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正教會我們生活的,仍然是生活本身

真正教會我們生活的,仍然是生活本身

人生如戲

 人生如戲

孫久琪 

00:00/

文 / 衛西諦

我對電影的愛源於青春期。就像所有涉過青春的年輕人一樣,彼時茫然,生活充滿未知,情感無所依託。於是,把愛和希望都投射到所觀看的電影里去。

大概在1990年代中期,我剛邁入社會,花了第一個月的工資買到一台昂貴的VCD機,把它接到床頭放著的一台賓館淘汰的14寸電視機上。我的影迷時代正式到來,結識許多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那台14寸的電視機像是一個小小避難所,屏蔽掉許多現實中的不快和孤單。就像約翰·伯格所說:電影將我們帶往別處。

就像很多電影的愛好者那樣,開始電影是我們逃避現實的工具,我們將它視為生活的另一面。每當我們的情緒在真實世界裡無處安放,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在電影面前哭泣和歡笑的時候,要比在生活中還要多。

就像蘇珊·桑塔格曾經告訴我們的,「我們是從每周一次的電影中學會了昂首闊步、吸煙、接吻、打架和痛不欲生。電影教你如何增加個人魅力,比如即使不下雨,穿雨衣也更加帥氣」。在最初,電影像是親愛的指導員,是生活的報信天使。

當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漸行漸遠,才發現並非完全如此。真正好的電影能夠讓我們看清現實。電影將我們帶我別處,也告訴我們身在何處。

我近二十年的時間,都在電影寫作中度過。評論電影的優劣,分析導演的技法,談論其中的立場和思想。最終我發現,自己最願意談論的仍然是電影中所呈現的愛和生活。電影只是理解愛和生活的一個通道,就像有人通過音樂、有人通過文學、也有人通過其它藝術形式。電影讓我們的視線不必受限於當下,但是真正教會我們生活的仍然是生活本身。

生活就像一條靜靜的河流,我們時而順流時而逆流,時而是生活的對手,時而是它的朋友。我也正是在這樣的人生體驗中,學會了如何看待電影,辨認其中的善與美。

在寫作這本名為《我們都是人生的學徒》的小書過程中,得到了北京時代華文書局編輯的鼎力相助,我在編輯的建議下修改了許多文章。我將之稱為「拆門檻」的過程,將一些過於「職業影迷」的內容做了一些刪減,以更便於所有愛看電影的人走進來,也讓我自己從電影的內部走出去。

在此也特別感謝蔡瀾先生願意推薦我的這本書。我和蔡生素昧平生,相識於微博。蔡生常與我互相留言、點評新舊影片,並時而贈我電影隨筆集。蔡生不止是生活家、美食家,也是電影名流。他入電影行業四十年,二十年邵氏、二十年嘉禾,每每寫起電影世界,經驗老道、人情練達、文字有趣。

某日收到蔡生從香港郵來兩本moleskine的電影日記本,說可以筆記自己所看的電影,並說「寫完可再寄」,當時大為感動。蔡生是愛電影亦愛生活的前輩,其對晚輩的厚愛,大概是他對電影與生活之愛的一種延續。

另外,也非常高興這本書能得到木衛二、水木丁、黃璐等幾位好友的推薦,我們都是因電影而相識。

最後感謝在過去或是未來與這些文字相遇的讀者們,就像《卡薩布蘭卡》最後一句台詞說的,「我想這是一段美好友誼的開始」。

摘自 :衛西諦 《我們都是人生的學徒》

「 生活教會了你什麼?」

留言告訴時代君

老夫會根據幸運女神指示

不定期贈書

幸運者就是你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代書局 的精彩文章:

林清玄美學三書分享會·廈門站
吳亦凡怒戰虎撲,誰才是最skr的存在?

TAG:時代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