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我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看你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我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看你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亓創、呂炳宏

朝聖的心,平凡的路!

——這就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亓創 呂炳宏

連日的暴雨與高溫,未能阻擋一個航天迷向著航天聖地進發的心。隨著7月29日第33、34顆北斗衛星發射的臨近,我踏上了前往西昌的旅程。

最平凡的路,懷著最虔誠的心出發。

【1】

我曾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

西昌,一座神秘之城。

如果不是頻頻出現的「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某某衛星」。這座被大山緊緊擁抱的城市,出現在我腦海中的只會是諸葛亮「五月渡瀘」、楊生庵「夜宿瀘山」、劉伯承小葉丹「彝海結盟」這樣的傳奇故事。

越是傳奇,越是神秘,越是勾起了我的嚮往。

西昌美景。

西昌,位於四川南部,是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為全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所有的資料中,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西昌空氣透明度好,一年四季絕大部分時間都可看到月亮。尤其在晴朗的夏夜,一輪明月,圓潤清澈。故西昌被稱為「月亮城」。我不由得讚歎,原來航天建設者的目光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瞄準蟾宮。

飛機即將降落,群山懷抱中的西昌,終於揭開面紗。

習慣出差的我,此次出發就像一個從未遠行過的旅人一般,久久不能平緩內心的激動。出發前夜,我還在耐心地整理著與西昌有關的一切資料。

建設者從大漠戈壁轉戰大涼山。(資料圖)

上世紀60年代末,如今雄偉的發射場所在地,還被當地人叫做趕羊溝。只聽名字,相信大家已經猜到那是一片多麼荒涼的土地。

雄偉的大山,空寂的野林,潮濕的鹽霧,構成了一副亟待喚醒的夢境。而這個夢,需要一雙在粗獷有力的大手,去敲開沉寂的山林大門。

探索浩瀚太空的藍色夢想,指引著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從戈壁灘出發,一路跋涉來到大涼山。他們頭頂雲天,腳踩青山,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座座綠色的帳篷,點燃了這片古老土地的科技聖火。

前往發射場的路上,群山被濃霧包圍,此刻天上也下起了小雨。

當飛機掠過山巒,墨綠色的大山深沉猶如一位慈祥的長者,久久地凝望著遠方。而這位慈祥的長者也在時刻考驗著從祖國四面八方趕來的山外人。

在前往中心的路上,飛速行駛的車子讓人來不及欣賞大山的美景。筆直通暢的公路,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各項建設帶來了極大便利,而回顧過往,中心的幹事王玉磊給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建設者從大漠出發時裝運物資。(資料圖)

1970年,當東方紅樂曲聲震九州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也已悄然破土動工,為了力爭在1972年完成發射場及配套工程,所有的建設者都卯足了幹勁,但是開工伊始,一隻巨大攔路虎就橫亘眼前,建設者們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在湍急的安定河上搭起一座「通天橋」。如若不然,航天大軍的大批物資就進不了山,發射場就無法開工。

時值隆冬,天上飄著雪花,雖然西昌不像大漠中數九寒天讓人瑟瑟發抖,但建設者們只穿單衣,站在齊腰深的水中,那種滋味可想而知,雖然有很多同志凍得臉色發青,但大家還是咬著牙,一刻不停地趕工。

當工程進行到橋基澆築階段時,多變的大山,展現出了它的狂野。突發的洪水瞬間就將河堤沖開了一個大口子,照此下去,洶湧的洪水勢必沖毀橋墩,情況緊急,刻不容緩!

「同志們,跟我來!」

建設者張富貴揮臂大聲呼喊到。隨後,幾十名建設者,連衣服和鞋子都沒有顧上脫去,就紛紛跳入水中,他們肩扣著肩,臂挨著臂,用身體組成了堤壩。

幾個小時的水中作業,這群建設者早已凍得渾身顫抖,有些人的腳已經失去了知覺,但就是憑著這樣一股子衝勁,大家咬牙堅持。缺口堵上了,可建設者們連一口熱水都還沒來得及喝,就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奔騰的河水從當年紅軍長征時走過的橋下流過。

當年,為了繼承紅軍長征精神,也為了表達航天人遠征太空的決心,在橋建成時,大家為它起了一個富有寓意的名字:「長征橋」。西昌航天人,就是在 「長征橋」的守護和見證下,把一顆顆「中國星」送往遙遠太空,而西昌航天人也從這裡走向遠方。

文昌航天發射場初建場景。(資料圖)

建成後的海南文昌發射場。(資料圖)

2001年11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要開發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運載火箭。新的火箭從哪裡出征?酒泉、太原、西昌3個發射場均無法滿足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要求。

此刻,與茫茫大漠遙遙相對的海南成為了航天專家們最為青睞的地方。

那裡距離赤道最近、維度最低等優勢條件,成為了新發射場地址的不二選擇。

2009年9月,距離1970年已過去39個春秋。在蒼茫大山的注視下,在「長征橋」的凝望中,那支從大漠走來的隊伍,再次吹響號角,開始了新的跋涉!

坐標海南,即刻出發!

過去穿越高山沙漠,如今穿過茫茫大海。在洶湧的人潮中,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的上萬名工程技術人員,挺進到距離海面僅有800米的荒島椰林。

高溫、高濕、高鹽霧,強降雨、強颱風、強雷暴……成為了建設者們當時最深刻的記憶。

任何困難都擋不住英雄的航天人,周湘虎是航天人中傑出的代表。

工程師周湘虎,是從西昌來到文昌的最早的一批建設者之一。他清楚地記得:在施工前期,場區1.6萬畝的熱帶雨林和濕地需要建設者們徒步展開實地勘測。在一次勘測中,周湘虎不慎踩進沼澤,剎那間他就開始下沉。著急的他只記得大聲向同伴喊道:「危險不要過來。」本能向外掙扎的他,越陷越深……生死關頭,及時趕來的同事協力才把他救了出來。

而在此後,這位從西昌走出來的漢子又經歷了更讓人欽佩的事。在建設工程最為緊張的時刻,周湘虎連續奮戰在工地上。刺眼的陽光直射雙目,水蒸氣夾雜著水泥灰,嗆得人直流淚。突然,他腦袋一陣劇痛,眼前發黑。當他扶穩站好時,他努力掙大眼睛,可是眼前出現的只有一絲微弱的亮光。

視網膜脫落,晴天霹靂的診斷沒有擊垮這位硬漢。單位迅速安排他來到北京同仁醫院進行手術。但因為視網膜脫落時間太久,左眼未能保住,右眼經過矯正後,戴上1200度的眼鏡,視力也只有0.25。

任何的艱難,都打不垮英雄的航天人。在醫院治療結束後,周湘虎帶著厚厚的眼鏡,奇蹟般地回到了建設工地。

鋼鐵硬漢也有柔情時刻,周湘虎的女兒知道爸爸心中的苦楚,在一次給女兒的生日中,要吹蠟燭的時候,乖巧的孩子說:「爸爸怕黑,我不吹。」聽到孩子的話語,硬漢流淚了。自此以後,周湘虎的家中無論誰過生日,都是點著蠟燭吃生日蛋糕。

長征五號火箭發射成功。

聽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我踏上了「長征橋」,就在走上橋的那一刻,我從未覺得走一步路會如此的意義深刻。

西昌、文昌,相距萬里,但他們卻共同代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繁榮昌盛。

嫦娥,在西昌奔月,大火箭,在文昌問天。一脈相承的航天人,在洶湧的人潮中,在新時代走出了一條堅定的 「長征路」。

7月29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第119次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

我曾擁有著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

119次發射任務!

這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交給祖國的一份成績單。從0到100西昌人用了32年的時間,而從100到119,他們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在中國,長征系列火箭一共發射281次,僅西昌執行的任務數量,就達到了中國航天發射的近一半。

從0到119,其中艱辛無需多言。

走在場區的路上,一張張展示牌把中心建設的榮耀時刻一一呈現眼前。

1984年4月8日夜,西昌無眠。我國第一顆實驗通信衛星在這裡發射升空,中國人在赤道升空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上開闢了第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1986年2月1日,我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從大山深處扶搖而上。從此,中國人結束了只能租用外國衛星看電視、聽廣播的歷史。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亞洲一號」送入太空。用「中國箭」發射「美國星」的消息一度轟動全球。

2000年10月31日,我國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從西昌升空,18年間西昌陸續執行了二十多次北斗任務。2012年,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國由此躋身世界導航強國。

2007年10月24日,「嫦娥」飛天,中國人不僅重現了古老神話,更是邁出了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關鍵性一步。

……

1990年3月,執行亞洲一號衛星發射任務的參試人員正在對火箭二級發動機進行測試。(資料圖)

119次任務,119次創新,119次榮耀,當然也有數不清的感人故事。

1989年,對於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而言,是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年份。那一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面臨著三大任務:一是要用16個月的時間搶建一座新的發射工位;二是要發射我國第五顆同步通信衛星;三是要為舉世矚目的「亞洲一號」任務做準備。

就在中心全體工作人員都在為三大任務奮力攻堅時,大自然的天氣卻像開玩笑一般隨意的發著「脾氣」。

1990年4月7日21時29分,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托舉亞洲一號衛星,在基地第3發射工位點火升空,21時50分,星箭分離,衛星準確入軌,創造了休斯公司出售的所有32顆衛星入軌精度的最高紀錄。(資料圖)

為趕工期,緊張施工的工作人員。(資料圖)

雨季來臨,本就滲水嚴重的工地成為了一片澤國。施工人員只能一邊工作一邊排水,沒有先進的機械就用臉盆往外端泥巴。為了加緊捆紮600噸的導流槽底板鋼筋,施工人員輪班倒,長時間沒能休息的工作人員,在幹活時都打起了瞌睡,上級心疼大家,命令原地休息10分鐘,大家順勢倒在泥地里就睡著了。

在外方人員參觀「亞洲一號」廠房時,提出「室內空氣潔凈度不超過十萬級」的要求,在沒有先進設備的情況下,工作人員用綢布和酒精將3千多平方米的大廳地板和牆壁反覆擦拭幾十次,使廠房潔凈度達到一萬級。(資料圖)

雖然工程人員付出了巨大艱辛,但美國雷神火箭總設計師斯坦豪爾來到中心考察時,看到人背、肩扛、毛驢拉的落後施工方式,只冷冰冰地丟下一句話:「一年半修起來?我不信!」

就在質疑的語氣中,不到14個月,比合同計劃早了2個月,全部建設工程高質量完工。當斯坦豪爾再次來到西昌時,他為眼前的一切而震驚,他對著工作人員連連豎起大拇指,說到:「對不起,對不起,我低估了中國人的能力。」

1990年7月16日,長征二號E捆綁火箭就在新建設的發射工位騰空而起,以雷霆萬鈞之勢直入雲霄。這項由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的發射塔在全世界的目光下,經受住了考驗。建成至今,這座發射塔已經執行過70餘次發射任務。

看著道路兩旁的展示櫥窗,望著遠處的發射塔架,西昌航天人倔強要強的面孔瞬間展現的淋漓盡致。

2007年10月12日,工作人員正在精心組織嫦娥一號衛星與火箭對接。

如若說發射塔架的建設是為西昌航天人搭好了登天的梯子,那登天的旅途是否會一帆風順呢?

飛天登月,是中國人千年的夢想。

從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話,到「嫦娥一號」衛星奔向月球,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浩瀚時光進行探索,而這份偉大壯舉留給西昌航天人的時間只有30分鐘。

發射「嫦娥一號」與其他衛星最大的不同是有兩個要求十分苛刻。

一是對發射日的要求。

二是對發射窗口的要求。

工作中的車著明。(資料圖)

經過周密計算,每年只有3天適合發射,每天的發射窗口也只有30分鐘。一切準備就緒,就在「嫦娥」即將飛天之際西昌卻迎來了連日陰雨,比陰雨還要令人揪心的是,科研人員在給火箭做最後一次總檢查時,工程師車著明發現了巨大安全隱患,如果隱患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此刻,距離發射還剩不到65個小時。

推遲發射?錯失窗口,任務就將推遲一年。

如期發射?萬一失利,造成的影響絕不是星毀箭碎那麼簡單。

危急時刻,西昌航天人展現出了極大的勇氣與魄力。車著明臨危受命,他帶著科技人員鑽進機房,整整三十多個小時,比對了幾十萬行代碼,最終帶著問題歸零的報告向指揮員彙報:「隱患排除,可實現『零窗口』發射!」

波瀾不驚的一句話背後,是西昌航天人夜以繼日的辛勤付出。

「嫦娥一號」順利飛天。(資料圖)

2007年10月24日,天藍風清,「嫦娥一號」衛星順利升空。

一次次成功的喜悅過後,西昌航天人都深知,航天發射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他們能做到的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但成功與失敗是一個亘古不變的哲學思考。如何面對失敗,怎樣選擇向前,西昌航天人也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1992年12月21日,「澳星-B2」升空47秒後,星爆箭飛,任務發射失利。

1994年4月2日,「風雲二號」01號氣象衛星發射前,衛星突然在廠房起火,測試廠房及設備受到嚴重損壞。

1995年1月26日, 「亞太二號」衛星,火箭升空後僅僅50秒,就在發射場上空爆炸,墜落成滿地破碎的煙火。

1996年2月15日,中心執行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火箭起飛22秒後,撞向距發射塔架1850多米的山坡上。

1996年8月18日, 「中星8號」衛星發射任務,由於火箭發動機故障,衛星最終沒能到達預定軌道。

那幾年, 西昌衛星發射場上空被失敗的陰霾籠罩,接二連三的慘痛失敗,使中心發射跌入從未有過的低谷,國際用戶們紛紛對中國航天的發射能力產生了質疑,三個合同被中止,兩個合同被暫緩執行,兩個草簽的項目夭折……

「是冬眠沉睡還是奮勇向前?」事實證明,他們選擇了後者,選擇了負重前行,絕不後退!

想要在航天領域走得更遠,就要坦然接受成功與失敗。

2000年12月21日,我國第二顆北斗衛星在西昌成功發射升空。英勇的西昌航天人用最快的速度走出了失利的陰影,由此揭開了近二十年的連戰連捷的記錄。

時光飛逝,連戰連捷的記錄在2017年6月19日凌晨戛然而止。當長征火箭搭載著「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飛向太空卻未能準確入軌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指揮大廳內一片沉寂。緊接著長征五號遙二任務,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設管理的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當火箭扶搖升空,歡呼的人群似乎就要將十幾天前的發射失常沖淡時,一盆冷水夾雜著冰水澆向了西昌航天人的頭頂。

與20年前相同的是,連續兩次的失利並沒有讓西昌人倒下,反而讓他們更加堅強。

20年前從失利中走出,西昌航天人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而這次,他們只用了89天。2017年9月28日,「一箭三星」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01組衛星,中國航天的王者之師宣告歸來。

在航天領域,想要走得更遠,每一個人都必須坦然地接受成功與失敗,而這一切,西昌航天人做到了。

高高的標校塔佇立在袁家山的山頭。

【3】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到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西昌郊外有一座山,名為袁家山,這座荒無人煙的大山上有一座塔,塔高78米,在很遠的地方就能清楚的看到。一般人都以為這座塔是水塔,其實它是一座為航天測控提供信號、對設備進行校準的「標校塔」。

這座標校塔,在常人眼中絕對是艱苦的代名詞,就算是在西昌航天人的眼中,它也絕不是一個好去處。

「艱苦也罷,繁華也好,這地方總要有人來守護吧!」這是守塔人李孟良說過的一句話。

為了保持守塔人員的穩定,維護好設備正常運轉,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這裡特設了夫妻哨,而李孟良就是設立夫妻哨後的首任哨長。

來到標校塔二樓,就到了守塔人的家,簡單的陳設,卻因為是夫妻值守,讓這個荒涼的地方多了一些溫情的味道。78米的高塔,354級台階,守塔人每天要來回十多趟。檢查設備狀態、擦拭設備灰塵、打掃塔內衛生,是守塔人最主要的工作。

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對守塔人來說,簡直比天還要大。

陪伴這座標校塔的守塔人已經不知換過多少任了,但每一任的守塔人都能在這個荒涼的地方留下美麗的故事。

第一任守塔夫妻李孟良一家人,在標校塔周圍開墾出一片田地,這片屬於守塔人的幸福菜園內,長滿了屬於夫妻兩人對於航天事業堅守的果實。

第二任守塔人張興安,把自己的女兒也接到了袁家山,他們一住就是五年。在二樓簡陋的家裡,女兒的獎狀和畫成為了這裡最美的裝飾品。

第三任守塔人孟宴偉,結婚剛剛一個月,就帶著新婚妻子上了塔,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每天日復一日的工作,最單調,最平凡的航天人,為我們繪就了一幅最美的愛情畫卷。

7月29日,待飛的神箭。

此次來到西昌,看到了火箭發射的壯麗,也感受到了平凡愛情的溫暖,同時也遇到了一群只有二十六七歲的同齡人。他們作為新鮮血液,每年從四面八方向著西昌匯聚而來。

低溫動力系統指揮員於新辰。

低溫動力系統指揮員於新辰,今年只有27歲,但他已經成為了一名不知不扣的老航天人。2011年,20歲的他畢業後走進大山,來到西昌。四年後,年輕的他就被委以重任,開始擔任低溫動力系統指揮員,年紀輕輕的他已經參加過近50次任務,一張帥氣英俊的面孔下,是一顆成熟果毅的勇者之心。

31歲的賈桂文,是地地道道的東北人,今年是他在這大西南的山溝中度過的第8個年頭。8年來,他參與執行了40多次航天發射任務,先後經歷了衛星勤務保障、衛星勤務保障指揮、發控台、控制系統指揮員等9個崗位。2017年開始,這個崗位經驗豐富的東北小伙兒先後3次擔任被譽為「金手指」的發控台操作手,為火箭發射按下點火按鈕。

23歲的陝西小伙張陽,工作不滿2年的他在高密度任務歷練下迅速成長。如今的他,已擔任過4次吊裝指揮員。身材瘦小的他,站在90多米高的塔架下,顯得格外渺小,但每一個堅定的口令卻使他顯得格外的高大。幾十米長的火箭,在他沉著指揮下,精準到位,他為火箭的飛天,做足了準備。

類似這些關鍵崗位上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的生活與我們處在繁華都市中的人們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同樣享受著周末擼串K歌的生活,他們同樣用著華為手機刷著抖音,如果非要說他們與我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具備著與同齡人不相匹配的沉穩。

走上崗位,他們就不再是坐在燒烤攤邊的老鐵,也不是KTV中的麥霸,他們的身份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航天人。

任務成功後,航天人的家屬們都會用自己的方式慶祝髮射成功。

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青年才俊給予了大山非凡的活力。

任務成功後,一名科技人員向未婚妻求婚。

「嫦娥」出嫁,北斗飛天,古老的大山中,中國航天人點燃了科技的聖火。

雨中前來參觀的人們拍照留念。

中國航天人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諾言。

在西昌的這幾天,我看到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起初我並不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但認識了這麼多的航天人,聽到這麼多有關航天發射的故事後,我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7月29日,北斗衛星發射火箭尾焰映紅大山。

航天發射,是高新科技領域王冠上的鑽石。而這顆鑽石,原本的模樣並非如它面世般耀眼。它的光彩奪目,需要無數顆細碎的小鑽石將它打磨,在不斷的磨練中,王冠上的鑽石才能在世人面前展現它最卓越的風姿。

最偉大的事業源於平凡,而在西昌、在文昌、在中國的角角落落堅守的航天人,他們都是平凡中的一員,他們用自己的平凡,打造出中國航天的不平凡。

伴著升騰而起的發射尾焰,蒼茫的大涼山被映紅了,這片紅來自於月亮城的美麗傳說,來自於彝海結盟的傳奇故事,來自於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苦奮鬥,來自於敢於創新,敢於超越的遠大追求,來自於中國航天人對中國航天事業深沉的愛意。

一段平凡的路,我跨越大半個中國,只想追尋中國航天人最美的樣子,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過去絢爛輝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未來更值得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妥妥的藍盔男神!10年前,這個42歲的人武部部長非要去非洲……
一年中最熱的階段馬上到來!看兵哥哥有什麼消夏活動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