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父母沒有界限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父母沒有界限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作者:佟霏

來源: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父母的意念轉變,改變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前幾天看了綜藝節目《少年說》,其中一個孩子對媽媽的告白讓我印象深刻。

初一女孩徐嘉唯,在告白一開始,她便開門見山地說:

我的媽媽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

有條理到什麼程度呢?我的暑假,每一天的安排,都有一個表格。

媽媽的監控精確到女兒幾點鐘吃飯、睡覺、寫作業,也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在家不可以翹腿、抖腿,早起馬上疊被子等等一大堆的生活細節。

末了,徐嘉唯發出對媽媽的請求:

能不能不再對我做這麼細緻的規划了?

然而媽媽堅定地認為:

這都是一個媽媽應該做的,最基本的。

就是因為我們早出生、早經歷,所以我們才會把我們所經歷的提前告訴你們。

媽媽說的話,即使不是百分百正確,肯定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正確的。

此時,台上的嘉唯聽著媽媽的話,臉上透著掩不住的失落和無奈。

主持人陳銘一針見血地說:

自律是一件好事,但媽媽把自律變成他律,就成為了壓力。

歸根到底,是媽媽希望女兒的一生按部就班、步步為營地按照自己的期待去行走。

她想幫女兒繞過彎路,讓女兒去做「正確」和「應該」去做的事,而媽媽則是標準的唯一制定人。

有一種父母,被稱作「直升機父母」。

他們時時刻刻監控並干預孩子的一舉一動,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

言則是愛,實際上,卻讓孩子承受著無比巨大的壓力。

控制欲,其實是一種自身很難察覺的慾望。

控制欲強的人,往往對他人的行為進行了過度的綁架而不自知。

控制欲強的父母,常常會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

聽我的,沒錯。

我都是為了你好。

爸爸媽媽不會害你。

父母初心是愛,卻成了孩子命運里最深的傷害。

前不久台灣女星狄鶯的兒子在美國被警方逮捕,被控恐襲威脅罪。

據媒體報道,狄鶯兒子孫安佐曾告知朋友:

5月1日別來學校,我要進行槍擊。

而隨後,警方在他的卧室里,找到了防彈背心、1600發子彈、槍支支架等。

此事一出,不免讓人想起了早前狄鶯在《康熙來了》中談到自己對兒子的教育方式。

兒子11歲開始,為了讓他能夠長得高壯,她要求兒子必須吃成人的飯量。把每天吃多少飯、喝多少水全部寫進「規定」,必須完成。

我一天盯他吃飯七個小時。然後一直催:兒子,趕快啊。

並且,孩子不能自己夾菜,因為媽媽認為:「這很浪費時間」。

而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媽媽要求更嚴:「低於80分就打到屁股開花」。

難以想像,這樣在媽媽的高壓之下生活的孩子,內心會走過怎樣的壓抑和痛苦。

可是,這個媽媽不愛兒子嗎?當然不是。姐姐狄玫提到狄鶯說:

她是可以為了兒子去死的人。

可是,正是這份密不透風、壓力巨大的愛,讓孩子走向視死如歸的路。

以愛為名的控制,到最後,都成了孩子命運里的苦果,滲透到人生的每一個角落。

有時候,當我們覺得孩子出了問題,需要改變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尤其是,控制欲這種慾望,會以愛的外衣,遮蔽父母自己的眼睛和內心。

父母的意念轉變,改變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個8歲的女兒,有一天,她和女兒鬧翻了。

起因其實是一件小事,女兒想買一個公主風的文具盒,媽媽堅持認為那會讓孩子上課分心,說什麼也不許買。

女兒哭著大喊:

為什麼你那麼霸道!

什麼都得聽你的!

女兒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整整一個下午,而那之後,三天都沒有主動和媽媽說話。

朋友開始反思自己,小時候,媽媽工作太忙,經常把自己一個人鎖在家裡,那些孤單無助的時刻,讓她記憶猶新。

女兒出生以來,她總想著要給女兒最好的照顧,卻忽略了,孩子也需要自主的空間。

這之後,她主動給女兒制定了一個零花錢計劃,每個月給到女兒一定的零花錢,讓女兒自由支配。生活上,她也讓女兒更多參與到選擇中來。

如今的女兒,活潑開朗,愈加地敬愛著媽媽,也更加果斷和勇敢。

女兒的反抗,讓她明白,放手是一件必然要發生的事。媽媽退一步,孩子才能向獨立成長再邁出一步。

過強的控制欲,歸根究底,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當孩子未按照父母的規划行事時,或者脫離父母視線,表現出獨立時,會觸發他們內心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

與控制欲相伴的,還常常有自卑。他們外表強勢,內心卻藏著一個極度需要被證明和被看見的自我。

那些控制欲強的父母,在自己的童年裡,往往都是被忽略和傷害的。

可是,當父母把過強的控制欲,施加在孩子身上時,等於是把過度的關注施加給了孩子。

這是對孩子心理邊界的侵犯,挫傷的是孩子成長中的自我意識。

當我們有以下行為時,需要警惕,自己對孩子是否控制欲過強了:

想要知道孩子的一舉一動,不然就焦慮。

擔心孩子遇到危險,過多限制他們行動。

主動指導總是多於孩子的提問。

希望孩子實現父母的夢想。

當孩子求助時,替代孩子解決,而不是引導他們自己解決。

對孩子的情緒敏感,見不得孩子哭。

替孩子安排好一切,總擔心他受苦。

面對孩子,我們需要保持自省的能力,警惕自己,不要侵犯了孩子的「心理邊界」。

越是在親密的關係中,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

在孩子1歲前,孩子與媽媽是「共生關係」,而到了孩子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建立,就需要父母逐步的放手。

童年時未能夠建立起清晰「心理界限」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在人際關係中總是退讓,或者在未來成為第二個「控制欲強」的父母。

放手的另一重含義,是信任。

我兒子小樹三歲時,發生了一件觸動我的事。

一早起床,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幫他穿好褲子,而是默默的坐在床邊,看著他自己穿好。

小傢伙穿完褲子,摟著我的脖子說:謝謝媽媽,你真是個好媽媽。

這聲「謝謝」來的突如其來。他的感恩,並不是我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我什麼都沒做。

哲學家佛洛姆說:

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可信任,才是孩子成長的動力。當我們給予他們信任,他們將報以驚喜。

每一個孩子,都會成長為完美的「自己」。

兒童教育作家三川玲曾經在自己的書中提到,她與一位在聯合國兒基會長期從事兒童保護工作的朋友聊天時,這位同時身為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的朋友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天賦的。

三川玲有些吃驚地問她:

你指的是每一個嗎?無論是身心狀況,智力狀況、受教育水平……真的是每一個嗎?

她堅定地說:

是的,從基因科學的角度,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生命,都有其獨特的天賦。

發現並允許孩子按照他們自己的節奏,實現他們的天賦夢想,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張愛玲曾在一篇短文中寫道: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一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

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人生的路,不是只有「正確」這一條。

當孩子的選擇被忽視,夢想被掩蓋,只能走向被控制的道路時,空虛便會填滿他們的內心。

人生僅此一程,走自己的路,是生命在時光輪迴面前的平等。

尊重、接納、自由,是父母能夠送給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

*註:配圖來自網路

編輯:好書指南 微信號:aidushuba

喜歡請分享或在頁尾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書指南 的精彩文章: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胡歌經紀人被公開辭退:錯把死路當出路的人真可悲

TAG:好書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