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走到哪兒都帶本書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那些走到哪兒都帶本書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共青團中央

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來源:共青團中央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Jenny喬」(ID:Jenny-Qiao-Love,作者:Jenny喬)、知乎@徐三石、@快樂枕頭君,文章有刪減,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

青年觀

最近,話題「經常看書的人和不看書的人有什麼區別?」火了,眾多網友紛紛貼出來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三個故事。

那個走到哪兒都帶本書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作者:Jenny喬

周末,約了個老朋友在南城吃飯,她沒車,所以只好我穿過大半個北京城去見她。

因為堵車,一個小時的車程,開了整整兩個半小時,午飯直接變成下午茶,還好約的是一家帶簡餐的咖啡廳,要是火鍋店,就尷尬了。

等人,是一件多煩人的事兒,等過的人都懂。特別是在餐廳,一個人傻坐著,迎接你的是各種鄙視的目光。換作是我,可能手機都玩兒沒電了。

可人家倒好,我急急忙忙衝到餐廳的時候,她正坐在那兒認真看書,要拿筆寫寫畫畫。看見我,把書一合,微微一笑,說了三個字:「你來啦。」

當時,我腦海里就一個念頭:這種同齡人比堵車還可怕。

GIF

我們倆認識快十年了。這十年里,她變了很多,從單身變成了已婚,從小職員變成了管理層。可有一點一直沒變,就是走到哪兒都帶本書。

有一年,我們倆去美國玩,我背了個空箱子,打算去買買買,她背了半箱子書,說倒時差睡不著可以看。結果,回來路上,我買了一箱子衣服,她又買了半箱子原版書。

而且那些書比我的衣服還貴。

這些年,她在我心裡一直是個很特別的人,無論多忙,我都會找時間約她,就怕兩個人越走越遠。

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這麼個朋友,她像是你的標杆,又像是「假想敵」。我總希望自己能在某個方面超越她,哪怕齊頭並進也是極好的。

可她永遠是那種看起來和你一樣,你卻永遠追不上的狀態。她的見識永遠比你多一點,視野永遠比你寬一點。你說什麼,她都能分析得頭頭是道;她說什麼,你都各種聽不懂。

有這麼個朋友,真是讓人「悲喜交加」。喜的是,她能鞭策你。悲的是,她一輩子在鞭策你。

GIF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期節目,主持人提了個問題,我覺得很受刺激:如果在一次聚會上,你遇見兩位女士,一個拿的包看上去挺一般,但談吐不俗,一張口就引用了《經濟學人》雜誌對英國大選的分析;另一個拿著很貴的名牌包,說的卻都是電視劇和明星八卦。你覺得誰的社會地位更高?

我想了想,不說社會地位,至少對我來說,更願意和前者交往。這個世界上,知識量是很貴的。

這可能就是一個人的文化資本,也就是談資。

說起談資,這些年我最深的感觸就是,越和人聊天,越不敢聊。

班門弄斧真正的可怕之處,不是丟臉,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丟了臉。有時候,沒人會告訴你,他們早就看穿了你,然後只會點頭微笑。甚至有時候,你覺得自己知道得挺多的,可別人一問,就啞口無言。

最近,危機這個詞頻頻出現。其實不止是中年,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有危機。這個時代的工作,可替代性太高了。你前腳提辭職報告,還沒來得及緬懷一下,後腳就有人搬進你的工位。有一技傍身也不夠,因為技能這東西也靠不住。

在職場這麼多年,我最恐懼的時刻就是遇見一個比我還內行的外行。當別人談論你最擅長的知識,還說得比你透徹的時候,怎麼可能沒有危機感?

GIF

很多人詬病今天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所以也不欣賞那些走到哪兒都帶著書的人,覺得他們只是裝。

我覺得不是,至少在我看來,讀書沒有什麼時候讀,怎麼讀之分,只有讀與不讀的差別。因為讀書是一種態度。有些人在圖書館做一天刷微博,有些人在垃圾桶旁讀經典。

那些愛看書的人,除了保持競爭力,還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就是凡事想得開,煩惱特別少。

再說一個開篇那個書痴朋友的故事,有一年夏天,我們倆去南方玩,回北京的時候遇上飛機延誤。整整等了六個小時,整個候機樓都瀰漫著怒氣,我焦慮地走來走去,一會兒發微信給北京的朋友了解天氣,一會兒向空姐詢問狀態。可一旁的朋友悠閑地拿出一本書,要了杯熱茶,不言不語,不驕不躁,一副有書萬事足的樣子。

她一遇上煩心事兒,從不傾訴,也不抱怨,就拿一本書坐在咖啡館裡。別人diss她,批評她,污衊她,陷害她,她總是埋頭扎進書堆里。真像羅曼·羅蘭說的:「和書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

想起一部美劇中的情節,Miya因為家庭的詐騙醜聞陷入媒體的狂轟亂炸時,她事務所的同伴Lucca,只給了她一個建議,找本書看,不要上網,不要看新聞。只是看書就好了。

這真的是我聽過最好的建議。

有人說,你越讀書,越能看見自己的無知。因為無知,才會對人心生敬畏,也才會對生命多出一點豁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順境時勇往直前,逆境時豁達堅韌,這樣的人,可能是你我永遠都無法打敗的對手。

經常讀書的人喜悅感是難以言表的

@徐三石

經常看書的人更了解現象背後的道理和原理

有些看似很普通的事,背後其實是有經濟學、心理學等原理在的。讀過相關書籍的人,就會因為知道這些原理,而看到事情的本質。

比如說KFC把一個漢堡定價16塊,包含這個漢堡在內的套餐定價為20塊,這時你就不大可能會去選擇漢堡,而是會選擇套餐。你會覺得沒錯啊,因為套餐便宜啊,所以我當然選套餐。其實這背後就有一個叫「錨定效應」的原理在。

漢堡的16塊定價就是錨點,你一看到它,就把它作為參照點了,而以它作為參照點,套餐20塊當然很便宜。也就是說,人家給漢堡定價16塊,就是為了讓你買套餐的。

你要是找中介買房子,假如你看好一套房,中介八成會主動給你找同小區的其他幾套房,並且會先帶你去看那些在你看來不咋地的房子。為什麼這麼做呢?就是為了讓一個性價比較差的房子作為錨點,這樣你再去看自己想買的房子,一定覺得自己的眼光和選擇特別好。一高興,這筆交易就成了。

經常看書的人更敏感,也更富有同理心

經常看書,尤其經常看文學書的人,心思會比較細膩,對身邊發生的事會比較敏感。他們更容易去為別人著想,這是因為他們在文學作品中見識到了太多的靈魂。

不管是葛朗台這樣的吝嗇鬼,還是堂吉訶德這種別人眼中的瘋子,讀書多的人都見識過,他們看過大師筆下的故事與人物,因此對人性的理解更深刻,在生活中也就更富有同理心。

經常看書的人能夠包容不同聲音

這一點是上一點的延伸,讀書越多,人其實是越寬容的,而讀書少的人,在觀念上則容易表現為保守與專制。

比如我們讀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的觀點和我們自身的觀點不一樣,讀書多的人會去想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他的觀點對不對,有沒有可以吸收的地方。

而基本不讀書的人,很難去接受與自己不一樣的觀點。

經常看書的人好奇心與求知慾更強

一個人經常看書,除了專業或職業上的原因,就是因為愛看書。為什麼愛看書?因為書中的世界實在是太精彩,太繽紛了。

愛看書的人,不管多大,都還抱有孩童時期那種旺盛的好奇心,我們對世界有很多不了解,所以我們想去知道。

我原先是只看文學和哲學的,後來又去讀了天文學方面的書,因為我對宇宙太感興趣了。再後來我又去讀心理學、讀經濟學、讀歷史,越讀越發現自己太淺薄了。

人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而面臨的問題卻是無限的,我並非要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只是想知道一些事的真相是什麼。當你從書中了解了一件不曾了解的事,懂得了一個不曾懂得的道理時,那種喜悅感是難以言表的。

經常看書的人會更客觀地去思考一件事

說實話,一個人想要做到客觀是很難的,我們都是主觀而自私的,但是讀書多的人會刻意讓自己抽身出來,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審視問題。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在帶有強烈情緒,或與自身利益過分相關的時候,人就戴上了有色眼鏡。讀書越多,你就越有勇氣,也越有自覺去摘掉這副眼鏡,因為你知道它正在蒙蔽你的雙眼。

我自己是一個每天都讀書,每個月都買書的人。從今年3月份起,我每天下班後還會堅持寫一篇公眾號文章,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記錄自己讀書的收穫。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

最後說一句:一個沒有輸入的人,未來是很難持續輸出的。

讀書最大的功效應該是消除自己心中的「分別心

@快樂枕頭君

讀書最大的功效應該是消除自己心中的「分別心」。

首先,我是反感那些自以為看過幾本書就瞧不起比自己看書少的人的。其實,面對浩瀚書海,這世上的人,都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讀書人的優越感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第二,讀書多,不開竅,反而害了自己一生。所以,讀書不在於多,而在於開竅。

第三,讀書最大的用處不是拿來掙錢變現成有錢人,而是在有錢人面前能夠有強大的心裡自處能力,意思就是,就算自己窮困潦倒,心裡卻自有一方天地,也能怡然自得的樂呵樂呵的過窮酸的日子,而不是埋怨自己空有滿腹經論不被世人所接受。

讀書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掙錢掙更多的錢,而是為了修性修身怡情。

第四,一個真正讀書讀通透了的人,一定不會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人一等的,也不會真就自以為是,覺得自己跟不讀書的人真有什麼差別的。書讀到最後,一定是平和親善,低眉順眼,消減了分別心的。

對於讀書

你有什麼想說的?

留言區聊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青團中央 的精彩文章:

TAG:共青團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