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6萬例數據為國人乳癌防治獻計策

3.6萬例數據為國人乳癌防治獻計策

「秦苗·3.6萬例數據 探索國人乳癌防治之路,[558].醫師報,2018-7-26(18、19)

20年前,CSCO成立之初,

各領域專家相聚武夷山,共話MDT發展模式

感悟

7 July 2018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回憶青春,光陰帶走了他們的容顏,卻不曾改變他們對腫瘤事業的一顆執著的心。」

主席說

江澤飛:四項工作譜CSCO BC現在/未來

江澤飛 教授

7月14日,「2018北京乳腺癌夏季論壇暨CSCO BC專家委員會工作會議」,在精緻、典雅的雁棲湖畔拉開了帷幕。CSCO BC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大會主席江澤飛教授表示,本著總結過往經驗、把握現有循證科學、努力堅持不懈探索、尋求智能領域突破的目的來到這裡,同時邀請了國內多方專家針對如新葯評審新進展、乳腺癌指南推動和巡講體會、國人臨床研究設計、大數據建設和結果分享等問題,發表觀點,謀劃專委會未來發展。

本次會議亮點包括:共話藥品審批熱點話題、思考外企和本土企業對於藥品研發和創新轉變問題、討論乳腺癌指南在臨床中如何落地實施、分享國際研究中中國的貢獻。

CSCO BC專家委員會是乳腺癌領域中一個開放和公平的平台。希望在CSCO BC的引領下,我國乳腺癌專業的發展得到提升,為乳腺癌患者帶來福音。

對於中國CSCO BC臨床研究和真實世界研究,江澤飛教授回顧了過去一年中CSCO BC的工作內容。

1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會建設,今年增選了部分委員和常務會員。

2

更加深入的進行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巡講工作,得到良好反饋;為廣大醫生提供乳腺癌指南的目的是規範臨床診療,醫生可參考指南協助完成診療計劃。

3

臨床研究進展頗豐,包括西達本胺聯合依西美坦治療激素受體陽性晚期乳腺癌的Ⅲ期臨床試驗;馬來酸吡咯替尼片聯合卡培他濱對比安慰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HER2表達陽性轉移性乳腺癌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的Ⅲ期臨床研究;注射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與原研葯Abraxane治療轉移性乳腺癌生物等效性和療效對比研究。

4

大數據平台建設和應用,從2015年多中心資料庫啟動,到2018年7月,已完成3.6萬例資料庫建設,計劃9月份可達5萬例,結果會在今年CSCO年會進行正式報告。

暢想篇:對學會的希望

耿翠芝教授:「在指南巡講中CSCO BC納入了很多最新的臨床數據,這些數據對於基層醫生來講,更好的幫助他們完成臨床決策。」

殷詠梅教授:「目前是一個講智能醫療的時代,能真正產出接地氣的智能考核系統、更適合我們國人的治療考核系統,是我們學會未來要思考的問題。」

金峰教授:「臨床中真正需要什麼?這必須是充分思考的問題。目前所使用的工具有很多,如何形成合力,發揮最大的效能解決臨床實質問題是關鍵所在。」

范志明教授:「作為一名醫生,確實需要更多、更優質的資料庫來幫助我們完成臨床研究,我們乳腺癌大數據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這是一個飛躍性的進展。」

「接地氣焦點」論壇之【我不是葯神】

討論嘉賓:

江澤飛 教授 大會主席、CSCO BC主任委員

陳曉媛 博士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評審中心

何 靜 博士 羅氏上海研發中心

鄒建軍 博士 恆瑞製藥

話題一:2017年無疑是中國藥品監管的「政策年」。密集而發的葯監新政直指出我國藥品研發的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腫瘤治療的不斷發展,迎來了腫瘤創新藥物研發規模迅猛擴張的新時代,政策連發之下中國腫瘤藥品醫藥研發的環境變得更好還是更糟?

陳曉媛 博士

陳曉媛博士表示,「三報三批」是近年來藥品審批中比較熱的話題,該政策體現了申請者和 CFDA/CDE 之間的博弈:一邊追求全球同步上市,儘快回收研發成本併產生利潤;一邊考慮藥物長期和大範圍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陳博士表示,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可以減少不必要臨床試驗重複、加快新葯上市,近年來愈發為各國所重視。新葯的研發周期和審批都應該不受固有的模式限制,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政策不管怎樣靈活變化,最重要的前提是研究必須要有嚴格的數據支撐。

話題二:隨著電影《我不是葯神》的熱播,電影折射出了看病背後的辛酸,影片中的白血病患者為了活命鋌而走險買印度仿製葯來維持治療。那麼仿製葯真的是「神葯」嗎?

江澤飛教授表示:「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任何藥品都不能以特殊的理由,隨便進入臨床」。藥品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是對人民健康和生命負責的大事。更不能錯誤地認為,以後我們無需進口原研葯,也無需研發自己的仿製葯和原研葯。作為一名醫生,當然希望更多的好葯能夠用於臨床治療。但是,一定要合規一定要做臨床試驗來驗證其療效和安全性,醫生才能放心。

江教授表示,從公眾健康權力來說,我們的確要儘快解決治療產品的可及性問題。從行業健康發展講,一定要充分尊重原研藥品的知識產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護原始創新,保護最好的東西留在市場。因為,藥物不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就不能保證長期療效,毒性是否可以耐受,有些產品可能療效不錯但毒性也很大,患者難以承受。不能盲目跟風將不合規的藥物奉為「神葯」。所以,國家層面一定要嚴格管理藥品市場供應,同時患者層面一定要按照正規途徑獲取藥品。

代表外企參與討論的何靜博士和代表本土葯企的鄒建軍博士表示,所有藥品最終是用在患者身上的葯,所以質量是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堅持開發高質量的安全用藥一直是葯企的宗旨。

印度的仿製藥行業發達是基於政府對專利法的鬆弛和放任,監管不力的仿製葯並不是長久之道。

話題三:CFDA如何幫助本土企業研究與國際研究接軌?

陳曉媛博士表示,近幾年本土企業走向全球的趨勢是可喜的。CFDA幫助本土企業研究與國際研究接軌,必須將兩件事做好:第一,要把國內臨床試驗的質量抓上去。目前政府也談到了如何來幫助研究機構和本土企業,從企業研發角度去建立更符合國際規範的臨床秩序和質量的管理,這樣才能被國外所認可;另一個方面,研究方案設計,不能僅僅著眼於中國市場,只想符合中國的實踐就好了,或者制定一些低的標準。如把目光放更長遠一點,做一個符合全球實踐的這種設計,會更有利推向國外。

話題四:針對研究者發起的研究,如果意圖拓寬適應證,從監管機構來看如何看待它的證據?從葯企的角度如何能夠創造機會,或者提供資源來鼓勵大家,或創造更好的條件來做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

陳曉媛博士表示,從總體數量分析,除了以藥品註冊為目的的臨床研究之外,由研究者發起的各類研究已逐步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由於越來越多的臨床單位參與或主導高水平的國際多中心研究,獲得國際學術界和同行的高度認可,更加激發了國內研究者開展臨床研究的熱情,從而不斷探索和研究更多更好的治療方案,獲得更加充分和科學的研究數據,通過循證醫學方法提升臨床治療水平,為患者帶來更多臨床獲益。所以,CFDA是非常支持研究者發起的研究。

何靜 博士

鄒建軍 博士

何靜博士、鄒建軍博士表示,研究者發起的研究有非常強的科學的依據,作為企業來說一定是支持的。相對於外企可能本土企業審核流程比較簡單。鄒博士表示,支持醫生去做這些探索的研究前提條件要保證患者受益。另外葯企提供免費的藥物,由於葯企資源有限,不可能所有醫生認為能做的研究都由葯企來發起,所以對葯企來說其實是鼓勵中國的醫生做探索性研究。

「焦點」論壇之

【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

2018ASCO乳腺癌化療進展

王樹森 教授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王樹森教授表示化療是乳腺癌綜合治療的重要手段。乳腺癌化療適宜人群的探討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患者是否需要進行化療的依據經歷了從淋巴結陽性、腫塊>1 cm、St Gallen危險度分級評判、分子分型和多基因測定及評分的演變。各種研究結果顯示,不同亞型乳腺癌對化療療效的差異也是大相徑庭。依據分子分型以及一些基因風險模型對化療適應人群的相應減法研究已改變了臨床實踐。

王教授同時介紹新的細胞毒藥物:Utidelone(UTD1)的藥物研究與應用情況,該葯是我國原研的埃博黴素類似物,Ⅲ期研究結果顯示,UTD1聯合卡培他濱對卡培他濱單葯治療經紫衫和蒽環類治療的轉移性乳腺癌患者,能顯著提高無進展生存和總生存。在對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王教授分別介紹了該葯在2018ASCO會議上的數據,單葯證實在經多線治療的HR陽性/HER2陰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仍有明顯的活性,客觀有效率(ORR)為31%,臨床獲益率為48%。UTD1給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有潛力的治療選擇,特別是對紫衫和蒽環類耐葯的患者,能顯著提高PFS和ORR。

2018ASCO乳腺癌內分泌治療進展

劉健 教授

福建省腫瘤醫院乳腺內科劉健教授表示,ASCO 2018乳腺癌領域發布了多項最新臨床研究結果,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更多證據支持,其中ASTRRA研究為卵巢功能抑制(OFS)在早期乳腺癌輔助治療中的應用再添力證。

ASTRRA研究入組為45歲以下的患者(中位年齡40歲),詳細數據分析發現,化療後閉經再恢復絕經前狀態的患者比例相當高,約95%。這提示臨床工作中,小於45歲的患者,接受化療後95%的患者會在兩年內恢復絕經前狀態。

劉教授表示,對接受內分泌治療的患者,什麼時候給予OFS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SOFT和TEXT研究中,有20%的患者早期停止OFS治療,因此,依從性仍然是內分泌治療的一大考驗。ASTRRA研究是繼SOFT和TEXT研究之後OFS早早期年輕乳腺癌輔助治療上又添新證。

TAILORx研究結果提示對於HR陽性/HER2陰性,腋窩淋巴結陰性且21基因檢測RS評分在11~25分的中危患者,尤其>50歲患者,可以免除化療而僅用內分泌治療即可。

2018ASCO乳腺癌靶向治療進展

廖寧 教授

廣東省人民醫院廖寧教授對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療在2018年的進展,進行了回顧。廖教授分三部分即ER陽性患者內分泌治療、HER2陽性患者和三陰性乳腺癌(TNBC)進行解讀。廖教授從內分泌治療耐葯的機制講起,介紹了CDK4/6抑製劑藥物的研發過程和目前在研的靶點和藥物,她認為在傳統內分泌治療基礎上加用CDK4/6抑製劑和依維莫司可明顯延長PFS,但目前OS的獲益仍須長期隨訪結果加以證實,新型靶向藥物在研發中,基於NGS來進行個體化靶向治療是未來的方向。

廖教授同時介紹了正在研發中的選擇性HER2 TKI製劑,Neratinib(Ⅲ期臨床研究結果將於2018年公布)、Tucatinib(隨機Ⅱ期臨床研究正在進行)和Pyrotinib(Ⅲ期臨床研究正在進行)。對於TNBC的治療,廖教授介紹了PARP抑製劑及免疫治療的進展。

「指南要點」論壇之

【新輔助治療、輔助治療、複發轉移治療】

新輔助治療要點

王濤 教授

解放軍307醫院乳腺腫瘤科王濤教授介紹了《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2018.V1)》中新輔助治療方面的內容和巡講反饋。

新指南對新輔助化療方案沒有本質的改變,同時新輔助治療的適應證不再僅僅依據臨床分期,而應該結合腫瘤分子分型、臨床分期及患者意願個體化確定。王教授指出,指南強調現有的臨床研究證據認為同時包含蒽環和紫衫的聯合方案是Ⅰ級推薦(TAC為1A,TA為2A類),其中AC-T方案受到更多專家的認可。

對於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的新輔助治療化療強調含靶向聯合化療的方案,並優選含紫杉類方案,其中TCbH為一類推薦(1A類),而AC-TH成為Ⅱ級推薦(1B類),兼顧到國內新型靶向藥物研發加快和靶向藥物可及,將含雙靶向藥物的方案作為Ⅱ級推薦。

輔助治療要點

郝春芳 教授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乳腺腫瘤內科郝春芳教授從輔助治療角度,解讀了新指南的內容。輔助治療策略在輔助化療加減法、內分泌藥物強化和延長時限、輔助靶向治療像話等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HER2陰性患者含曲妥珠單抗輔助治療推薦同2017版,TC+H和wTH分別為Ⅰ級和Ⅱ級推薦,此外,2018又新增了Ⅲ級(2B類),即在完成術後輔助化療後基於1年的曲妥珠單抗治療。

絕經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輔助治療從5年TAM治療被5年AI治療取代,由於有了MA17研究結果,開始了輔助內分泌治療10年(TAMAI各5年)的嘗試,研究提示對於TAM輔助內分泌治療完成5年的患者,如果進入絕經狀態,則序貫5年AI有生存獲益。

郝教授總結,輔助治療與靶向治療的「加」與「減」仍是臨床關注熱點,也存在選擇顧慮;輔助內分泌腫瘤的「OFS」和「延長治療」持續是熱議焦點;OFS+TAM的治療地位與選擇、及治療時長仍是提問較為集中的話題,內分泌治療過程中的絕經判斷及激素水平檢測存在不同意見;絕經前輔助內分泌治療,TAM的治療地位受到較大挑戰。

複發轉移治療

陳占紅教授

浙江省腫瘤醫院乳腺腫瘤內科陳占紅教授在解讀新指南晚期乳腺癌治療的檢查及評估、晚期乳腺癌解救化療、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療和激素受體陽性晚期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等方面時,並重點分享了自己的十點思考,例如對於晚期乳腺癌是否需要存在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或體征時才行頭顱的篩查、HER2陽性複發轉移性乳腺癌治療中病情完全緩解的定義與臨床評估CR有何區別等。

《醫師報》7月26日18、1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師報 的精彩文章:

疫苗造假易 重塑信任難
職業衛生首席專家李德鴻研究員:社會保障和人文關懷滯後,影響職業病診斷

TAG:醫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