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為齊全的喪葬習俗,現在不看,以後或許沒幾個人記住了

最為齊全的喪葬習俗,現在不看,以後或許沒幾個人記住了

人之一生,無論長短,有四件事無論願意與否,都是必須要經歷的,那便是生老病死。

何時生或許可以由自己的父母控制,何時死卻真的一切看天意,而死後,土葬不止在中國,在世界來說應該也算是流傳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涉及民族最多、最為普遍的一種喪葬民俗了。

最為齊全的喪葬習俗,現在不看,以後或許沒幾個人記住了

土葬在中國歷史由來已久,原始公社時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家庭(宗族)亦有固定的墓葬場。土葬墓一般葬一個遺體,但也有數人或氏族(家族)合葬的。墓室大多有不同質地的棺和殉葬品。在階級社會,統治階級墓葬的殉葬品甚豐,甚至有人殉。隨著社會的發展,土葬衍變為多種形式。中國的土葬形式主要有:豎穴墓,又被稱為土坑墓,舊石器時代晚期一直流行;大石墓、瓮棺葬,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石棺葬、磚石墓,戰國時期以來一直流行;洞室墓,始於戰國時期,盛行於六朝以至隋唐;木槨墓,始於商代,漢以後少見;船棺葬,戰國末期到漢初盛行於四川一帶。 土葬起源於原始社會,那時就有這個風俗,例如半坡文明,還有後來的夏,殷等朝代都是採用土葬。進入階級社會後,有了明顯的尊卑貴賤的等級差別。至秦漢時期,統治者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為由,禁民火葬,土葬遂成為漢民族的通用葬式,並世代沿襲。

最為齊全的喪葬習俗,現在不看,以後或許沒幾個人記住了

我國多數民族尤其是漢族重視土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居住環境:我國中原的廣大地區,土地肥沃,農業文明悠久,百姓世代以農為主,視土地為生命之本(有地則生,無地則死),他們認為人死後埋於土中,是靈魂得以安息的最好辦法,所謂「入土為安」成為漢人的信念,影響至深。

其次則是,土葬符合漢族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慎終追遠的倫理情感。「生命是從泥土中來,再回泥土中去」這個觀念根深蒂固。漢族崇尚黃色,歷代帝王以黃作為顯貴之色,黃色實為土色,在陰陽五行中,「土」居於中位,是最穩定、最可靠的基礎,因此土葬符合漢人的生活習俗和傳統觀念。

一般齊全的喪葬儀式程序大致如下:

親人病危、昏厥,晚輩手持親人所穿的鞋,上房沿摔打呼喚:「爹(娘)穿鞋!爹(娘)回來!」俗稱「叫魂兒」.此俗認為親人靈魂尚未走遠,還能喚回。

親人去世後,要趁身體尚熱給死者沐浴更衣,邊穿邊呼喚親人穿衣,伸手,登鞋……並用手將死者眼閉上,嘴合攏,謂「整容」。

找中間有方孔的古銅錢,用紅線穿其孔,打結,塞入死者口中,再把絲線系在死者兩耳上,此所謂「噙口錢」。

烙薄餅,分幾個一組,連同部分麩皮,分別裝入死者兩袖內,用生麻綁住,傳說這些麩皮、薄餅是專供死者靈魂過螞蟻山而準備,不然會多受折磨。死者多放在門板上,面蓋白布,頭枕事先用麥秸裝好,刺有雄雞圖案的「長鳴雞枕」,枕邊放穀草,謂「招魂草」,草邊放白紙剪成的「拾魂幡」。之後燒紙焚香,家屬號啕大哭。

門前插白幡,以示鄉鄰。報喪也稱「通喪」。老人死後,孝子遣人持孝布向親友報告死訊、死因及葬期,出門在外的子女及親友要及時奔喪,弔喪,問明死因,靈前跪叩,出嫁的女兒是一路哭著而來。

最為齊全的喪葬習俗,現在不看,以後或許沒幾個人記住了

哭悼親友奔喪,要攜禮弔喪,叫「上祭」。禮品有:點心、油果、白面饃饃、壽桃、布幛、金斗、銀斗、搖錢樹、現金、輓聯、花圈等。並在其上書祭者姓名。親友來吊,孝子迎接,陪同哭悼,謂「陪孝」。孝子送孝帽、孝衣,為「破孝」。孝布分「大孝」、「小孝」、「花花孝」。死者兒女、妹妹破「大孝」(約兩丈白布)。

侄兒、侄女為「小孝」(約6尺白布),其餘為花花孝(約一尺白布),孝子賢孫所穿孝服,不鎖邊,毛處外露,沒有扣子,製作粗糙。腰系麻絲,拖拉著鞋子,謂「披麻戴孝」。

前來弔喪之人,需戴孝哭喪,男子弔喪,跪叩,連哭三聲,沒有詞;婦女哭喪,涕淚交流,嚎啕大哭,有調有詞,謂「嚎喪」,該哭的人不哭,被認為不知禮,不孝順。

守靈親人亡故,孝子孝女端坐或蹲在地上,不坐凳子及高處,日夜不離棺材,謂「守靈」。

死者頭前置一盞用麻油或棉籽油作燃料的油燈,為「長明燈」,還放有祭果、薄餅及一個瓦盆(俗稱「老盆」),「老盆」底部要鑽眼,有幾個兒女鑽幾個眼,順序由長到幼。孝子不斷在「老盆」焚香燒紙。

老盆旁放一隻碗,俗稱「遺飯碗」。孝子用餐務必先向「遺飯碗」里盛添少許,出喪時置籃內,放墳頭上。死者停喪分「排三」、「排五」、「排七」,即從亡故之日算起,按停喪天數三、五、七天。停喪緣由,一是為親人弔喪,瞻仰遺容,二是農家認為,陰司「小鬼」往往有「誤拿」,停喪三、五、七日,如「小鬼」誤拿,死者靈魂會被放回。守靈的孝男孝女每天一早天未明大哭一場,客人來吊,也陪著痛哭。入殮又稱「殮棺」,「合棺」,即將死者裝入棺材。

最為齊全的喪葬習俗,現在不看,以後或許沒幾個人記住了

殮棺時間往往在送葬頭一天。其過程是:先將棺底用石灰鋪上薄薄一層,按死者的年齡向棺底拋撒錢幣(古幣或現在的硬幣,也可是類似古幣形狀的紙錢)。再將五穀(麥、谷、豆、黍、芝麻)撒人棺中,孝男孝女取凈棉絮蘸水為死者擦洗面部,謂「凈面」。

之後置人棺中。殮棺結束,夜深人靜之時,孝男持紙紮的「送魂馬」和「牽馬童子」至村外,將其焚化,並默念「親人走哇」、「親人走哇」,此俗稱「送魂」。

出喪出喪是殯葬儀式最熱鬧的一天。送殯時親友匯齊,響器班吹吹打打,哭聲連成一片。中午飯後,炮聲隆隆,鄉鄰抬棺上車,稱「起靈」。孝子持引魂幡,披麻戴孝,按長幼羅列,用白布拉靈,其他親眷、親友依次按輩份,親疏排列於後。送葬隊伍出發,挎藍(內放遺飯碗)小孩在前引路,吹歌班及旗牌執事隨後,男眷步行在靈柩前,女眷在靈後或騎馬或坐車,浩浩蕩蕩,繞街出村。至墓地(女眷一般不到墓地)將棺木置入墓穴,喚死者兒女調正向口(棺材大頭所向位置),放「長明燈」於棺前,棺上放「陰陽瓦」(瓦上寫死者姓名,字、生卒年月),孝子繞墓穴分左右各轉3圈,向墓穴扔土,燒「回頭紙」,向鄉鄰親朋叩首感謝,眾人散開,將死者掩埋,堆起墳頭,出喪結束。守孝老人亡故,謂「孝子帽壓住了頭」,從掩埋至「七滿」(即七七四十九天),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紗,不理髮刮須,每隔七天,帶鞭炮、紙箔。香、燭、饅頭,到墳前祭典,謂「燒盡七紙」。

最為齊全的喪葬習俗,現在不看,以後或許沒幾個人記住了

守孝當年,春節不貼紅對聯,元宵節時不挂彩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