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為何向東南亞派遣自衛隊?

日本為何向東南亞派遣自衛隊?

2017年5月1日,日本海上自衛隊「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從位於日本神奈川縣的橫須賀美軍基地出港。(新華社/法新/圖)

最近媒體報道,為配合聯合國維和行動(PKO)中為當地部隊提供支援的行動,日本政府擬在2018年年內向東南亞地區派遣自衛隊。

此次日本自衛隊維和部隊派遣目的地,為何選在東南亞呢?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日本此次行動將重點放在提升當地軍隊能力,恐怕有著收買人心,與東南亞國家抱團之目的。

但是,如果冷靜、理性地推敲不難發現,日本此次維和行動選擇東南亞,並非簡單地從抗衡中國出發。從地緣政治和推行其海洋戰略的視角觀察問題,恐怕更能夠清楚地找到答案。


日本人口密度極大,資源極度匱乏。儘管日本曾查明,在大約447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內,蘊藏著豐富的可燃冰礦床、銅、鋅、金、銀和鉛等稀缺資源,但是當下在5000米以上的深海底開發海洋資源並非易事。

目前技術尚不足以開採深海資源,日本求生存謀發展,依然離不開世界各國的資源供應和市場銷售。換言之,世界無論哪個角落有風吹草動,都能對日本產生負面影響,只是大小程度不同而已。

無怪乎,安倍自2012年第二次上台執政之際,除了提出「安倍經濟學」之外,又提出並推行「俯瞰地球儀外交」,「積極和平主義」、「價值觀外交」等諸多新名詞。這並非是安倍心血來潮一時衝動,而是在他第一次當首相下台之後,6年「空閑」期間深思熟路,悟出的一個深刻道理。

有人曾經比喻,日本的經濟雖然已經名列世界前茅,經濟體量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三,但只是沙灘上的樓閣,並不牢靠。因此,日本必須積極主動,開展全方位的外交活動,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建立緊密友好、而不是緊張對立的關係,這樣才不會動搖日本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今年是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從明治維新至今的一百多年內,曾經先後三次制定和調整海洋戰略。

第一次是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至20世紀中葉二戰結束,日本制定並推行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海洋戰略。侵略戰爭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使整個日本成為了一片廢墟。

第二次海洋戰略調整是在二戰之後至20世紀末,在美國的直接控制下,日本不得不調整海洋戰略,推行吉田茂的專門從事發展經濟的和平主義。自此日本開始經濟高速成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第三次海洋戰略調整始於本世紀初,日本在迷茫了20年後,最終在2005年提出了海洋立國的新一輪戰略目標,隨即出台了《海洋基本法》、《海洋基本計劃》等法律法規,為推進其海洋立國戰略目標保駕護航,經過10多年的實踐初見成效。

日本無論在哪個階段實施海洋戰略,不管是戰爭年代抑或和平時期,都十分重視東南亞國家的戰略地位。究其原因,一則因為東南亞各國有豐富的煤和石油等礦產資源、大米等糧食資源以及木材、棉麻等各種戰略資源,成為了日本的原材料供應基地。

再者,東南亞各國與日本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地理優勢不僅能大幅度降低海上運輸成本和生產成本,生產安全和運輸安全更容易掌控。

馬六甲海峽在日本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其他國家無法想像和比擬的。日本海洋問題研究機構早就進行過專題研究,假設由於某種原因一旦馬六甲海峽被封鎖,日本石油運輸問題如何解決。日本求生存謀發展一天都離不開海上運輸,時時刻刻都在考慮如何保證海上運輸暢通和安全。


據此,日本有諸多的理由與東南亞各國搞好關係,取得它們的信任和支持,以便在資源開發利用和產品生產銷售經貿領域、海上運輸的安全保障方面更加順暢,更加得心應手。日本提出第三次海洋戰略,除了出台《海洋基本法》等法律法規之外,還推出了與其海洋戰略相配套的小戰略,其中就有新南洋戰略、印太戰略、俯瞰地球儀外交戰略等。

日本所謂的新「南洋」戰略,旨在通過構築同南洋各國的緊密關係,加大與東盟各國經貿發展的力度,確保從日本蜿蜒至南洋的海上通道這條被稱為日本國際戰略上的新「生命線」安全。

其具體內容包括:第一,南洋各國與日本隔海相望,能夠成為日本的「友邦」,以達近水樓台先得月之目的。其次,日本學界建議政府展開以「海洋外交」為基軸的新「南洋」戰略,其重要課題是修改現行憲法,重新向海外派遣軍隊。第三,建議成立所謂「西太平洋海島諸國家會議」,其成員包括美、日、澳、菲、印尼、馬來西亞等國。

至於印太戰略,人們對這個詞並不陌生。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訪問亞洲之際正式提出之前,日本早就提出了印太戰略的概念。2015年12月,安倍訪問印度,在首腦級別聲明中首次使用「印太」概念。2016年8月,安倍在內羅畢舉行的第六屆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TICAD)上正式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希望加強在印度洋、太平洋經濟和安保等領域的合作,並使合作處於「法制的支配」之下。

2017年9月安倍訪印,兩國擴展了戰略和防務合作,在印度的「東進政策」和日本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之間尋求更多合作。雙方還就推進美印兩國海軍,以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聯合訓練達成協議。

近幾年,日本打著推行印太戰略的旗號,加緊與印度的合作。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每年堅持日印美馬拉巴爾軍事演習並醞釀擴大規模。二是日本幫助印度修建高鐵和工業園區。三是與印度聯手為伊朗建設恰巴哈爾港。四是日本協助印度實現建設亞非經濟走廊夢想。

從新南洋戰略和印太戰略不難看出,為了保證以馬六甲海峽為中心的「海上生命線」暢通無阻,以及加強與沿線國家經貿關係,日本將不惜下大力氣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如果把印太戰略和新南洋戰略,比作一隻大鳥的兩個翅膀,安倍晉三首相提出的俯瞰地球儀外交,就是貫穿這隻大鳥的頭和尾。

「地球儀外交」名不虛傳,安倍第二次上台後便馬不停蹄,先後出訪數百次,是日本歷屆首相出國最多的一位。值得注意的是,安倍的所謂「俯瞰地球儀外交」對東南亞各國尤為重視。

他的首訪國家是越南,而在六年內,他對東南亞各國的訪問也次數最多,有的國家甚至訪問過三、四次。每次訪問不是撒錢搞援建經濟合作,就是提供二手飛機或艦船,幫助環南海國家加強海上警備力量。安倍從政治、經貿、安保三方面與相關國家加強合作,重點是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

從地緣政治和推進海洋戰略的視角觀察,日本將此次維和行動放在東南亞的用意便一清二楚。日本對東南亞的重視由來已久,重視程度也非同一般,始終是積極主動示好。很多時候,工作重心都選擇越南和菲律賓,而這兩國與中國海洋權益素有糾紛。難怪日本對東南亞一有動作,中方學界就有人認為,日本的行為是針對中國。

中國這幾年發展迅速,日本認為可能對其海上運輸帶來一定的威脅甚至危害,於是大力援助環南海的一些東南亞國家,增強海上警備力量。

去年,日本出動准航母「出雲」號在參加馬拉巴爾演習之前,首先停靠越南港口金蘭灣,在那裡與美艦進行協同演練,後沿途又對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和斯里蘭卡等相關國家進行親善訪問並邀請高官登艦參觀。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加強日越關係,去年春天日本特地安排明仁天皇夫婦訪問越南,這是有史以來日本天皇第一次訪越。而今年年5月底,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夫婦訪問日本,日方在皇宮舉行歡迎儀式,天皇夫婦親自在門口迎接。日本與東南亞各國搞好關係,目的十分明確,方式方法多種多樣,而且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可謂用心良苦。

綜上所述,此次日本政府擬向東南亞地區派遣自衛隊,更深的用意,是日本重視東南亞戰略地位,做「好事」和「善事」改善與各國關係,以實現其海洋立國的目標。為確保海上交通運輸安全,以及東南亞資源供應基地,從根子上講出於日本求生存謀發展的需要。

今後日本依然會採取各種手段和方法,與東南亞各國進一步改善關係,創造有利於日本在該地區長期進行經濟合作、政治活動、文化交流等的良好環境和條件。對日本來說,保障海上運輸安全以及能源資源供應,是一個永恆的課題,因此利用「恩惠」創造良好環境和氛圍,改善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也是日本的一個長期任務。

作者系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浙江海洋大學教授、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太平洋學會副秘書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周末 的精彩文章:

金正恩旋風刮到新加坡
美國要建「太空軍」,中國是否要跟上?

TAG: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