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結婚23年甜蜜依舊,她道出了婚姻幸福的秘訣

結婚23年甜蜜依舊,她道出了婚姻幸福的秘訣

文/幸知在線特約作者 Miss 柳

一度很討厭那些在朋友圈秀恩愛的人。

愛不愛,自己知道就好,何必曬出來讓全世界點贊?

後來,認識了一對結婚十多年的夫妻。

他倆是我見過秀恩愛秀得最高調、最頻繁的——今天早餐嘗試了什麼新花樣,昨天傍晚挽著手散步時路邊梔子花又開了幾朵,無論多瑣細的事情,他們都樂此不疲地記錄下來。

時不時還會曬出一兩張合照,神情像熱戀中的少男少女。

來參加朋友聚會,相視而笑時,眼睛裡是滿滿的溫柔。

把愛活出來,說的大概就是這樣的狀態吧。

看著他們,會忍不住開始琢磨:同樣是結婚,為什麼有的人一路波折,有的人平淡如水,有的人卻特別幸福?

其實,那些特別幸福的婚姻有著明顯的共同點,而且並不像你想像得那麼難以複製。

大方表達「需求感」

你敢大大方方地告訴你的另一半,你很需要他嗎?

前段時間,歌手林依輪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二十三年,一個老婆,倆兒子,一隻鳥,一匹狗,一條我……幸福就這麼簡單。

簡單幾個字,羨煞無數網友。

那天是他結婚23周年紀念日。這句略顯直男的情話,實際上是回復妻子西華在稍早一點時發的微博——

夫妻就像這兩片粽葉,紅色的姻緣繩系著粘粘糯糯的一家人,粽子里所有的滋味兒可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23年了,依然快樂,謝謝你。

簡直是甜到發膩。

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特別幸福的夫妻,在表達愛的時候都很大方。他們不僅會坦誠地告訴對方「我愛你」,還會毫不吝嗇地表達更多,比如:

你很重要。

有你的陪伴,我很幸福。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很需要你」。

而感情相對平淡甚至冷漠的夫妻,即使心裡很依戀對方,也很少願意表達類似的感受。不僅如此,他們還找出各種借口來拒絕表達。

表面上有多理性多強硬,心裡就有多害怕。

他們在害怕什麼呢?害怕被拒絕。

親密關係常常引發心理層面的「退行」。

也就是說,我們在外面可能成熟理性,但一回到家裡,面對朝夕相處的伴侶,就很容易直接切換到「嬰兒模式」,希望對方可以無條件地包容我們,並且感知、照顧到我們的情緒。

處於「嬰兒模式」中的人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伴侶沒能很好地回應,就會感覺非常受傷。

人有自我保護的本能。受過幾次傷之後,為了避免再被拒絕,我們乾脆什麼都不表達了,免得又把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在對方面前。

總有姑娘自豪地宣稱,我是一個很獨立的人,根本不需要愛情和婚姻。

每次聽到這話,心裡就一驚——又是一個給自己築起了厚厚高牆的人。

「不要表現出太強的需求感」這句話,如今被很多人奉為金句。

理想的感情狀態,似乎就是保持高冷,然後享受對方的追逐、寵溺,付出的情感資源越少,性價比就越高。

很多人相信:如果對方看出我有多需要他,我就完了。

問題是,沒有了需求,不暴露脆弱,也就不可能擁有真正的親密。

在刀槍不入的狀態下,你的姿勢是防衛性的,心也幾乎完全封閉,沒有辦法與別人建立信任、默契的關係。

總是忙著自我防衛,哪還有時間去愛。

同時,「需要」不等於「依賴」。

「需要」指的是,你的存在讓我感覺很快樂,我想要和你一起創造幸福的體驗。

「依賴」指的是,我的幸福全都仰仗你了,你得對我負責。

向伴侶表達「我很需要你」,可以極大地提升對方的自我價值感。

多使用這樣真誠又暖心的語句,即使對方一開始不好意思直接回應,也一樣會在潛移默化中漸漸變得柔軟。

有覺知地付出

婚姻不幸福的人,經常會說一句話:我付出的比他多太多,虧死了。

我把這叫作「賺賠心理」

賺賠心理很簡單,就是把婚姻當成一場交易,打著愛的旗號,錙銖必較地計算著付出與回報。

我付出得太多,所以我賠本了。

他付出的很少,所以他賺翻了。

太在意得失,永遠都覺得自己更委屈。

因為,我們會對自己的付出進行誇大、美化,拚命地給它升值,對伴侶的付出,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貶低、鄙視。

習慣了這樣的操作之後,很容易得到一個悲傷的結論:在這場婚姻中,只有我在付出,他一點也不在乎我。

於是,「我為了這個家付出那麼多」就成為了夫妻吵架的經典台詞。

除了用「付出感」來營造高尚的自我形象,還有人會把「付出」當成一種謀略。

比如,最近就有人問我,怎樣才能「誘導」老公付出多一點。她的如意算盤是:男人付出越多,就越不捨得放下,婚姻就越穩固。

計較賺和賠,婚姻終會進入相互算計的死循環。

幸福的婚姻,真的沒這麼複雜。

比如開頭說到的那對夫妻,十多年以前,他們一個在北京,是一家500強企業里最年輕的高管,風光無限;一個在南方不知名的小城市裡,經營著自己的茶舍,日子平淡如水。

一次意外的契機,他們通過網路認識,一見如故,談起了異地戀。再後來,男人辭掉了前途似錦的工作,去了那個陌生的小城,和她朝夕相守。

這麼重量級的付出,夠感天動地了吧。

但他說起往事,卻輕描淡寫:有她的地方,才是我的家。這是心甘情願,也是為了我自己,談不上什麼付出。

簡單純粹的人,婚姻幸福的概率比較高。

如果他抱定了「為了你,我連前途都放棄了」的念頭,要求妻子給出等值的回報,一分一毫斤斤計較,那麼,這場婚姻只能在怨念和內疚之中慢慢耗竭。

把「我為你付出」還原成「我自願付出」,可以清理掉婚姻中的大多數煩惱。

畢竟,你的所有付出,說到底都是為了自己——為了給創造美好的婚姻、為了獲得更高質量的愛、為了被理解被接納……

所以,用不著那麼苦大仇深。

你付出,是因為你心裡有愛,並且願意把愛給到你的另一半。

如果暫時不那麼情願,你可以選擇少付出或者不付出,完全自由。

把你的付出,視為你對他的心意;把他的付出,看作他對你的心意。

請尊重所有的心意,不要把它們當成交易籌碼。

「賺賠心理」只會讓你覺得自己特別可憐,卻無法解決婚姻中的實際問題。

而有覺知地付出,卻可以提升你創造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扮演好「情人」與「朋友」的角色

只要願意,我們可以找出無數個不結婚的理由,比如:

婚後出軌概率太大。

一個人也可以搞定所有事。

我能養活自己,還過得很不錯。

我就喜歡單身的狀態。

所以,婚姻到底有什麼用?

說實話,在這個時代,婚姻真的沒什麼用,也沒有百分百的必要。

身為女性,我們再也不需要通過婚姻來尋找長期飯票或是一個合法的身份,婚姻的實用價值大不如前。

不過,從那些幸福的夫妻身上,我看到了婚姻更深層的意義——與另一個人分享生命。

第一個層次,是分享志趣。

共同的興趣愛好,是感情的催化劑。

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自然而然地進入放鬆、敞開的狀態,感情交流也會變得更加順暢。

認識一對愛好陶藝的夫妻,他們每個周末都會抽出時間一起制陶,一邊打磨著作品,一邊泡著茶,不急不慢地聊天。

作品真的很一般,但坐在他們旁邊,感覺空氣里都泛著讓人安心的甜意。

第二個層次,是分享生命故事和深層感受。

有個朋友說,她剛剛結婚那陣子,其實是有些失望的,瑣事撲面而來,再也不能自由自在。

直到結婚第二年的春節,跟著丈夫一起回了趟老家。

他帶著她到處轉,去看他上過的小學,最喜歡的小吃店,逃課去過的網吧……聽著他回憶往事,一會兒嘆息,一會兒大笑,她忽然覺得,自己真正進入了他的生命之中,理解了他。

而這種溫柔、接納的溝通氛圍,也被他們成功延續了下來,一起營造出了讓彼此都舒服的婚姻狀態。

很喜歡經典老歌《天長地久》里的一句歌詞:一生的情人,永遠的朋友。

在幸福的婚姻中,夫妻不僅僅是親人或法律意義上的伴侶,還應該是「情人」與「朋友」。

情人,意味著關係中要有激情,一起分享讓彼此都心潮澎湃的美好事物。

朋友,意味著要有一份很深的理解和共情,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來相處。

這樣的婚姻,沒有機械化的責任義務束縛,只有道法自然的心靈相通。

既有趣,又能滋養彼此。

一起創造豐富、美好、積極向上的體驗,正是幸福婚姻的共同特質。

作者簡介:Miss柳,廈門大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占星師,塔羅師,撰稿人,享受動蕩世界的90後雙子座。微信公眾號:Miss柳的小宇宙

潘幸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我42歲,男朋友25歲」
中年危機?不存在的!都是焦慮惹的禍!

TAG: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