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王陽明為明代大儒,創立心學,但是他秉承述而不作的思想,後經由其弟子收集整理其論學書信,編成傳世名篇《傳習錄》。《傳習錄》一書,從心出發,體悟自省,博大精深,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其心學發展歷程的重要著作。

乍看書名,自然會令人想到《論語·學而》中曾子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確,《傳習錄》的書名確是出自曾子的話,這也就清楚地說明了這本書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書中圍繞著「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內涵發散。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心即理王陽明「心即理」的命題是來自於宋代陸九淵的學說。但是他反對程朱理學將「心」與「理」截然分開的做法,主張「心」、「理」合一。在《傳習錄》中這樣表述:「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他的心學命題中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等都認為「心」是世界的本源,通過內心世界的豐富完善從而達到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這裡,「心」就是自己的內心世界,「理」就是聖人之道。其所要傳達的意思就是聖人之道存在每個人的內心,不必向外尋求什麼。

致良知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又「良知之外,別無知;故致良知是聖人教人第一義。」「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核心。「致知」最初來源於《大學》中的「致知在格物」中,隨後朱熹開始講「格物致知」。年幼的王陽明拜朱熹門徒學「格物」,但是最終一無所獲,於是自己開始重新解釋「格物致知」。他說:「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傳習錄》)在王陽明看來知就是良知,是我們本心具有的良知,心即理,也就是我的良知就是天理。所謂的「致良知」就是把自己本來就有的、與道相一致的真實的良善,在日常的實踐中將良知推廣到事物中去,以此成就聖賢人格。

知行合一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這樣表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他認為以知為行,知是行的開端,行是知的實踐過程,知與行相輔相成。其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學說主張知行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一開始先有認識的「知」,然後在實踐中去求得「行」的可靠性,知行統一才能稱得上「善」。正如王陽明提出的「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也就是在說明知與行離不開親身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統而論之,「心即理」是開端;「知行合一」是實踐的過程;「致良知」是最根本目的,這是三者的關係。其心學思想旨在傳達「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主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不喝心靈雞湯 的精彩文章: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一個關於影子的遊戲
《菜根譚》的五大智慧,一起感悟人生百態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