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地藏經》大意(25)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地藏經》大意(25)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地藏經》大意(25)

【如來讚歎品第六】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這一段是說明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與地藏菩薩特別有緣分。其實這一句是佛對我們的嘉勉,因為孝慈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地藏菩薩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統統都有緣,不單單是我們這個世間。而且與每一個眾生那個緣是特別的濃厚,遠遠超過一切諸佛菩薩的緣。為什麼原因?因為他是地。你所有一切的建設都從地上建起來的,離開大地什麼也沒有了。所以他是一切眾生最親的一個緣,要懂得這個意思。因此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聽到菩薩的名號,見到菩薩的形像,沒有不歡喜的。

這個地方講『聞』,聞名、聞經,要知道,這個經叫大乘經典,這是菩薩法門,菩薩法門提到這一個字就是三慧,聞思修三慧。否則的話,我聽到就這麼多好處,我們今天聽到了,他講「閻浮眾生」,我們是閻浮提眾生,我們今天聽到了,也不只聽到這個經三字五字、一偈一句了,我們這個經讀了不少了,那我們未來生中,『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這個果報是真的還是假的?說不定一轉眼就墮到三惡道去了,那經不就變成假的了嗎?

所以這一段經文那個關鍵的字眼就在那個「聞」字,那個「聞」是菩薩三慧,是聞慧,聞慧跟思慧、修慧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不能離開的。那這個底下所說的果報我們就相信了。聞是指什麼?是代表接觸,耳聽到聲音,接觸到聲音是聞,眼見到色相也叫聞,他用這個字代表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用這個字做代表,一接觸就明了,這個真相大白,一點都不迷惑,這叫思慧。不是叫你聞了之後再去想一想才明白,那還要菩薩做,那我們都可以辦得到,不通過思考的。所以就一切明了來說,就叫做思慧。明了當然就不迷惑,不迷就叫修慧。所以三慧是一剎那當中一次完成的,當中沒有說先聞再思再修,不是分三個階段,分三個階段不用菩薩,我們統統都有了。所以他是一剎那當中,這個事情同時圓滿。是從三方面來講,從接觸叫聞,從明了叫思,從斷惑叫修,所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這是菩薩所修的。

聲聞緣覺修戒定慧三學,大乘菩薩修聞思修三慧,三慧是建立在三學的基礎上,哪一個基礎?戒定慧,慧開了,慧裡面有聞慧、思慧、修慧;換句話說,你沒有戒、沒有定、沒有慧,你哪來的三慧?這個地方講的是菩薩三慧。所以我們今天聞地藏名,聞《地藏菩薩本願經》,決定得不到這個果報。你說為什麼得不到?我們沒有戒、沒有定、沒有慧。千萬不要把這個「聞」字當作耳聞就錯了,完全錯了。這是經典上關鍵的字眼。

下面這一段,普廣菩薩,普廣也是法身大士,也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人,在法會上代我們啟請的,跟釋迦牟尼佛的一問一答,是叫我們把事實真相聽明白了、清楚了。所以他這個發問是利樂有情的發問。問完之後他自己說,這些事情他不是不知道,他早就曉得,而是為了未來世一切眾生,為了他們的利益。

【故問如來。】

故意來問的,不是真問,代我們問的。末後這個話很重要:

【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

這個重要,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開的這個法會,給我們說的這麼多道理,教給我們這麼多的修學方法,那這個經叫什麼名字?經名就是一部經的總綱。

【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

這是把這一部經的題目宣說出來了。經典傳到中國來,祖師大德把它翻成中文,三個題目裡頭取了一個,取『地藏本願』,「地藏本願」也就包括『本行』了,有願必有行。有願要沒有行,那個願就落空了,那個願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願裡面就包括行在其中。『誓』是他的誓願,『力』是他度眾生的能力,在本願裡頭也統統都包括了。所以這一個題目可以能夠包括後面兩個題目的意思,這才是選用這一個題目來做經題。

普廣菩薩問,我們要如何來『流布』?「流」是流通,「布」是宣布,為一切眾生宣布,宣布就是講解這部經。那要怎麼做?一定要依地藏本願來修行,依地藏本願來宣傳,依地藏本願來流通,這就對了。換句話說,地藏是誰?就是自己心地本具的寶藏。地藏不是外人,地藏原來是自己。地藏本願就是自己心性本具的功德,我們借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將自己心性本具的性德開發出來、顯露出來,自利利他,這就是「流布」。不是說我們多印幾本經到處送人,多做幾個錄音到處送給人聽,我這叫流通了。那是形式上,表面樣子上的流通。真正流通是要自己去做到,那叫真實的功德,那是功德。你印經送給人,造菩薩形像送人供養,拿錄音到處去給人聽,這是福德,這在佛門裡面種一點福,那個不是功德,與你生死不相干,唯有真實的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

(文據:聖一法師《地藏經講記》;凈空法師《地藏經》大意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地藏經》大意(25)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地藏經》大意(2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志樂經》學記 14
「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楞嚴經》參習(158)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