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考中舉人,為啥突然就瘋了?網友:如果是我,估計也會瘋
在初中課本中,有一篇非常經典的文章,即清代吳敬梓寫的《范進中舉》,主人公范進給人留下的印象相當深刻,尤其他在中舉後怪異之行為,簡直讓人終生難忘。本來考中舉人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放到現代肯定會擺幾桌慶祝一番,為啥范進突然就瘋了呢?網友表示:如果是我,估計也會瘋。
網友之所以這麼說,並非誇大其詞,了解當時的情況就會明白。范進是明朝人,家庭條件一般,不像別的公子哥那般瀟洒,稍微遇到點天災,連飯都吃不飽。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范進十分清楚自己的境遇,只有用功讀書,才有可能改變命運,甚至可以光宗耀祖。
作為底層出身的范進,刻苦程度超乎常人,古代科舉制度是分等級的,從最初的童試,直至最高級別的殿試,跟現在從小學到博士差不多。多年寒窗苦讀,只為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對古代讀書人的真實寫照,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根植於古代學子的心中。
有人就很鬱悶,為何古人如此熱衷於科舉,擠破腦袋都想考取功名,而不做點小生意,不也可以過得很不錯嗎?殊不知,在古人眼中,通過讀書才能踏入仕途,只要得到官職,不管官職是大是小,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其他方面的好處更是不得了。
再來看一下范進,雖然他沒有太高的天分,卻靠著執著的毅力考中秀才,也算是小有成就了。不要小看古代的秀才,按照錄取率和難易程度,絲毫不亞於本科生,而且還能免去苛捐雜稅,身份也比普通人高一些,比較尷尬的是,秀才依舊沒有做官的資格。
當地一個姓胡的屠夫,覺得范進是個潛力股,說不定以後能成為舉人,就把女兒嫁給他。不知是運氣不好,還是自身水平不夠,范進三番五次參加鄉試,沒有一次上榜,四五十歲一事無成,老丈人胡屠夫腸子都悔青了,整天不給他好臉色看,鄉里人也把他當成笑話,背地裡指指點點。
胡屠夫不止一次罵道:「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這要是擱到現在,被老丈人如此羞辱,分分鐘翻臉,但范進卻忍氣吞聲很多年,內心的苦悶別人無法理解。鄰里的冷嘲熱諷,老丈人的無端痛罵,全都積攢在范進心裡。
鄉試結果出來後,范進在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連說幾遍「我中了」,然後就暈了過去。醒來之後,瘋瘋癲癲地跑出去,拉都不住,逢人便說「我中了」,還是胡屠夫一巴掌把他打醒。老丈人和鄰居對范進的態度瞬間轉變,端水給他洗臉,並且拿出新衣服給他換上,此等待遇是范進以前不敢想像的,應驗了「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古話,所有人都來巴結范進。
凡事都有原因,雖然范進只是舉人,並未被朝廷賜予官職,但舉人已經具備當官資格,相當於一只腳踏入仕途,前途不可限量。另外,舉人擁有的權利,也並不秀才能比的,一系列的優厚待遇,別說是四五十歲才中舉的范進,換作別人估計也會高興到發瘋。


※將軍想要辭官回家,皇帝:不行,朕要封你做太師!將軍立馬自殺
※這首詩只有兩句話,卻流傳上千年,至今經常被世人掛在嘴邊
TAG:史學界的9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