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軍13000人對陣日本42000人,戰後日本1000多年不敢斜視華夏

唐軍13000人對陣日本42000人,戰後日本1000多年不敢斜視華夏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封建王朝的建國史,正像《三國演義》開段所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分分合合中,一個新的王朝便取代一個舊的王朝。在這些朝代的更迭中,中國始終是一個東方強國,無論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不輸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然而到了清末,中國卻備受彈丸之地的日本數次欺凌,無不讓人痛恨清政府的無能,進而扼腕嘆息。中國和日本比水而鄰,在歷史上曾是友好的朋友,也是後來的冤家,兩國最早的戰爭衝突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唐高宗時期。

一、戰爭爆發的前因

在唐朝初年,高句麗、百濟、新羅是朝鮮半島上三個比較大的國家。隋朝時,高句麗依仗自己的強大,蔑視隋朝使者,對隋朝不敬,為此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然而由於人心離散,沒有取得像樣的戰果。到了唐朝初年,高句麗依然我行我素,不把中原王朝放在眼裡,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雖然戰果比較輝煌,然而並沒有對高句麗形成毀滅性打擊。太宗病逝後,高宗即位,此時三國中的新羅由於國力弱小,遣使入唐,甘願稱臣。高宗即位後忙於穩固統治,沒有將精力用於朝鮮戰場,這就導致高句麗自恃其能,慫恿百濟數次攻打依附唐朝的新羅。

新羅向唐求援,唐帝國便不能坐視不管,顯慶五年,唐高宗遣大將蘇定方率水陸十萬大軍救援新羅。蘇定方連戰連捷,斬首萬餘人,拔其城,一舉攻克了百濟,解了新羅之危。唐軍返回後,本投降唐軍的百濟貴族扶余福信看唐軍主力回國,又萌生賊心,他從日本接回充當人質的百濟王子扶余豐,聯合百濟舊民造反。然而在駐百濟唐軍劉仁軌的孤軍反擊中,百濟叛軍並沒有佔到便宜,於是扶余豐便向高句麗和日本求救。日本本來就對朝鮮半島垂涎三尺,得此機遇當然是求之不得,於是日本果斷出兵援助百濟,戰爭從唐軍與百濟軍,轉向唐軍與倭軍的正面對抗。

二、戰場實力的對比

倭軍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一股腦派出了42000人的作戰部隊,而唐軍當時在朝鮮戰場只有13000人,人數上處於劣勢。在戰船上,日軍擁有1000多艘戰船,唐軍只有170艘,嚴重的不成比例。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唐軍雖然人數少,卻都是百戰之師,並且盔甲,武器,及將領對戰術的運用都比日本強。戰船雖少,不過也都高大堅固,做工精良,遠比日本戰船先進。

三、戰爭過程

663年8月,劉仁軌率領的唐軍水師先行到白江口,很快,倭國的先鋒水軍四百多艘戰船也延綿而來。雙方隨即展開激戰,劉仁軌通過分析戰場上事態的對比,果斷決定用己之長攻敵之短,他讓唐軍水師兵分兩路,依靠船高壁堅,將日軍簡陋的小船圍攏起來,然後居高臨下,弓箭招呼,當即射死數千倭兵,然而鑒於倭兵數量實在太多,劉仁軌不久又改變了戰術,他讓士兵把弓箭換成火箭,火攻聚攏在一塊的日本戰船,一時間,唐軍火箭漫天,火借風勢,日本戰船全部陷入火海中,海水都被燒成了紅色,倭兵也燒死的燒死,跳水的跳水,一萬多倭兵都葬身白江口。

在海上取得勝利的同時,陸地上的唐軍也銳不可當,百濟,倭奴的軍隊根本不是對手,被殺的人仰馬翻,百濟王子扶余豐脫身而逃,不知所蹤。唐軍乘勝水路並進,倭軍「一時並降」,全部跪於泥濘之中主動交了械,聽憑唐軍發落。

四、戰爭結果

唐軍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以少勝多,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殺的落花流水。此一仗打出了唐軍的威風,從此倭國再也不敢斜視華夏,轉而乖乖的結好唐朝,不停的派遣唐使來唐學習各種技能,而這種學習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豐臣秀吉再次侵略朝鮮時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韓非讀史 的精彩文章:

呂雉要殺掉他,他跪在劉邦的屍體前說了一句話,保住了腦袋

TAG:韓非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