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茅台酒為何在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只評為第五名?

茅台酒為何在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只評為第五名?

輕工業部於 1963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二屆全國評酒會。實際上這次評酒會才是真正的第一次全國性的評酒會。

經過基層認真選拔,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共推薦了196種酒,包括白酒、黃酒、葡萄酒、啤酒和果露酒五大類。

品評由評酒委員獨立思考,按酒的色、香、味、百分制打分寫評語。採取密碼編號,分組淘汰,經過初賽、複賽和決賽,最終按得分多少擇優推薦。

第二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全國名酒 18種,全國優質酒27種,其中白酒類八種:

五糧液 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酒廠

古井貢酒 安徽省是縣古井酒廠

滬州老窖特曲 四川省滬州酒廠

全興大麴酒 四川省成都酒廠

茅台酒 貴州省茅台酒廠

西鳳酒 陝西省西鳳酒廠

汾酒 山西省杏花村汾酒廠

董酒 貴外省遵義董酒廠

作為1952年第一屆全國評酒會評出的白酒第一名的茅台酒,為何會遭遇滑鐵盧呢?這主要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酒廠拋棄了傳統工藝有很大的關係:

1、原料不再是仁懷地區的紅纓子高粱

身處大時代背景下的茅台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時代的烙印。1951、1952年,地方政府通過購買、沒收的方法把茅台鎮的成義、榮和、恆興三家私人白酒燒房合而為一,成立了國營茅台酒廠。

此後規模逐步擴大,但年產量基本維持在二三百噸左右。但到了1958年,茅台酒產量從1957年的283噸卻突然激增至627噸。1959年,產量又達到820噸,1960年升至912噸。用當地人的話說,茅台也大躍進的 「放了衛星」。

由於盲目擴大生產,茅台酒原料告急,貴州省糧食廳從全省各地調來原糧支援才能保證茅台酒的生產。

沒有正宗的原料,怎麼可能釀出正宗的醬酒?

2、沒有釀酒經驗的外行來釀酒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需要的工人數量也隨之增加!當時任車間主任的趙明軍對當時酒廠大規模擴建印象很深。「以前只有一個車間,那3年又修建了兩個車間。此外,還在茅台鎮以外選了好多地方試點,後來都不了了之了。人員也從幾十個人一下子增加到700多人。」趙明軍搖著頭說,過去的私人燒房僱傭工人時,條件要求很高,可大躍進時緊急招募的工人,很多完全沒有釀酒經驗。這些沒有釀酒經驗的小白就把釀造茅台酒當練手了。

3、碎沙酒成為了主體

當時為了多出酒,大家也是苦心專研,發現把高粱粉碎後的出酒率大大提高 ,於是就大力推行這個辦法,於是坤沙酒不再成為主流。要說現在的碎沙工藝,大躍進是功不可沒!

4、儲存時間短

為了多快好省的建設國家,釀出的基酒也很少儲存3年,有的當年就出廠了。

以上這些原因導致了茅台酒質的下滑,也就不是正宗的大麴醬香酒了,與普通的高粱酒差異也大不到哪裡去,能評為第五名已經是很給面子了。這也造成了在老酒收藏界大躍進時期的「陳釀」後來一直無人問津,反倒是1952年以前早先私人酒坊的酒成了茅台中的「珍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醬香白酒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醬香白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