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裡面提出了一個觀點,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重要關鍵。我之前寫過文章,和大家分享了其實還有第二個「棉花糖實驗」,發現了第一個實驗所忽略的,決定孩子自控力的真正關鍵所在,戳->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麼?

前段時間棉花糖實驗被推翻了,這個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範圍。但儘管如此,現實生活中,的確會遇到很多讓我們左右為難的選擇:孩子要某個玩具,要吃某樣東西,還有很多其他要求,馬上滿足會不會讓他缺乏自控力,但不滿足會不會產生匱乏感?這個平衡在哪裡?

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延遲滿足的掌控權應該在孩子

我個人很不喜歡「延遲滿足」這個說法,根據它的字面意思,這是我們人為給孩子創造的,但這件事本身卻是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我能不能馬上吃到食物?我能不能馬上擁有這個玩具?

換位思考,對於一件對「我」產生影響的事件,卻被外人橫加干預,這樣的刻意訓練下產生的所謂自控力也是假的。這一點不難理解,看看生活中多少人,父母在場特別乖,父母上班去了,就拚命玩遊戲機、吃巧克力,這些所謂讓父母「延遲滿足」的東西。

可見,如果這件事不是孩子心甘情願選擇進行延遲的,那麼看似自控力的訓練實際上就是在增加孩子的匱乏感,被堵的慾望,只要時機合適,就會報復性反彈。

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吸引力決定了自控力

舉個例子,如果你愛吃肉,相對不愛吃蔬菜,延遲滿足蔬菜供應,你比較容易能忍,但是換成肉就不行了。從這個例子上,我們就能看出,相同的東西對於不同的人的吸引力程度是不同的,而這也會決定了他們延遲滿足的配合度。

那孩子是怎麼形成對於某個事物的吸引力認知的呢?通常來說有兩方面,一個就是我們人為地剝奪,越是不準吃糖的孩子一遇到糖就越忍不住;越是把Ipad藏起來不準玩的孩子一拿到肯定就玩的停不下來。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人為地把某類東西「優越化」,生活中見過不少父母會講條件,「吃完這口飯,就能吃冰淇淋」;「寫完這篇作業,就能玩遊戲機」,看似是為了孩子好的諄諄教誨,卻對孩子形成了一個認知:冰淇淋比飯更好吃;玩遊戲機比寫作業更有趣。

於是,我們越希望孩子有自控,但卻越是使錯勁,愈發讓孩子沉迷。

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說了那麼多,大家肯定還會有疑惑,難道真的就是毫無節制地一味滿足嗎?肯定也不是的。相對於「延遲滿足」,我個人更喜歡說,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學會等待」。


「學會等待」是以規則為基礎的

「學會等待」是建立在事先溝通規則為基礎的。低幼年齡的孩子都是衝動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在日常點滴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公共場所提醒孩子需要排隊告訴他,「我們需要等待」;遊樂場上要制止孩子隨意搶玩具的行為,告訴他,「這是大家的,需要輪流玩,我們需要等待其他人玩好了」。

不要把自控力的培養只著眼於那些我們覺得會「害」孩子的東西和事情上,而對於孩子看似「利己」的行為就睜一眼閉一眼了。這樣的標準不一,只會讓孩子失去有章可循的界限,產生疑惑,反而更加不利於自控力的培養。

開始規律吃飯後,就普及全家均衡飲食的概念;開始接觸電子產品後,就設置一個家庭電子產品使用準則。這些規則是家裡成員所有人都會遵守的,成人是孩子成長的軟環境,這樣的標準統一,可以讓規則清明,讓規則真正內化。

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學會等待」是以接納情緒為前提的

「學會等待」是接納孩子情緒為前提的,「嗯,你真的好喜歡這個玩具呢,恨不得馬上就能買下來帶回家。媽媽今天出門並沒有計劃給你買玩具,我們是來買菜的,所以錢帶少了。我們先把飯菜買了,到時看看是不是還夠錢買玩具」。

這段話傳遞給孩子的是,我認可你內心「想要」的慾望,然後和孩子分享我們的預算規劃情況。如何孩子還執意想要,而且玩具價值你也覺得是可以買給孩子的,可以化「想要」為「等待」,「你看,媽媽這次出門的確沒帶那麼多錢,這樣吧,我們今天先回家,如果明天你還是很想要很想要,那麼我就來買下它」。

如果短期實在不想購買的,那不妨將「想要」變成更大的「期待」,「我們家裡其實有好幾個機器人了,但我知道這個是不一樣的,我們等到寶寶下一個月生日(兩周後開學),我們再來買吧」。

對於更大的孩子,我們還可以把「想要」變成行為計劃,「看得出來,你真的很想很想要呢。你平時有儲蓄計劃的,我們回家看看錢夠不夠來買了。如果不夠的話,我們看看如何從現在開始省錢(或者賺錢),來儘快買下它」。

(嗯,我知道,看到這不少朋友會說,那孩子哭怎麼辦啊?這個不在今天討論範圍,我寫過幾篇文章的,可以重溫一下)

  • 都在說孩子發脾氣時要「共情」,但99%家長都是用錯的
  • 見不得孩子大哭?那是你不知道發脾氣也是有好處的
  • 見招拆招|一不滿足就帶著哭腔大叫,再好的脾氣也煩了

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不管什麼情景下,上面這些所有的溝通都沒有打壓孩子的慾望,而是在堅守我們原則的前提下,設身處地地替孩子想解決方案。這樣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有慾望可以提出來,在合理情況下會被採納,那麼他反而就更加願意等待。

而相反地,如果孩子每次一提慾望就被打壓,那麼幾次以後,他就知道需要「背著」父母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了。

另外也是最關鍵的,情緒永遠被接納的孩子,會和父母有很強的親子聯結,這樣的孩子,即使真有一兩次被拒絕,無法滿足慾望,也不會傷害孩子,因為他明白,大部分情況下,自己的慾望都是被接納和認可的。

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學會等待」沒有優劣比較

「學會等待」並沒有優劣比較,只是做事需要有先後順序。「寶貝,我們現在正在在寫作業,我們需要把作業做完,再去玩遊戲機」;「寶寶,我們正在吃飯,吃完飯後我們需要午睡,等午睡起來,如果你還想吃冰淇淋,我們就吃一個」。

這些溝通里,並沒有讓孩子覺得哪個更好,而是和孩子強調了做事的條理性,每個人都需要完成手頭上的事情再進行下一個項目。

說了這麼多,最後反而更想和大家分享一點,把孩子當成大人,把我們真實想法和他溝通,和他們分享為什麼做或者不做的思考過程。退一萬步講,立刻滿足還是晚幾天滿足,甚至都不滿足,並沒有那麼重要。

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重要的是,我們每次的行為和語言都是一致的,傳遞給孩子都是一致的做事和待人接物的準則。那麼慢慢的,孩子就能形成自己的準則。他們就能「自治」,而這才該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

歸根到底,我們還是需要向內探尋,問問自己對於慾望的理解是什麼?我們處理「想要」的準則是什麼?這當中和我們期望的是否有差距?如果有,那麼帶著孩子共同修正,而不是居高臨下地只是希望孩子做到。

自由的人更自律,自律的人自由。


推薦閱讀

1、上周文章回顧

  • 想讓孩子自信,從鼓勵臭美開始吧!
  • 當媽這件小事,讓我失去了職業競爭力?!
  • 家家都有的密封袋,竟是認知啟蒙的好幫手
  • 喂,躲貓貓能否認真點?!|躲不好,真的不是智商問題

2、自控力培養

  • 自控力|你自己很弱的能力,不妨學點招數讓孩子逆襲吧
  •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麼?
  • 這幾個遊戲玩的好,孩子上學後成績也會好
  • 我們為什麼見不得孩子快樂?
  • 媽媽,我要這個玩具|面對孩子的物質慾望,你會怎麼做?

3、其他重要品質培養

  • 這個神奇的詞語,讓孩子不輕言放棄,勇於挑戰
  • 比天賦智商更重要,美國人最希望自己孩子擁有的品質
  • 思維模式決定潛力,這是每位家長該送給孩子的一份禮物
  • 我都說對不起了,你還要我怎樣|沒做這三步,孩子不會真正認識錯誤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微信公眾號:大J小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講座整理|聰明媽媽會引導,1~3歲認知發展怎麼做?
有故事的人體科普繪本,有趣有料,安全意識從了解身體開始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