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暑評|國產片邁入30億+時代,「保護月」當休矣!

暑評|國產片邁入30億+時代,「保護月」當休矣!

7月26日,公映滿22天的《我不是葯神》累計突破30億人民幣。

繼春節檔《紅海行動》(36.5億)和《唐人街探案2》(33.9億)後,這是短短6個月內第三部「達陣」的電影。

暑評|國產片邁入30億+時代,「保護月」當休矣!

《我不是葯神》破30億

事實上,在《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止步於23.9億元後,國產片已提前鎖定年度票房三甲的位置,甩給好萊塢一個遙遠的背影。

這並非常態:整整10年前,《赤壁(上)》、《畫皮》和《非誠勿擾》曾獨佔鰲頭,完成了最近一次的包攬。

但在光環背後,若隱若現的「國產電影保護月」,為這波衝擊力十足的勝績蒙上了一層陰影。

來龍去脈,從頭細說。

一、「保護月」的緣起

從廣義上來講,國產電影在特定的黃金檔期佔有優勢,在1994年開啟「十部進口大片」後便一以貫之,下文還將論及。

而狹義的「國產片保護月」則肇始於2012年暑期檔,這是特定的時代背景造就的。

讓我們回到六年前做一番回顧。


當年2月,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協議內容包括:中國每年將增加14部美國進口大片,以IMAX和3D電影為主;美方票房分賬比例從原來的13%升至25%;增加中國民營企業發布進口片的機會,打破過去國營公司獨大的局面。?1?

從結果來看,這一協議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2月10日,《地心歷險記2:神秘島》則成為2月同步引進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分賬片;兩周前的1月28日,《碟中諜4》「正好」趕上春節長假的最後一天,同樣是「破天荒」的頭一遭。

這兩部大製作兵不血刃地席捲影市,合計斬獲當月近60%的份額。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隨著海外電影的閘門鬆動,一大波「好萊虎」洶湧而至:從2012年初伊始,進口片連續拿下23個周冠軍,橫跨情人節、清明節、勞動節等重點檔期,橫掃千軍之勢讓本土製片公司膽顫。

上半年結束時,票房榜前10名中有9部是進口片,國產份額被打到只剩1/3強。

國產電影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暑期檔「保護月」出爐了。

由於協議既簽,進口配額上已無操作空間,檔期的決定權便成為關鍵。

從6月到9月底,整整三個月沒有一部同步/准同步的進口片,而在此之前這一數字是8部;在「寸土寸金」的7月份,只有兩部動畫得以「錯峰」進入。

最狠辣的一著當屬「雙俠」對撞:原本北美相隔兩周以上的《超凡蜘蛛俠》和《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被同時安排在8月27日公映(且為工作日的周一),最終兩片都未能進入年度前十強。

由此,國產電影一舉扭轉頹勢,重新奪回銀幕主導權,市場份額回升至60%以上。

當然,將「吸金力」十足的進口電影拒之門外,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年暑期檔票房同比驟降6%,與上半年突飛猛進的44%形成鮮明對比,可見被剝奪選擇權的觀眾也不買賬了。

經此一役,既不違反協議又暗助國片的「保護月」,便成為主管部門的殺手鐧。

隨後這一工具甚至被大幅升級:從2012年12月到次年5月,同步引進的好萊塢影片直接「封零」;2013全年僅有3部分賬片同步公映,不到前一年總量的1/4,頗有點杯弓蛇影的味道。

從此以後,暑期成為進口片難以染指的禁臠;再加上原本就關隘重重的春節和國慶等檔期,「保護月」的格局漸次明晰。

暑評|國產片邁入30億+時代,「保護月」當休矣!

2012年後各月同步引進分賬片數量

上圖對2012年後各月同步引進分賬片的數量做了統計。總結如下:

1.8月和12月一直封零,是為「禁區」;

2.2月僅有2012年曾「破冰」(前文已述),此後再未鬆動;

3. 7月直到2017年才打開缺口,前五年均掛零。

可以看到,以上各月即為「保護月」的重中之重,這也與全年的黃金檔期分布向一致。

二、「保護月」的「羅生門」

不過,「國產電影保護月」在官方眼中是不存在的。

據考證,「國產電影保護月」之說始於2004年:當年,廣電總局規定,在《十面埋伏》上映期間,不得上映其他進口大片,最終該片創造了1.6億的票房佳績。

此後,「保護月」的做法就保留下來:每年的某一段時間(一般是暑期檔、國慶檔或賀歲檔,為期1個月),影院一般不會上映進口大片,而是以放映華語片為主。?2?

另外,這篇報道的關鍵詞是「口頭下達」,所以在可查閱到的相關官方文件中,未曾直接出現過「國產電影保護月」這個專屬名詞。

當然,此時的「國產電影保護月」還未完全形成定式,大多數時候是依具體影片而靈活採用,例如在《唐山大地震》公映期間將《盜夢空間》推遲一個半月,以及《變形金剛3》為「主旋律」影片《建黨偉業》讓道等。

而在2012年後,「國產電影保護月」則不再躲躲藏藏,開始以「非官方政策」推而廣之,最終效果也有目共睹。

可想而知,作為正式協議之外的應急之策,「國產電影保護月」從未被官方證實過。

早在2012年6月,剛爆出「暑期檔好萊塢大片因國產電影保護月集體推遲上映」這條新聞之後,就有媒體向時任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東求證,當時的回答是:


「此消息為假消息,我已詢問相關管理部門和進口影片發行單位,均證實無此消息。」李東說,如果發布這樣的通知,電影局或有關行業協會會遭遇不公平競爭的質疑。

李東透露,他和中影負責電影進口發行的相關人士進行了溝通,對方未收到限制進口片的通知。?3?

在另一篇採訪中,李東則隱晦地承認了「國產電影保護月」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作為任何一屆電影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他都不願意看到國產片和進口片的票房懸殊那麼大,如何儘快把國產片的佔比劣勢給扭轉過來,提到了電影政府主管部門的日程上。」李東說,「7、8月份是歷年來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最好的重要檔期。既然已經確定了一些重量級的國產片要上映,那麼是不是可以把進口大片往後挪挪?所以這才形成了所謂的『國產電影保護月』。」???

到了2012年末,時任國家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田進曾有過以下表述:


在回答記者相關提問時,田進表示,電影保護月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誤讀。在我們國家,不存在電影保護月的問題。

田進說,影片上映是一種市場的行為,政府不會強行地安排電影的檔期。一個時間段之內,國產影片可能會多一點,一個時間段之內,進口的影片可能會多一點,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就像我們的賀歲片檔期,國外影片要主動避開,這也是他們追求市場利益的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商業的考慮。???

如果說早前的「保護月」還相對隱蔽,僅惠及部分特定的國產影片;那麼2012年以來,「保護月」則已顯性固化,行業內外都心知肚明,就差發個「紅頭文件」了。

若仍無視「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存在,就有點欲蓋彌彰的味道了。

三、「保護月」的歷史使命

客觀地說,「國產電影保護月」確實曾為一度孱弱的國產片帶來喘息和發展之機。

由於電影工業發展階段的巨大落差,從1994年中國院線市場嘗試開放至今,「抗塢」便是揮之不去的主題之一。

曾幾何時,好萊塢影片的號召力罕有其匹,這從單片歷史記錄的演變中可見一斑:

1995年,《真實的謊言》破億奪冠,兩倍於同年上映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8年,《泰坦尼克號》以3.6億橫掃千軍,高出《周恩來外交風雲》近10倍;

2009年,《變形金剛2》和《2012世界末日》前後腳突破4億,首度打破詹姆斯·卡梅隆的壟斷;

2010年,「天神下凡」的《阿凡達》憑藉13.4億的成績碾壓挑戰者,「卡神」旋即奪回「世界之王」的寶座;

在這個過程中,國產電影未曾斬獲過「最高榮譽」,但《英雄》(2.5億)、《唐山大地震》(6.5億)等片展現出的競爭力,足以顯示出「保護月」設想中的效果。

進入2014年,《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以19.8億再度拉高歷史紀錄,但不到1年《速度與激情7》便一路轟鳴至24億之上。

在這一時期,雖然院線市場的「制高點」仍由好萊塢大製作掌控,但在「大軍壓境」的不利境況下,國產電影已摸索出「接地氣」的本土路線,並以喜劇類型為突破口在10億圈層站穩腳跟,《人再囧途之泰囧》、《西遊降魔篇》、《心花路放》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直到2016年,由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以33.9億元打破好萊塢的壟斷,國產電影終於首度站到內地市場的最高點(此處不提以「公益放映」作弊上位的案例,詳細分析見鏈接)。

此後,高速運轉20餘年的進口「引擎」彷彿轉入老化期,無論是飆車續集《速度與激情8》,還是擁有雄厚粉絲基礎的《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抑或「漫威電影宇宙」集大成之作《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都未能攻破30億元的「天花板」。

曾經只能靠數量優勢和「保護月」庇護的國產電影,通過經營二線城市以下的廣大腹地,觸及到了好萊塢無法深入的下沉市場,從而激發出中國市場的深層潛力:從《戰狼2》藉助「愛國主義」熱潮狂卷56.8億開始,繼之以《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和《我不是葯神》,本土製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囊括歷史前5名,大踏步邁入30億+時代。

轉眼之間,大銀幕上的「華洋之爭」似乎完全翻了篇。

四、「保護月」的終結?

在國產電影掀起的這波絕地反擊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大背景——中美經貿摩擦的升級。

據財新網報道,在5月份舉行的中美第一次貿易談判中,中方的立場是:


? 中國將降低從美國進口汽車和其他產品的關稅,並大量進口美國的貨物和服務;條件是美國採取如下後續行動:a)撤銷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禁令,尤其是集成電路產品的出口限制;b)向中國的IT產品開放美國政府採購; c)在2018年5月31日之前恢復中國對美國的熟制禽肉出口,等等。

? 通過以下措施增加雙邊服務貿易:雙方成立服務貿易工作組;在海南自貿區向外資開放服務業(醫療保健、養老、建築設計、環境保護等);在15個地區開展跨境服務貿易試點;擴大中國對美國電影的進口。

? 加強與美國的知識產權合作,但中國在其入世協議下對合資和股比政策不應被視為「強制性技術轉讓」。

? 修訂美國對中興通訊的限制,確保半導體行業的全球供應鏈。

? 要求美國停止使用「替代國」作為對中國產品反傾銷調查的基準(換句話說,實際上承認中國在WTO下的市場經濟地位)。

? 終止301條款對中國知識產權問題的調查、並撤銷調查下的任何關稅計劃;承諾在未來不對中國發起任何301條款調查。???

其中就專門提及了「擴大中國對美國電影的進口」。

可見,作為文化產業「皇冠上的明珠」,電影產業的開放與否及進度如何也是貿易談判的要點之一。

事實上,好萊塢片廠和外媒早已對「保護月」等安排心懷怨懟,認為在書面協議之外再以「口頭傳達」等行政手段加以干擾,不符合備忘錄簽署時確定的市場精神。

當然,抗議基本無效。

而去年就有媒體曝出,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達成的協議將到期,雙方即將展開新一輪談判。

中美雙方的需求各有不同:美方更希望分賬比例能夠提高,要求從現在的25%升至國際水平的40%,同時美方要求中國取消「國產電影保護月」,讓進口電影能夠佔到有利的檔期;中方則想保住中影的提成,所以更願意開放更多的名額。

可見,「國產電影保護月」已不是一個文字遊戲,而是真正影響到中美談判大局的關鍵點。

以往,主管部門對放開「保護月」往往顧慮重重,特別是在2012年後國產片一度瀕於崩盤,而本土工業尚未找到「迎敵」之策時,這種擔憂不得不說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從近兩年層出不窮的「爆款」來看,國產電影在尋找觀眾痛點方面超前了一大步,而先天性的題材和語言優勢更是如虎添翼,加上持續進步的製作水準和劇作技巧,打造出了涵蓋軍事、喜劇、現實等類型的佳作。

相較而言,過去幫助好萊塢席捲銀幕的頂尖視效和龐雜場面已不再高效,在一二線城市的消費潛力挖掘殆盡後,進口電影正面臨從未體驗過的「降維打擊」。

因此,「國產電影保護月」已難以起到以往的作用,反倒落下「干擾市場」、「不守信用」的惡名,是時候進行「鐵帚除弊」了。

不過從實操性來看,一次性完全放開「保護月」並不現實,「分步走」的策略可能更佳:

第1步—— 在國產電影已充分展現統治力的暑期檔,不再對好萊塢影片的同步引進設限,既可為觀眾提供更多的選擇,也可再度激活市場的活力;

第2步—— 在以往尚未開放的春節/國慶/賀歲檔,讓經過挑選的進口大製作共同加入競爭,用以進一步檢驗國產電影的含金量,可視實行效果靈活調整標準;

第3步——在國產影片完全邁過成長期後,最後放開分賬比例、公映配額、發行限制等隱形「藩籬」,徹底減除阻礙行業進步的壁壘,真正實現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的繁榮發展,從而最終兌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開放經濟」的莊嚴承諾。

如果走到最後一步,相信國產電影會開出絢爛的花朵,「普天同映」將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就在筆者成稿之時,又有一部國產片正在強勢斂金:截至7月31日,《西虹市首富》累計已突破12億元,正在向30億關口發起新的衝擊。

暑評|國產片邁入30億+時代,「保護月」當休矣!

《西虹市首富》票房預測

另一邊廂,多部進口分賬片也密集定檔,包括《精靈旅社3:瘋狂假期》(8月17日)、《蟻人2:黃蜂女現身》(8月24日)和《碟中諜6:全面瓦解》(8月31日)。

意料之中,這些影片無一是同步引進,普遍延期1個月以上,基本只趕上暑期檔的末尾。

這再次從正反兩面驗證本文的觀點。

毋庸置疑,國產電影的「黃金時代」尚在遠方,能否在平等競爭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崛起,將是未來電影工業面臨的終極考驗。

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參考鏈接:

(1).《美國進口片配額增加 各方態度解讀挑戰與機遇》 2012-02-18 來源:Mtime時光網

(2).《國產片保護月時有時無 想被保護看背景》2012-06-06 來源:網易娛樂

(3).《網傳「國產電影覆沒表」 國產片真那麼悲催嗎?》2012-06-02 來源:騰訊娛樂

(4).《國產電影發行排片也有「潛規則」:主要靠面子》2012-08-24 來源:京華時報

(5).《廣電總局副局長:中國不存在「國產電影保護月」》 2012-11-11 來源:中國經濟網

(6).《中美貿易戰回顧與展望之一:貿易摩擦如何步步升級?》2018-07-10 來源:財新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