,不再困惑於失去的感情,獨立地面對生活。

《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 》

她影像:《 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 》與《 Thirties as waves 波動》這兩組作品,前者是遊離的、原始刺激的旅行記錄,後者則是有規劃的長期拍攝,這兩種方式各自給你帶來了不同的什麼感受?

戴顯婧:《 Thirties as waves 波動 》像一個需要精心雕琢的木頭,它可以被設計,被策劃,更像是圍繞一個命題去做研究。而在旅行中拍下的《 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更接近於生活里的時光碎片,它丈量了時間的維度,是一種伴隨的狀態,不是特地製造出來的,是偶然的巧合讓你拍到的,有著更多隨機性。

從生活狀態而言,我會更喜歡後者,因為它更自由、鬆散,也很隨機,會帶來不期而遇的收穫,這種方式也更加接近攝影與我的關係。從拍攝到編排,就像是將星星串成了一整片天空,會感受到萬物間皆有關聯,它上升到事物之間的微妙關係,很有意思。

The Baikal Lake 貝加爾湖

她影像:為什麼會用「一個感性與理性並存的女性創作者」形容自己?

戴顯婧:我會理性地處理生活中的危機和困難,但在拍攝中就會表現出感性的一面。零下30度的西伯利亞,冷風迎面吹來,我站在山峰上看著一望無際的大地,突然對自然產生出敬畏心,被眼前的風景打動,會忍不住掉眼淚。

經常會聽到一些評價,認為我的照片通過微小的細節去感動別人,但它又帶著一定的距離感,這或許就是感情與理性交織所拍出的畫面吧。它不會讓人一下子感受到炙熱、飽滿的感情,也不是那麼孤獨冷漠,一直處於溫的狀態。

- 新書推薦 -

《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 》

《 Whatever New York 無論紐約 》, 這組彩色攝影拍攝於2016年夏天的紐約,在近20天里,我作為一名過客,遊盪在這個世界的中心。紐約非常適合街拍,因其豐富多元並充滿變化。每一天,當我出門,伴著救護車、警車的聲音,數不清的膚色和語言包圍著我。我在街上亂走,正如無數個他者一樣。紐約的真實感與我印象中來自攝影、電影、文學等各式各樣的樣本之間產生了曖昧的關係,而在墜入真實的紐約時刻,我也找尋到了我的節奏與興趣。這兩者之間相互交疊相互影響,同時,又有初入這裡的原始衝動與單純刺激。

由攝影師本人提供

這本書里完整保留了我與紐約短暫卻紛繁的相遇。我試圖通過直接的攝影與其關係的編輯,呈現出對紐約的理解——慌亂的滿足,失落的渴望,過客般的存在,矛盾塞滿了這裡的時間。人們在這裡尋找機會,觸摸到夢的殘酷,卻又捨不得離開。我看見城市中飛舞的自由,徘徊在危險和權利的邊緣,陌生的我們既慷慨又冷漠,在這裡,無論發生什麼,無論你做什麼,都沒人管,這抑或是自由的邊界。

掃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____

作者丨Tul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她影像 的精彩文章:

我們真的變了……
「睡姿101」獲獎公布

TAG:她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