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神經影像與神經再生分會場圓滿收官!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神經影像與神經再生分會場圓滿收官!

7月29日上午,2018年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會議在廣州圓滿結束,本次大會共設有19個分會場。其中,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放射科協辦的神經影像與神經再生(中文)分會場圍繞神經影像、神經再生兩個方面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王莉莎社長,神經影像與神經再生學組成員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本分會場的講座。會場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放射科黨支部書記劉軍教授主持。

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王莉莎社長在會議中致辭並表達了對神經影像與神經再生分會場所有組員的感謝,同時也說道,組建各學組旨在發揮各成員單位間溝通的橋樑紐帶作用,構築一個系統內醫學神經影像領域相互學習、交流與展示的平台,也藉此機會加強聯繫、增進友情,為推動各家醫院醫學神經影像提供借鑒。

會上,七位專家的講座令人耳目一新,引發了大家對神經影像與神經再生的新思考。

首先,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白麗君教授進行了《基於磁共振成像的輕度腦外傷損傷機制初探》的專題講座,白麗君教授從多模態磁共振、血清標記物、基因等多方面對輕度腦外傷病人進行全方位的系統分析,隨後又從腦齡著手試圖探求AD等疾病與輕度腦外的之間的關係。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科趙志蓮(代盧潔教授)分享了《PET/MR與腦功能》的專題講座,未來希望通過發揮 PET/MRI腦功能研究優勢,MRI成像與PET的結合(結構、功能、代謝)新型分子探針技術發展相關多學科的交叉合作。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總醫院醫學影像科張志強教授作了《腦成像技術臨床轉化應用困境與突破》的專題講座,張志強教授表示,腦功能成像個體化及對重大腦疾病研究既是「腦計劃」與「(腦疾病)精準醫學」開展的熱點問題,在今後的研究方向,我們應該發展更加敏感特異的功能影像指標,在大資料庫基礎上評價各影像指標的穩定性,並結合多模態影像方法對功能影像指標互相印證、解釋,這是fMRI個體化臨床轉化研究的關鍵。

上海仁濟醫院陳增愛教授從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的認識及診斷更新曆程、臨床表現、NMOSD影像學特徵、鑒別診斷等方面,通過案例結合的方式,詳細的分析和講解了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影像學方面知識。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特聘教授寇志峰做了《連接域分析方法及其臨床應用》的專題講座,寇志峰教授從目前 fMRI 的研究與挑戰入手,詳細介紹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優缺點,並表示,連接性域有助於研究群體和個體水平的改變。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衛所唐勁松教授分享了《慢性氯胺酮使用者的神經影像學研究》的相內容。氯胺酮作為一種麻醉藥,對大腦功能的影像以前還是有很多不是很清楚的,唐勁松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在藥物使用、效應、使用癥狀等方面給大家進行了系統的講解。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魏新華教授進行了《癲癇病因磁共振成像》專題講座,魏新華教授首先從MRI作用以及影像方法兩個方面介紹了癲癇MR技術,隨後並分析了常見癲癇病因MRI表現,並總結道,癲癇病因目前主要有內側顳葉病變,FCD,發育異常、腫瘤,炎症等其他病因。

會上,劉軍教授對各位專家大咖加入神經影像與神經再生學組表示感謝,希望通過搭建的這樣一個交流的平台,各位專家大咖們能共同促進,共同提高。並表示,明年的委員會將放在長沙召開,同期召開神經再生雜誌(中國區)的編委會,希望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砥礪前行。

現場學習氣氛濃厚、互動活躍,專家大咖們圍繞神經影像與神經再生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細緻的講解,引發了大家的深入思考、熱烈討論與提問。與會人員表示,本次高水平的學術講座進一步夯實了參會人員的神經影像與神經再生基礎,開拓了學術視野,讓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學組成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影像家園 的精彩文章:

TAG:醫學影像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