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項羽分封諸侯,並非政治幼稚,實乃不得不為之

項羽分封諸侯,並非政治幼稚,實乃不得不為之

有人認為項羽在入關後,大封諸侯,乃是其政治上幼稚的表現。放著皇帝不做,偏要去做什麼霸王,結果卻把一手好牌都打爛了。其實,這好比就說項羽地上有一百元的鈔票不撿,偏去撿五十元的一樣。如果真能那般輕易地戴上皇冠,誰還攥著王冠作甚?

其一,項羽的上級領導(楚懷王熊心)還在,且與項羽的矛盾很大。楚懷王雖為項氏所立,當楚懷王並不甘心做一個傀儡,一直想收回項氏手中的權力。所以,當項梁剛一戰死,楚懷王便任命了宋義為令尹(國相),以代項梁的位置。當項羽主動提出願率軍西進滅秦時,懷王君臣不允,而改派劉邦西進,卻讓項羽擔任宋義的次將北上救趙與秦軍主力廝殺,並與眾將有約「先入關中者為王」。

誰都知道西向破秦,是軟柿子(其時,秦軍主力在趙地)。北上救趙是塊硬骨頭,還要繞上一大圈(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而且只讓項羽擔任次將,自己的親信宋義為主將。所以即便是北路軍勝了,功勞也算不到項羽頭上,被封為關中王的也是宋義而不是項羽。其本質就是不願項羽立功,如此,權力就可以慢慢地從項氏手中收回了。

卻不料,項羽居然矯詔殺宋義,奪回了軍權。懷王雖被迫承認現狀,但懷王仍在尋機會反撲。以致鴻門宴後,項羽致信楚懷王欲王關中,懷王回復,如舊約。懷王之所以要堅持舊約,一則,固然是要維護自己王權的威信。二則,其內心深恨項羽,不甘於淪為傀儡,而要奪回權力。而此時的楚懷王在名義上還是諸侯聯軍的「共主」,仍然具有強大的政治號召力。

其二,分封諸侯,乃眾望所歸。項羽在巨鹿一戰後,成了諸侯軍的盟主。諸侯們追隨項羽,都是期望日後能夠分得疆土的。如今諸侯聯軍已入關中,如不分封,勢必眾叛親離。就如同,劉邦早期如不分封韓信、彭越、英布、張耳等人為王,這些人也絕不會再繼續追隨劉邦一樣。所以,分封諸侯在當時是勢在必行的。

其三,項羽並不具備稱帝的實力與基礎。項羽雖為盟主,宰割天下,可是天下的大部分都還不在項羽的手中。例如,齊地仍然會認姓「田」的為王,趙地認姓「趙」的為王等等。項羽分封諸侯,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名分上對其予以承認。彼時的項羽,也並不具備稱帝的武力。據《史記》所載,鴻門宴時期,項羽的軍隊達40餘萬(未必確切)。這40餘萬的軍隊中,絕不部分是諸侯聯軍的軍隊,屬於項羽嫡系的軍隊並不多。

巨鹿之戰,楚軍才五萬多軍隊,秦軍四十多萬,而且又是硬戰,雖敗了秦軍,其自身的損耗也會很大。再則,楚懷王與項羽之間的關係特別緊張,不大可能再提供給項羽過多的軍隊人員補充。所以,在這支入關的40萬軍隊中,諸侯聯軍的數量佔了主導,項羽自身的軍力還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楚漢戰爭期間,項羽深陷齊地而不能自拔與屢屢被彭越襲擾後方而顧此失彼。都說明,以項羽當時的實力也只能稱霸而不足以稱帝。

結語:項羽最終的失敗,並不在於其分封諸侯。而在於其分封諸侯時,沒有建立足以屏衛自身的力量。其中把劉邦分到漢中更是失策,劉邦已據有漢中、巴蜀之地。而關中之地又封給了章邯等三降將(關中百姓對章邯等三降將恨之入骨),這相當於把關中之地也送給了劉邦。如此,劉邦就擁有了關中、漢中、巴蜀之地,也就相當於具備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地盤了,如此再全力出關爭天下,自然就具備相當大的優勢了。而項羽的西楚之地,為四戰之地,無險可守,易被牽制。所以,項羽往往進退失據,長此自然就易落於下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西遊》中的世界,花果山並不屬於東土大唐
獨孤求敗並非不可敗,其武功境界就如白自在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