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黃岡,地當楚尾吳頭,踏舟竟風流,枕大別山,橋樑紐帶,通江達海

黃岡,地當楚尾吳頭,踏舟竟風流,枕大別山,橋樑紐帶,通江達海

黃岡,地當楚尾吳頭,踏舟竟風流,枕大別山,橋樑紐帶,通江達海

【總則】黃岡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京九鐵路中段。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黃岡有2000多年的建置歷史,孕育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升,明代醫聖李時珍,現代地質科學巨人李四光,愛國詩人學者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哲學家熊十力,文學評論家胡風,《資本論》中譯者王亞南,等等一大批科學文化巨匠,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黃岡人民堅持科學發展,推動全民創業,傾力打造優質高效的行政環境,規範嚴明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快構建實力黃岡、活力黃岡、魅力黃岡、文明黃岡、和諧黃岡。黃岡先後獲得一系列榮譽。其中:2007年首屆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第五名,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2013年榮獲「荊楚詩詞之市」榮譽稱號,2013年榮獲「中國書法城」榮譽稱號。 2017年6月,黃岡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2017年12月15日,榮膺中央電視台《魅力中國城》第一季十佳魅力城市

黃岡,地當楚尾吳頭,踏舟竟風流,枕大別山,橋樑紐帶,通江達海

【地理位置】黃岡市位於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北接河南,東連安徽,南與鄂州、黃石、九江隔江相望。地理方位為東經114°24′—116° 07′、北緯29° 45′—31° 40′。黃岡市黨、政、軍機關駐地黃州,西距省會武漢78千米。全市國土面積17446平方千米,占湖北省總面積9.4%。全市總面積中,平原佔12.2%,崗地佔10.3%,丘陵佔43.3%,山地佔34.2%。東西最長距離為168千米,南北最寬跨度為208千米。

黃岡,地當楚尾吳頭,踏舟竟風流,枕大別山,橋樑紐帶,通江達海

【歷史前言】黃岡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舊石器時代,本區域即有人類居住。

夏商時代,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史記?夏本紀》),本地域即為皋陶後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帶)。

春秋戰國時,本地屬楚國。西周早期,境內即生產粳稻,從1958年8月考古發掘蘄春毛家嘴木構建築中有成堆的粳型稻穀,經專家考定為西周早期遺物可證。

秦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本地先分屬南郡和九江郡,後屬衡山郡。

楚漢之際,楚項羽以衡山郡立衡山國,國都邾城(今黃州禹王城)。漢高祖四年 (公元前203年),恢復為衡山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分衡山郡及南郡共十四縣置江夏郡,駐西陵 (今新洲縣城附近),本域黃州、蘄春等地屬江夏郡,黃梅、武穴等地屬廬江郡。東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立蘄春侯國,傳三世,復為蘄春縣。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年),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駐地蘄春,轄今蘄春、黃梅、黃州等地。三國時,本地域分屬魏弋陽郡和吳蘄春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撤銷蘄春郡,轄地劃入武昌郡,第二年,尋陽(今黃梅)縣劃屬廬江郡,西陵、邾縣、蘄春縣改屬弋陽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晉惠帝恢復司馬西陽王爵位,先後將西陵、邾、蘄春等縣劃屬西陽國(都址系今河南光山)。

晉朝永嘉年間發生內亂,北方人渡淮南移。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陽國司馬獲罪被誅,西陽國改置為西陽郡,郡址在邾城附近,轄西陽、邾、西陵、蘄春等縣。咸康四年 (公元338年),在邾縣僑置豫州,五年,豫州僑遷蕪湖,西陽郡沿屬豫州。孝武帝太元三年 (公元378年), 在九江王英布舊城置南新蔡郡 (今黃梅西南),轄蘄陽 (即蘄春更名)及僑置4縣,屬南豫州,本區域始為兩郡並治。

南北朝時武裝割據,域內建置更迭頻繁。南朝宋分西陽郡置建寧左郡 (今麻城西南)。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陽郡劃屬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南新蔡郡改屬江州。南朝齊時,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又置齊安郡,駐齊安 (麻城西南),置安蠻左郡,駐木蘭 (今紅安西南),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又置齊昌郡,駐齊昌(今蘄春)。南朝梁時,西陽郡仍屬郢州,並分西陽縣置信安縣。又在蒙籠城(今麻城東北)置定州,在白沙關城 (今麻城西北)置沙州,在大活關 (今大悟東)置湘州,在鹿城關 (今紅安)署北江州。北朝佔領江北時沿襲南朝舊制,北齊天保年間,曾在域內置巴州 (今黃州地)、衡州 (今麻城地)、羅州 (今蘄春地)等,北周廢巴州置弋州,改羅州為蘄州,置永寧縣 (今武穴市),並將置於黃城鎮 (今黃陂東)的南司州改名為黃州。

隋朝統一全國,撤銷原置州郡,實行州縣兩級制。開皇五年 (公元585年),移置黃州于衡州,分設黃州、蘄州總管府,本域分屬兩府。開皇九年 (公元589年)改兩府為兩州,將永興改為新蔡縣,永寧併入齊昌縣,西陽併入南安縣,在義城置羅田縣。開皇十八年 (公元598年)改南安為黃岡、齊昌為蘄春、新蔡為黃梅、梁安為木蘭、信安為麻城縣。大業三年 (公元 607年),又將兩州改為兩郡,黃州改為永安郡,治所移駐黃岡(今新洲屬地),轄黃岡、黃陂、木蘭、麻城4縣;蘄州改為蘄春郡,治所駐蘄春,轄蘄春、浠水、蘄水、黃梅、羅田5縣。本區域仍為兩郡並治。

唐朝武德三年 (公元620年)永安郡改為黃州,且置總管府 (武德七年改為都督府)轄黃岡、堡城 (由黃岡分置)、陽城(由麻城分置)。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 改蘄春郡為蘄州,轄蘄春(含蘄水)、蘭溪(由浠水更名,含羅田)、永寧(由蘄春分置)縣。並在麻城置亭州;在黃陂復置南司州;在黃梅置南晉州。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銷南晉州、亭州、南司州,屬地分屬黃州、蘄州。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撤銷都督府,天寶元年(公元724年) 改黃州為齊安郡,蘄州為蘄春郡,兩郡並治。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復改兩郡為兩州,均屬淮南道。時黃州仍駐黃岡,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蘄州駐蘄春,轄蘄春、蘄水、廣濟、黃梅4縣。兩州並治。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黃州治所遷今駐地長江邊。五代時,黃蘄二州先後屬楊吳、南唐和後周,其州縣隸屬仍沿襲後朝舊制。

宋朝仍為黃州、蘄州共治,先屬淮南路,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屬淮南西路。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曾分蘄水縣置羅田縣,後廢。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蘄州治所遷至今蘄州,轄蘄春、蘄水、廣濟、黃梅4縣。咸淳六年 (公元1270年),分蘄水縣置英山縣。黃州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後歷經元、明、清代,黃、蘄二州治所駐地不變。

元代改兩州為兩路,各設總管府,兩路並治。至元十二年 (公元1275年)復置羅田縣;十五年 (公元1278年)英山劃屬安徽六安州。至元十八年 (公元1281年)在黃州設黃蘄州宣慰司,轄黃州、蘄州、光州3路。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撤銷宣慰司,黃州、蘄州直屬湖廣行省。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均改屬淮西道,第二年又改屬河南江北行省。黃州路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蘄州路轄蘄春、蘄水、廣濟、黃梅、羅田5縣。

明朝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改黃州路、蘄州路為黃州府、蘄州府,兩府並治,同屬湖廣行省,並在黃州修築城池。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蘄州府為州,撤銷蘄春縣,政歸蘄州直理,蘄州仍轄其他各縣,與黃州府同屬湖廣布政司,不久改屬河南。洪武十一年 (公元1378年),蘄州僅代轄廣濟、黃梅兩縣,屬黃州府管轄,自此以後蘄州與黃州合二為一。洪武二十四年 (公元1391年),黃州府仍劃屬湖廣布政司。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置 黃安縣。到此,黃州府轄有黃岡、麻城、黃陂、黃安、蘄水、羅田、廣濟、黃梅8縣和蘄州。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康熙三年 (公元1664年)蘄州不再轄縣,黃州府屬湖北布政司,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黃陂縣劃屬漢陽府,黃州府轄黃岡、黃安、麻城、羅田、蘄水、廣濟、黃梅7縣和蘄州(此即所謂 黃州八屬 )。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黃州府,改蘄州為蘄春縣。各縣屬湖北省武漢黃德道 (後又改名為鄂東道、江漢道),十五年 (公元1926年)廢道,各縣直屬湖北省政府。二十一年 (公元1932年),本域劃為省三、四行政督察區,各設專署,為湖北省政府輔助機關。三專署駐蘄州,轄蘄春、廣濟、黃梅、蘄水、羅田和本年從安徽劃入的英山縣;四專署駐黃安,轄黃安、黃岡、麻城和劃入的黃陂縣,又於第二年初分置禮山縣,亦屬四專署管轄。二十二年 (公元1935年)六月,改蘄水縣為浠水縣。二十五年 (公元1936年)三月,第三、四行政督察區在蘄州合併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第二年元月治所遷黃州。抗日戰爭時期,民國二十九年 (公元1940年)元月,第二行政區署在黃岡縣北部的黃土嶺改組為鄂東行署,代行省政府職權,並先後增轄孝感縣和第三行政區。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戰勝利,鄂東行署遷回黃州,恢復為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黃岡,地當楚尾吳頭,踏舟竟風流,枕大別山,橋樑紐帶,通江達海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1922年開始建立黨組織,1927年黃麻暴動,成立黃安縣農民政府,1931年,紅四方面軍攻克黃安,改黃安縣為紅安縣。相繼成立紅安、麻城、黃岡、蘄春、廣濟、黃梅等縣蘇維埃政府。抗戰時期,1941年成立黃岡(中心)縣抗日民主政府及豫鄂邊區行政公署鄂東辦事處,後改為鄂東行政專員公署。 1943年成立長江行政專員公署。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成立鄂豫行署第四、五專署,各縣也先後成立人民民主政府。四專署轄黃岡、新洲、麻西、麻東、浠水、羅田等縣,五專署轄蘄南、蘄北、廣濟、黃梅、英山等縣。1949年3月至5月中旬,本域各縣相繼解放。5月初,第四、五專署在浠水合併為黃岡行政區專員公署,6月更名為黃岡區行政公署,7月遷黃州。轄黃岡、麻城 (麻東、麻西合併)、羅田、英山、浠水、蘄春(蘄南、蘄北合併)、廣濟、黃梅8縣。黃岡縣治所駐團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5月,黃岡區行政公署更名為黃岡區專員公署,為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6月,分黃岡縣置新洲縣。1952年6月,大冶、陽新、鄂城、黃安4縣劃歸黃岡專署管轄。8月,分置兵堡縣,9月更名為勝利縣,黃安縣複名為紅安縣。

1955年5月,專署更名為黃岡專員公署,8月,撤銷勝利縣,10月,黃岡縣駐地由團風遷黃州。

1959年元月,大冶劃屬黃石市,1965年9月,鄂城、陽新兩縣劃屬咸寧專區。「文化大革命」期間,以黃岡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作為專區領導機關。

1968年元月,成立黃岡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11月撤銷,設黃岡地區行政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構。

1979年12月,鄂城縣劃歸黃岡地區,並建置鄂城市,亦駐鄂城。

1983年10月,劃鄂城縣、市及黃岡縣的黃州鎮,建地區級鄂州市,直屬省政府管轄,同時,劃新洲縣屬武漢市。

1986年7月撤銷麻城縣,設麻城市。

1987年5月,撤銷鄂州市黃州區,恢復為黃州鎮,復歸黃岡縣。12月,撤銷廣濟縣,設武穴市。

1990年12月,撤銷黃岡縣,設黃州市。黃岡地區行署轄黃州、麻城、武穴 3市和紅安、羅田、英山、浠水、蘄春、黃梅6縣。

1995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岡地區和黃州市,設立地級黃岡市,治所駐黃州。並建置團風縣和黃州區。

黃岡市下轄黃州區、麻城市、武穴市、團風縣、浠水縣、羅田縣、英山縣、蘄春縣、黃梅縣、紅安縣、龍感湖管理區。

黃岡,地當楚尾吳頭,踏舟竟風流,枕大別山,橋樑紐帶,通江達海

【人口】2017年黃岡市總人口740.31萬人。常住人口810萬人,比上年增加2.0萬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6.89%,同比提高1.67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8.99‰,出生率13.64‰,死亡率4.65‰。

黃岡,地當楚尾吳頭,踏舟竟風流,枕大別山,橋樑紐帶,通江達海

【交通】黃岡位於楚頭吳尾和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與省會武漢山水相連,是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依傍一條黃金水道(長江),緊鄰兩座機場(武漢天河機場、九江機場),貫通四條鐵路(京九鐵路、合九鐵路、京廣聯接線、滬漢蓉快速鐵路),飛架四座長江大橋(鄂黃大橋、黃石大橋、九江大橋、鄂東大橋),縱橫五條高速公路(滬蓉高速、黃小高速、江北高等級公路、武英高速、大廣高速)。

黃岡,地當楚尾吳頭,踏舟竟風流,枕大別山,橋樑紐帶,通江達海

【教育】2017年,黃岡市共有幼兒園976所,在園幼兒20.93萬人;小學690所,在校學生42.27萬人;普通中學299所,在校學生28.39萬人;中等專業學校28所,在校學生3.78萬人;大學4所,在校大學生4.36萬人。建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160所。全市小學、初中入學率均達到100%,小學義務教育鞏固率97.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2.69%。

黃岡,地當楚尾吳頭,踏舟竟風流,枕大別山,橋樑紐帶,通江達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