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岩茶非遺傳承人游玉瓊、王國興:唯有熱愛,才是技藝得以傳承的基礎

岩茶非遺傳承人游玉瓊、王國興:唯有熱愛,才是技藝得以傳承的基礎

2018年,中國,福建,武夷山。

一場名為「傳承者」的活動正在朝前推進著,這也許是迄今為止,武夷岩茶技藝傳承史中最為考究的活動。

師父,弟子,技藝,傳承,這是這個活動中最為核心的四個關鍵詞。

十八位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以及他們挑選出來的一名弟子,將在接下來的數個月內,向武夷岩茶的愛好者們,展示他們最本真、最優秀的武夷岩茶的製作技藝。

本期的兩位首批非遺傳承人都來自有著「武夷岩茶第一鎮」之稱的星村鎮,一位是十八位非遺傳承人中唯一的一位女性——游玉瓊,一位是茶葉科班畢業、目前仍供職於職業技術部門的王國興,他們推薦的傳承者都是自己的兒子。對於武夷岩茶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因為不同的成長和學習經歷,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實踐方式。但理解卻是相似的,都認為:熱愛,才是一門技藝得以傳承的基礎。

游玉瓊+方舟:唯一的女性傳承人和碩士學歷的傳承者

游玉瓊:51歲,從事武夷岩茶製作33年,首批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十二五」、「十三五」國家茶葉產業體系南平綜合試驗站站長,福建省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福建省優秀企業家。

方舟:28歲,理學碩士學位,2007年—2016年於英國留學,從事武夷岩茶製作2年,「十三五」國家茶葉產業體系南平綜合試驗站成員。

當我們走進游玉瓊位於武夷山星村鎮的茶廠時,她正在和兒子討論著「戲球研茶社」最新一期線上傳播的方案。事實上,這只是她眾多直播或者視頻內容中的一個,對於新媒體的運用,游玉瓊顯得比較遊刃有餘。她是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很顯然,對於新生事物或者新的傳播手段,女性天生就更敏銳。

握手,坐下,寒暄,泡茶,這是茶語網在武夷山探訪的標配。這次不同的是,在我們握上游玉瓊那雙手的時候,敬意就油然而生。那是一雙女性的手,卻比一般女性的手顯得有力而粗糙得多,被握在這雙手裡的,則是那33年的制茶時光。

「我理解的傳統,不是固步自封、死守成規,是能夠引導人不斷創新的一種規律。作為傳承人,也不是用來告訴別人我多厲害,其真正作用是提醒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手藝,同時也要把這門手藝推出山外讓其他人看到它,欣賞它,讚歎它。」於「傳承」一事,游玉瓊女性的視角頗有見地。

方舟是游玉瓊的獨生兒子,也是游玉瓊推薦的傳承者。「對高素質人才的渴望以及現實的無奈,這些年一直困擾著企業。高素質人才的吸引,親情是很好的引入方式。方舟的回歸,也許能起到很好的促進和帶動作用。」游玉瓊說。

膚色白皙的方舟看起來並不像做茶人,2016年之前,方舟在英國華威大學(全球百強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如此算來,方舟大概應是武夷山學歷最高的茶農之一。當被問及簡歷上制茶時間只有2年的事,方舟說:「實事求是,我畢業回來專業做茶的確才2年。從小看到大,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也是事實。」

學大數據的方舟是很標準的理工男,在探訪過程中,數學、物理和生物的名詞和理論隨時拋出,且將艱澀的知識解釋得生動有趣,淺顯易懂。

「科技和傳統的關係,是輔助,不是替代。用現代技術讓傳統工藝插上翅膀,傳統工藝的智能化升級才是真正的解放勞動力。」

方舟回國,是福建省組織部門引進的青年人才,按照人才政策機制,如果從政,他有著大好的仕途可走。但最終回到家鄉武夷山,接過母親手中制茶的擔子,方舟說:「母親從來沒要求我回來,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回來最主要是為了母親,也是對從外公輩創下的家族企業的不捨棄,如果用冠冕堂皇一點的話語來說,是對武夷岩茶產業的責任感。」

在回到武夷山僅僅兩年的時間裡,方舟已經獲得福建省南平市專利三等獎一項、發明專利三項、實用新型專利兩項。

理工男做茶農最不一樣的是,他會用很多理化的方式來解決技術的問題——以往的武夷山茶農做岩茶,絕大部分茶師都是靠經驗完成,而方舟卻會通過數據的記錄和分析,工藝流程的管理和規範,來研究武夷岩茶的製作技藝。「快樂倒青法」,是方舟把所學運用到做茶中最新的、且卓有成效的嘗試。通過改變萎凋加溫時木炭的排列方式而使茶青萎凋更均勻,同時更節省人力、物力成本。目前已做出了KPI,可按標準化進行操作。

「知識和科技給制茶這個被認為傳統的行業,帶來的更豐富性和可選擇性,等著我們去發現。」方舟說,「另外,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跨行業的整合,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等等都需要我們去嘗試。」在新媒體傳播上,方舟曾經主導過自家茶的宣傳片 《傳承人的傳承人》、《茶老,恰風華正茂》、《時光且慢》都有著不錯的口碑。

「當你真正熱愛一個產業的時候,你會不離不棄。」探訪結束時,游玉瓊、方舟母子真摯地說。

王國興+王蘆飛:學然後知不足,行而後知路遠

王國興,55歲,從事武夷岩茶製作33年,首批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原福建省福安農業學校茶葉專業畢業,1996年—2002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長,2002年至今,在武夷山市茶業局質檢科工作。

王蘆飛:30歲,從事武夷岩茶製作10年。

「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是情懷和堅守。」這是王國興的傳承人寄語,也是我們在整個探訪過程中聽他講得最官方和正式的話。這寄語於他,不是空話,而是生活里每一日的實踐。

今年55歲的王國興,供職於武夷山市茶業局。每天早晚他需要花上40分鐘的時間,在相距18公里的星村鎮的家和武夷山市區的單位間往返。所以,我們把探訪的時間約在晚上。

農曆六月的武夷山,晚上的風裡仍殘留著難得的一絲涼意。晚上八點,我們和王國興如約相見,下班回到家的他仍一刻不閑,審評剛下焙的茶、翻看正在焙籠上的茶。對話正式開始前,他才剛剛吃過晚飯。這在晚飯在傍晚5點半就開餐的武夷山來說,幾乎可以歸入夜宵行列。

1982年,王國興考入福建省福安農業學校茶葉專業9班學習,與同為非遺傳承人的劉寶順同學不同班。他們倆是當年福安農校限額招生的僅有的兩個來自茶鄉武夷山的學生。

1985年,王國興畢業回鄉被分配到崇安縣武夷茶葉站工作。師從茶葉審評傳奇式人物陳書省,主要任務是負責收購天心岩茶村一帶的岩茶、半岩茶毛茶。「在學校的時候理論學習多,跟著師父的那幾年都在一線實際操作,看了大量的茶,打下了審評的基礎。師父透過審評,對武夷岩茶傳統製作技藝、山場等等的理解和分析都非常深刻。」王國興回憶。

講起傳統和傳承,王國興舉師父當年的例子,「師父說,武夷岩茶求味不求香。當年收茶,高香的品種茶收毛茶時比奇種貴,但是拼配出來的茶等級卻比奇種低。茶是用來喝的,重味不重香。這個話,很多年後我才真正悟透。」

「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的感悟,許多事都需要經歷,更需要時間,很多年後再回頭看才會有所理解。」對於「傳承」,王國興說,「傳承的事強求不了,也急不得。」

兒子王蘆飛是王國興在這次制茶大會推薦的傳承者,對於兒子,王國興依然是這份淡然的平常心。

「他能把傳統的精髓理解透,做到位,在某一方面能獨當一面,就夠了。做岩茶沒有20年,不敢說『理解』,他的路還長。」

王蘆飛眼裡的父親,也總是做的多說的少。「父親並不對我提什麼具體的要求,凡事都只是讓我去做。這十年下來我也形成了習慣,都是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在揣摩不透,才會去請教父親。」

今年30歲的王蘆飛,2008年開始跟著父親做茶,如今,是武夷學院茶學專業的在讀生。「剛開始做茶的那幾年非常迷茫,一直到2016年,用了整整八年的時間,才敢說自己對於武夷岩茶有了較深刻的認知,都還不敢說理解,也認識到自己在專業理論知識上的缺失,所以決定再去讀書。」

講起當年沒去讀大學的事,王蘆飛也很坦然,「如果當年讀了大學,我肯定不會學茶葉專業。現在我再去讀書,雖然晚了幾年,但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有著強大的內驅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對於這次傳承者制茶大會,王蘆飛非常重視,「一次交流學習和自我評測的好機會,所以要用對待高考的態度來完成。」

對於兒子王蘆飛這些年的改變,王國興的欣慰更多放在心裡,掛在嘴上的只一句話:「技藝需要真正的熱愛,之後才會有思考。理論和實踐分不開,他能去學,都是好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語網 的精彩文章:

這場「非遺」集結大會,足以吸引你的關注,因為將會告訴你關於岩茶的很多…
茶界名茶圖鑑:曼松消失的那些年,都經歷了什麼

TAG:茶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