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廷真正徹底摒棄夷狄這一意識,在什麼時候?

清廷真正徹底摒棄夷狄這一意識,在什麼時候?

原標題:清廷真正徹底摒棄夷狄這一意識,在什麼時候?



王開璽,男,1949年10月10日生,漢族,河北省辛集市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晚清政治史。主要著作有《南國風煙》,《隔膜、衝突與趨同──清代外交禮儀之爭透析》,《清通鑒 道光卷》。


第一次鴉片戰爭


據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奉命往返於英軍與清廷官員之間,商辦中外議和之事的張喜說:當其與英軍議和之時,英人羅伯聆突然出示一帖,上面書寫有「逆夷」、「夷匪」、「跳樑小丑」等字樣,氣勢洶洶地質問張喜說:「這些字樣,都是你們這邊說的,我們何逆?何匪?何丑?」張喜反問說:「爾等生得不類人形,行得不類人事,何謂不醜?到處殺人擄物,行同無賴,深為可恥,何謂不匪?以外夷犯我中華,以小邦侵我大朝,何謂不逆?」張喜所謂斥罵英人云雲,顯系誇耀欺飾之詞,不足為信。但是,以英國為代表的外國人對清廷上下均稱外國人為「夷」極為不滿,並不斷與清廷就此進行交涉,當屬無疑。


《虎門條約》簽約現場


當清欽差大臣省英等與英國公使璞鼎查商談中英議和條約之時,英國方面再次提出:「夷字美,嗣後萬勿再用。」當時參予談判事宜的前吉林副都統咸齡又一次引經據典地敷衍說:「孟子曰:`舜,東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夷字載之於聖經,有何不美?」但是,英國人卻堅持認定夷字為鄙視輕侮之意,「彼此爭論字義,良久未定」。



晚清傳教士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外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條約中並未以夷狄稱謂外國,這一問題的交涉遂暫告結束。但是,清廷真正徹底摒棄這一意識,則是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以後的事。清政府與英國有關外國人是不是夷人的爭論、交涉,實屬無關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的文字形式之爭,毫無值得稱道之處。但必須指出的一點是,我國的史學工作者,很少有人如劉禾先生所說的那樣,「一直在沿襲19世紀傳教士和英國主戰派的說法,把鴉片戰爭的起因或全部或部分地歸咎於中國政府的夜郎自大和閉關自守」,這種觀點更沒有形成主流論點。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周文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教授講史 的精彩文章:

戰與和:中日雙方高級官員對抗戰與侵華的爭鋒!
希特勒狂熱的煽動:「人類不會因為戰爭的失敗而滅亡」

TAG:經教授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