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傳統喪禮中,有哪些佛教因素?

中國傳統喪禮中,有哪些佛教因素?

生死與來世是大部分宗教都討論過的問題,喪禮作為人今生與來世的分界線,不論從儀式上還是從內涵上都與宗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喪禮是人一生當中最後一項禮儀活動,其主要功能是寄託生者的哀思、為死者盡孝以及預祝亡者靈魂得到安息,還有教育下一代的功能。這些喪禮活動的精神有很多都是和中國佛教教義暗合的。

佛教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宗教之一,其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經過漫長的發展,成為包括曲阜在內許多地區民風民俗的組成部分,對曲阜的喪葬禮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宗衍禪師曾經說過:人之生死,如水一漚,漚生漚滅,復歸於水。大師告誡世人生並不可喜,死也並不可悲,因為生死原本即是一體兩面,其實質是一樣的。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它只是生命無限輪迴的一種轉換狀態,預示著新生輪迴的即將開始。

這段話形象地闡釋了佛教的生命觀。這種生命觀與我國古代早有的靈魂不滅觀念不謀而合。這種觀念認為人死只是作為物質外殼的肉體的的腐爛,而作為精神實質的靈魂並不會就此消亡,它不過是以另外一種形式活在另一個時空之中。

佛教傳入後,這種靈魂說與因果報應輪迴轉世觀念相結合,在今天看來其固然與我們唯物主義世界觀相衝突,有失科學性,但它卻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死觀念和喪葬習俗。曲阜地區雖然並非佛教傳播非常廣泛的地區,但就具體喪俗而言,受佛教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

(1)七七追薦

在古周禮中,喪葬禮儀之中關於祭祀亡靈的儀節有虞祭、卒哭、襯、小祥、大祥、譚。近代以來的曲阜除吸收了這些儀節中的部分內容之外,還特別重視死者的「七七」祭祀,這與佛教信仰在曲阜的傳播有著密切的聯繫。

七七追薦又稱七七齋、水陸齋,原是佛教法令之一,後來衍生為佛教信徒的葬俗。佛教教義認為,人死後轉世以七日為一期,至第七個七日畢生一處,稱為七七。因此,人死之後,每個七日要祭祀一次,喪家要齋僧,誦經為其超度,亡者便會因此而得超生。

佛教這一教義與中國人傳統的靈魂觀念暗合,因此迅速被人們所接受並傳播開來。人死之後,每隔七日為一期,設齋祭奠亡靈並為其誦經祈福,先後舉行七次共四十九天。儀式結束之後,亡者靈魂便可順利超度而不致墜入地獄,這一活動在民間便被稱為「七七追薦」。

這在喪禮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其目的在於超度亡者以免其罪過而往生善道,也是出於對超自然力的靈魂的敬畏,避免其作祟於生者而祈求亡者靈魂的安息與護。」。

民間以七七追薦超度亡靈的習俗在南北朝時就已出現,延至唐朝此俗開始流行,宋代以降則更成為喪禮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至近代其最終流變成了通行的民間「做七」習俗。

曲阜喪儀,安葬後,按期上墳。男死後每六天為一期,女死後每七天為一期。大多數在一期、二期不上墳,一般在五期、十期去上墳。五期是大期。孫男嫡女皆去。」每期均到墓前焚香化紙,直到「十期」。曲阜的這一習俗深受佛教教義影響,並在境內廣為流行。

(2)居喪百日不剃頭

受佛教影響,唐五代時期民間喪葬儀式中出現了百日齋、一年齋和三年齋,即在死者去世百日、一周年、三周年所進行的祭祀活動。後來這些祭祀活動逐漸又與佛教傳說中的十殿閻王結合起來,稱為「十王齋」。

這些齋儀的意旨主要在於通過祭祀活動使得死者亡靈免受地獄之苦,順利輪迴超度。其中的百日齋傳承至今逐漸演化為「燒百日」祭祀風俗,百日這天,死者的親屬也要上墳祭祀,謂之「燒百日」。

在百日祭之前,為表示哀痛之情,死者至親杜門謝客,不問世事。同時後代子孫為表示虔誠,一般在百日之前不修邊幅,一心守孝,逐漸演變出「百日不剃頭」的習俗。這一習俗在今天的曲阜仍然廣泛流行。

(3)請僧道誦經超度

南北朝時期請僧人做齋七、百日齋,超度死者亡靈,使其求得生緣。五代宋元明清時期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僅燒七、燒百日由僧尼誦經修齋,整個喪葬過程都請和尚作佛事,由於佛教來自天竺,它所倡導的齋七、百口齋總不是正統的喪葬禮俗,並沒有成為廣泛流行的風俗,尤其是尊崇儒教的士大夫之家,對作佛事往往心存顧忌。但儘管如此,「近代山東燒七、燒百口可以說是家家奉行,而延僧道誦經修齋也遠比前代更為流行。」

(4)中元祭祖

中元節,亦稱「鬼節」、「盂蘭盆節」,是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薦新祭祖的一個傳第三章曲阜喪葬習俗與周代喪禮比較研究統節日。《禮記·月令》卷十六:

「孟秋之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仲秋之月……以犬嘗麻,先薦寢廟。」這一段文獻是中元節薦新祭祖的最早記載。

中元節的別稱「盂蘭盆節」則是受到佛教在中國傳播的影響。盂蘭意為「倒懸」,是梵語音譯,盆是佛教盛放供品的器皿,盂蘭與盆合稱之後,其意為解救倒懸。

佛教認為盂蘭盆可解救亡故親人的倒懸之苦。據佛典《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目連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在得到六通(六種智慧)之後,用道眼看到自己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十分痛心,於是就給母親送去一碗米飯,但母親剛將米飯送入口中便化為火炭,看到母親受到的折磨目連更加傷心,便向佛祖求情。

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讓她於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用盂蘭盆盛美味珍諾供養「十方大德」,集得「十萬眾僧威神之力」幫助目連的母親從「倒懸」之苦中解脫出來。佛教為紀念目連救母便開始舉辦盂蘭盆會,將每年七月十五日定為舉行超度歷代宗親的佛教節日。

曲阜民間的中元節同佛教徒的盂蘭盆節無疑是有關係的。佛教傳入中國後,盂蘭盆會因其與中國傳統孝親觀念、祭祖文化相合而大受歡迎。南北朝時期帝王既重儒學又重佛教,「在佛教文化的匯通交融中,因孝親而供佛的盂蘭盆會在中國民眾中獲得有力的心理支持,成為僧俗孝敬祖先的民俗節口。」

明清之際,盂蘭盆節的佛教正統意義在民間更為淡化,演變為普度亡靈的「鬼節」、「中元節」,並以祭祖薦新為主要儀式流傳至今。

在中國儒家傳統孝道觀念與佛教教義的交通融合之中,「中元節的核心意義在於祭祖和超度亡靈,這是對於我國遠古時期留下來的祖先崇拜習俗的傳播」。

「中元節是一個全民性的節日,活動內容多樣化,但主題卻都是圍繞著亡人進行的。」

早先,曲阜民間中元節這天,大多數人家都會祭祖掃墓,也有將祭掃與放河燈兼而行之者。祭掃地點,有祠堂等家族舉行活動的場所,同時於墳墓祭掃也是一個重要的節俗活動,祭祖所採用的供品以時令瓜果和餚酒為主,也有地方以素撰祭先。

在曲阜,中元祭祖所祭之祖一般都在五服範圍之內,其儀式一般由家族中的男性長輩主持。在進行祭祀活動時,大多數村落一般是由本家五服之內成員聯合操辦,也有部分村落由一家一戶單獨操辦,祭祀所用祭品由各家共同準備,在長兄操持下到家族墓地焚紙燒香,貢獻祭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品生活 的精彩文章:

消除私慾才能快樂:泰州學派創始人的人生哲學!

TAG:讀史品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