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追溯「胸有成竹」與「令人噴飯」的由來

追溯「胸有成竹」與「令人噴飯」的由來

原標題:追溯「胸有成竹」與「令人噴飯」的由來


追溯「胸有成竹」與「令人噴飯」的由來


四川鹽亭縣出過一位牛人—北宋著名書畫家文同。


文同(公元1018~1079年),字與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四川綿陽鹽亭縣)人,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文同與同為北宋文豪的蘇軾是表兄弟,他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司馬光、王安石等人讚許,尤受蘇軾敬重。


畫家米芾稱讚文同「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開創了中國墨竹畫法的新局面。文同生前還曾校注《新唐書》。


著名成語「胸有成竹」,就出自文同與蘇軾兩人間的一次繪畫交流。

文化學者劉泰焰《文同評傳》一書介紹: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十月,文同調赴陝西洋州任知州。洋州城北,有篔簹谷,茂林修竹,文同暇日常攜妻來此悠遊,觀竹、畫竹,品嘗竹筍,「自謂偷閑太守,人呼竊綠先生」。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颳風下雨,或是天晴天陰,他都常年在竹林子裡頭鑽來鑽去。三伏天氣,日頭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子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底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是他就跟沒事兒似的。


由於文同長年累月對竹子做了細微觀察,比如,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麼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麼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凈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麼光影等等,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他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


《鹽亭縣府志》載,一次,文同在與蘇軾的繪畫交流中說道:「畫竹者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稍縱則逝矣。」


文同畫竹的至理名言,經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轉述而廣為流傳,後被衍化為成語「胸有成竹」、「成竹在胸」。

民間素有「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的說法。這講的是:先要胸有成竹,但動筆的時候又不能墨守成規,須隨手寫去,千變萬化。


四川作家岳定海在《文同的背影》里,寫道:「我曾查閱史書得知,文同被後代推崇的一根『竹子』價值連城:此竹倒垂,從絹本左上順勢而下又突兀崛起,凜冽而挺拔,似乎從高崖垂下,在萬丈深淵之上凌空飛翔,讓人心馳神往,震撼不止。文同這幅《墨竹圖》系中國畫首創,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鹽亭縣博物館,就有這幅《墨竹圖》的複製件。


文、蘇「發明」的另一成語「失笑噴飯」也很有意思。「失笑噴飯」的翻版語是「令人噴飯」。


《鹽亭縣府志》載,當年,文同任洋州太守時,別人都覺得那裡是窮鄉僻壤,但是,文同十分愜意於此地,因為這裡滿山滿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與夫人同去觀竹,晚飯僅有竹筍下飯。正吃間,收到東坡一書信。東坡除了照例噓寒問暖外,還附詩一首:「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胸中。」

文同讀罷詩句,忍俊不禁,放懷大笑,噴飯滿桌。意謂有如此親戚,對咱「清貧太守」譬喻恰當。文同後來常說:世無知己者,唯子瞻(蘇東坡)識吾妙處。


「噴飯滿案」也成為一段文壇佳話,又衍化為「令人噴飯」的成語。《紅樓夢》第一回也引用了這一成語:「觀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悶,至於幾首歪詩,也可以噴飯供酒。」


劉泰焰《文同評傳》介紹:文同五十歲以後,疾病纏身,仕途失意。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正月,六十二歲的文同,奉調出任湖州(今浙江吳興)太守,可惜病逝於赴任途中的陳州(今河南淮陽)驛舍。他死後,家人裝殮停靈,由蘇軾、蘇澈等親友的幫助,運回四川安葬。那段時間,蘇氏兄弟為這一噩耗,揮淚不止。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既是蘇東坡的自譽,也是評點文同的話。據說蘇東坡畫竹,很長時間不得要領,他追根溯源,反覆揣摩文同畫竹的技法,又多次向文同請教,最終也畫得一手好竹。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鎮遠山水:舞陽河把鎮遠城畫成了太極八卦圖
唐太宗是如何終結向突厥稱臣納貢歷史的?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