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史筆記 崔杼弒庄公

讀史筆記 崔杼弒庄公

閑暇之間讀《史記》,讀到會心處總是拍案叫絕,總有一些隨想,為免於遺忘,先記錄下來。因讀書不求甚解,只寫一些粗略的感想。碎片化多,系統性少,更有因缺乏學術研究精神,總覺比較淺顯,不夠深入,也不想翻閱其他資料,怕有些想法早已有之,有拾人牙慧之感。姑且記之以自娛。

史書里不僅僅是王侯將相的故事,有時候也有小人物的故事,或許只是寥寥數筆,但其實要比那些列傳更為令人感動,更為覺得光輝。

《史記·齊太公世家》有一段記載如下:

齊太史書曰「崔杼弒庄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復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

當然單看這段,看不出什麼,先來看一下這「崔杼弒庄公」這個故事。

崔杼是齊國的大臣,另一位大臣棠公的妻子很漂亮,棠公死後,崔杼就把那美女娶了過來。不過這美女又被齊莊公看上了,經常私通。崔杼很生氣,後來齊莊公因事打了下面的宦官賈舉,賈舉就在暗地裡和崔杼一起合謀報復。

後來,崔杼稱病不上朝,過了幾天齊莊公去崔杼家探病,卻又去了崔杼妻子那兒了。而崔杼卻在自己房裡不出來。這時候賈舉攔住庄公的隨從,自己進了崔杼家關上大門。崔杼的家丁拿起武器要殺齊莊公。庄公急忙登上高台求饒,不被同意,請求訂立盟誓,也不被同意,請求到宗廟裡去自殺,也不被同意。下面崔府的家丁說:「崔杼生病了在房裡,聽不到你的命令,我們只知道捉拿淫徒,不知道要服從別人的命令。」

齊莊公翻牆想跑,被射中了大腿,掉下來,於是被大家殺死了。而此時那個大名鼎鼎的晏嬰就在崔杼家門外,晏嬰說:「國君為國家而死,作為臣子的應當也跟著為國去死;國君為國家而流亡,作為臣子的應當也跟著去流亡。如果是為私事而死的,除非是他的親信,誰願意為他去死啊?」門打開了,晏嬰進去抱著齊莊公的屍體哭了幾下,頓了三次足就走了。崔杼的家人和崔杼說:「殺了晏嬰。」崔杼說:「晏嬰是是個名望很高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六年,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庄公通之,數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賜人。待者曰:「不可。」崔杼怒,因其伐晉,欲與晉合謀襲齊而不得閑。庄公嘗笞宦者賈舉,賈舉復侍,為崔杼閑公以報怨。五月,莒子朝齊,齊以甲戌饗之。崔杼稱病不視事。乙亥,公問崔杼病,遂從崔杼妻。崔杼妻入室,與崔杼自閉戶不出,公擁柱而歌。宦者賈舉遮公從官而入,閉門,崔杼之徒持兵從中起。公登台而請解,不許;請盟,不許;請自殺於廟,不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聽命。近於公宮。陪臣爭趣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墻,射中公股,公反墜,遂弒之。晏嬰立崔杼門外,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門開而入,枕公屍而哭,三踴而出。人謂崔杼:「必殺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於是就出現了開頭提到的一幕,齊國的史官在史書上寫上「崔杼弒庄公」,崔杼要求刪掉這一句,史官堅決不同意,於是崔杼直接殺了他。史官的弟弟來接寫史書,繼續寫上「崔杼弒庄公」,崔杼又殺了他弟弟。史官的二弟來了,看著倒在血泊之中的兩具哥哥的屍體,仍然在史書上寫上「崔杼弒庄公」準備引頸就戮,看到此,崔杼長嘆一聲,放棄了殺戮。

這事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也有記載,而且還多一個情節「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而往。聞既書矣,乃還。」

後面又來了一位「南史氏」拿著書簡趕來,準備續寫「崔杼弒庄公」,聽說已經寫好了,才回去。不怕死的還真多。

看到此處,這是血淋淋的震撼,一開始我為這幾位史家所驚嘆,真實是他們的職業操守,為了記錄下這真實的歷史,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在那幾位史家眼裡,真實就是他們的生命,生命可以磨滅,但真實是必須一代一代接著記錄下去的。這是生命堆積起來的真實。

有一說法,叫「孔子編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有人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其實不是的,這史書不就是宗教信仰嗎?西方人有宗教信仰,做了壞事怕在神的面前無法交代,神是亂臣賊子的制約力量。而中國呢?亂臣賊子最怕的就是歷史了,做了壞事最怕的是無法向後人交代,史是亂臣賊子的制約力量。

只是再看這「崔杼弒庄公」,我又為崔杼而嘆,他沒有繼續殺下去,或許他也被自己的殺戮震懾了,或許他發覺殺得越多越難把事捂住,或許他發覺光靠殺戮是掩蓋不了事實,崔杼向史家妥協了,服軟了,至少他的殺戮在歷史面前敗下陣來了,只是史家為此付出了兩條堅持真實的生命。或許當時的環境讓他根本無法把血淋淋的地板擦洗乾淨,不斷地會有人來寫上「崔杼弒庄公」。

崔杼能改得了歷史嗎?殺得光那些耿直的史家嗎?顯然不行,在齊國,崔杼本身就有反對派的,最後也死於非命,更重要的是齊國史家不寫,其他史家會幫你記下的。譬如《左傳》,那不是魯國的史家寫下的嗎?

史家和權力的對抗,史家用生命的代價獲取了勝利。那麼是不是從此以後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呢?史家一直都勝利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當我們記住了「孔子編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時,也不要忘了《春秋》一書的微言大義,孔子對亂臣賊子的評價,很多都是藏在裡面的,通過一些委婉的春秋筆法來記錄,而不是秉筆直書,至少要透過「微言大義」來參透孔子想說什麼?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仰人鼻息而已,想真實卻又不敢直說,於是就發明了「春秋筆法」。

遺憾的是後世越來越沒有這樣感人的故事了,亂臣賊子也不惜血流成河來改寫歷史,甚至亂臣賊子搖身一變為一代聖賢。只要手段夠狠,脊樑最直都是可以打斷的,總有人爭著來幫你拖洗血淋淋的地板。

常被人說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修改歷史最為註明了,壞事都是隋煬帝做的,建立唐朝過程中他老爹李淵就是他的傀儡,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就是無能之輩。是的,之後的歷史可以說是史家完敗。

唐太宗後來的雄才偉略的光芒掩蓋了很多低劣的修改,還因為他的後代一輩輩替他一遍遍地粉刷,成為了一代雄主。而崔杼呢,自身早死於非命,即使身上刷了光彩的油漆也立馬就剝落了。於是歷史上就出現了這樣兩類人,都是壞事做絕,有些還在神壇,有些一直遺臭萬年,關鍵時刻「拼子孫」啊!

後世的「焚書坑儒」、「文字獄」面前,「春秋筆法」也是很難看到了。在權力面前還有多少位「齊太史」?

其實《周本紀》里也有一個更為典型的故事,那就是「國人暴動」。之前在《烽火戲諸侯》已有述說,現在不妨再加以引用。

周厲王暴虐侈傲,國人就要說他壞話,於是他派人監視國人的言論,有不好的言論直接刪人,應該說是最早的錦衣衛吧。國人在大街上都不敢說話了,道路以目。於是天下一片和諧太平。召公勸諫:防民之口,甚於防水。周厲王不聽,三年後國人暴動,周厲王只能跑到外面去了,最後到死都沒能回國。

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銘刻著的一位叫馬丁.尼莫拉的德國新教牧師留下的發人深省的短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是的,反對者是殺得完的,幫你寫歷史的人多著呢。假如希特勒獲勝了,或許「希特勒」三個子就是很美好的字眼呢?成吉思汗不是被多少人在稱頌?

此外,那「崔杼弒庄公」的故事中晏嬰的話也值得玩味:

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

社稷和君王本是兩回事,君王為社稷死,為社稷流亡,我必跟隨。至少在晏嬰眼裡,他的忠心是忠於社稷的,不盲目地忠於淫亂的君王。那後世偏要把忠君和愛國綁在一起豈不是參雜了卑劣的私心?

不過很多故事也只能這樣陳述,再加上一些沒有寫到的故事,串聯起來思考自然會有所感悟。

讀史筆記系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橫雲 的精彩文章:

TAG:橫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