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陶瓷,看完你會了解!

陶瓷,看完你會了解!

在我們的想像中,拉胚總是一件浪漫而優雅的事。溫柔的雙手,輕觸溫潤滑膩的泥土,在一次次水乳交融的輕撫中,旋轉飛舞。

可是你知道,一個大件瓷器的拉胚,需要幾個人才能完成嗎?答案是5個。

胎輪之上,泥胚重達上百斤,這對拉胚者產生的阻力,是一個人的力量,完全無法掌控的。只有五個壯漢合力,才能拉出大件瓷器的好胚。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幸運地,將自己雙手的紋路,永久地保留在瓷器上。只有一個人可以接觸瓷胚,剩下那四個人,只是把手放在主控的手上,傳遞力量。

就像武俠里運送真氣一樣,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主控的這雙手上,這雙手,來自小馮。

泥胚的形狀、薄厚,器形口徑大小,以及瓷泥內部密度是否均勻,全靠小馮的一雙手來把握。為了保持手感的細膩,小馮從來不參加漢子們最愛的掰手腕遊戲。

搭建拉胚,不僅需要力氣,更需要匠人的一雙手對瓷泥細膩的感知。每雙手都有意義,只有五個人一起,才能完成最完美的塑造。

景德鎮,我們無數次在歷史書上接觸的名字,彷彿永遠熠熠閃耀,在每個人心裡把語言壓縮歸納,慢慢的這個地方,變成了心裡的一張卡片,繁華,普通,固化。

可我們從未真正探究,在這張巨大的城市名片背後,在一個個大師光環籠罩之下,那些生活在這座城市底層、一個個最普通的手藝人,每天都怎樣面臨生活,又做出怎樣的堅持和選擇。

這部《手造中國》紀錄片,讓景德鎮不再是今天的景德鎮。拂去滿街瓷器,它給你帶來穿越千年的震撼,讓我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皮膚與自然造化摩擦的力量。

他們用時整整三年,走訪了景德鎮近百餘手工瓷器匠人,見了幾百件瓷器,也聽了幾百個故事,最終凝結成這部嘔心之作。

「沒放油的。」一顆青菜,一碗白麵條,這是小黃所有午飯。面對鏡頭捕捉,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說,「那個油比較貴。」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手藝人,他的生活因為自己的堅持,變得並不容易。立體浮雕這門手藝,學徒時間長,雕刻成本高,賺錢也就會慢。

村裡有很多人,都放下了手中的刻刀,去做別的營生了,這其中,甚至包括小黃的師傅。與貧窮抗爭,似乎是他對手工瓷器的執著,對自己技藝數十年如一日打磨,最無聲的戰場。

可對做瓷原料,他從來只用最好的,一小袋瓷泥就要四百多塊,小黃說,就算1000塊錢一袋,他也要買。

「是因為愛好才做的,越做越喜歡,有時候晚上做,不想睡覺,停不下來,越做越有勁。」

看著身邊的朋友們都蓋房買車,小黃心裡也有過波動,但他最終還是選擇,堅持雕刻這門手藝。

在似乎有些過分簡陋的家裡,他堅持著,與生活死磕,與自己死磕,他始終相信在雕刻的道路上,終究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現在日子苦一點沒關係,五年之後,十年之後,慢慢的一直一直會很好。」

方麗是家裡的幺女,也是年邁老母親的心頭肉。每次來母親家裡,都會受到像小時候一樣的各種優待。

一件代表心意的粉彩瓷器,是她想送給母親即將到來的77歲生日禮物。如同養育一個孩子,粉彩瓷器的誕生,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並非一個人能夠丈量。

方麗自己的青花瓷作坊,並不能完成一件粉彩瓷器,為此,她打了很多電話,拜託當地所有粉彩瓷器匠人,共同完成了這件《百鹿尊》。

一件精品手工瓷器的製作,工,不所不用其極;技,無所不用其絕;料,無所不用其稀。就一件粉彩瓷器的繪畫而言,瓷胎之上——

山石峰巒峻拔

樹木鶴骨松姿

動物千姿百態

不同的畫面內容,都需要各自不同的材料與畫法。不同的步驟、不同的圖案,也都需要不同工匠來完成。

粉彩瓷器的一大特點,是燒制後瓷胎上色彩畫面,能夠呈現出立體層次感,而這,得益於填彩這道工序。

無論是成瓷材料,還是裝飾手法,每個時期,都在前人基礎上,不斷地進行著繼承與發展。

但無論如何發展,在每一尊精美瓷器畫面之中,蘊藏的不僅是工匠們多年練就的手藝,更多的是他們安靜畫筆之下,細膩的情感。對自然的熱愛,對往昔的懷念,對未來的嚮往。

砸瓷,是七百多年前,古代御窯廠留下來的規矩。

合格的瓷器,必須是百里挑一,若是沒有被選中,都要被砸碎深埋,不能被流出。

如今,古時的御窯廠已經不復存在,但百里挑一的御窯規矩,還是在追求完美的傳統中,被保留了下來。

這些在常人眼中,還算精美的瓷器,卻因為匠人們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態度而被淘汰。古往今來,中國手工瓷匠人們,執著地追求著心中完美的天工之作。

歷經無數匠人們智慧與汗水的蒸騰,瓷器,也終於成為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具象符號。

通過這些留存於世的瓷器,人們可以感知,這個民族延續至今的獨特氣質。

瓷器是有溫度的,它蘊藏著人心與技藝積澱的溫度,藏於瓷器內涵與懂瓷人心中。而我們可見的溫度,便是最後那一堂爐火的淬鍊。

要想窮,燒郎紅。郎紅,明如鏡,溫如玉,赤如血,釉色濃重艷麗,對溫度和燒造氣氛要求苛刻,成品率極低。

如今,要想燒出一窯上口沿脫釉,露出白色胎骨,下沿積釉卻流不過足,表面開片,又暗藏牛毛紋的血紅色郎窯瓷器,實在不易。

呂師傅祖上,不知付出了多少代價。獨自守夜,開窯門借風,是郎窯世家絕不外傳的秘密。

今天,呂師傅卻留下了新來廠里的大學生一起學習,他不希望把這些東西失傳掉。

「只要你們有這個緣分,緣分就是你做夢都想,把這個東西做到最好最好最好。就這麼簡單。」

祖上多年積累的經驗,慷慨傳授給了外人,在呂師傅看來,無論傳內傳外,經驗與技藝都必將流傳下去。

手藝人之間最是知道,彼此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堅守,不僅是技藝,還有德行。

這部紀錄片,總片長125分鐘,以成瓷工序為主線,探尋匠人精神之源,向工匠精神致敬。

一生只做一件事,快的是生活,慢的是人心。在《手造中國》導演的鏡頭下,在景德鎮匠人磨出繭的雙手中,才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真正的中國創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套路藝術 的精彩文章:

中外藝術大師的奇怪癖好
這樣的手稿,電影很難不好看

TAG:套路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