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提名新大法官,美國性少數群體前景不容樂觀
這是選·美的第965篇文章
本文於2018年7月31日首發於澎湃新聞。
2001年,57%的美國人反對同性婚姻,如今62%的美國人支持同性婚姻。從2015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法化開始,性少數群體迎來了一連串重大勝利。愛爾蘭、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先後通過立法或公投將同性婚姻合法化,拉美和東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開始跟進。除了婚姻之外,性少數群體的其他權利也越來越多地得到保障。與此同時,隨著《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和《愛你,西蒙》等同志題材電影的上映,同性之愛在流行文化中亦大受歡迎,一時間,世界似乎塗上了一層彩虹色。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劇照
然而,性少數群體現在要慶祝勝利還為時過早,因為通往自由之路仍然陰雲密布,前途難測。在最受關注的美國,聯邦層面上為性少數群體提供的保護事實上少得可憐,且極易動搖。對性少數群體的保護,決定權主要在各州。這樣一來,雖然進步的州可以率全國之先,但在一些高度保守的州,性少數權利就看不到希望。回顧獲得權利的艱難歷程,就可以看到潛藏在勝利背後的重重危機。
在1986年的「鮑威爾斯訴哈德威克案」中,美國最高法院以5-4判決喬治亞州禁止同性性行為的法律合憲。當時,懷特大法官在法院的多數意見中寫道:「憲法並不賦予同性戀者進行性行為的基本權利。」伯格首席大法官更在他的贊同意見中說,保護同性性行為就是「拋棄了千年以來的道德教育」。直到17年後的2003年,本案才被「勞倫斯訴得克薩斯州案」推翻,而這時美國尚有13個州實行禁止同性性行為的法律。在勞倫斯案中,最高法院以6-3判決得克薩斯州的一部類似法律違憲,明確地推翻了鮑威爾斯案的判決,同性性行為終於在全國範圍內合法化。
在此之後,同性婚姻是否合法依然由各州自主決定。2003年,美國的50個州中只有馬薩諸塞州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在2015年最高法院判決之前,這一數字上升至36個。但即便在2015年最高法院判決之後,一些保守的州仍在負隅頑抗。肯塔基州一名叫做金·戴維斯的政府職員拒不執行最高法院判決,拒絕給同性伴侶發放結婚證,保守派人士為此對她大為吹捧。在2016年總統大選的前期,邁克·哈克比等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還與戴維斯一起造勢宣傳。
在聯邦層面,2015年的這一判決也是一個十分不穩固的5-4的判決。安東尼·肯尼迪大法官的搖擺票投向了自由派一邊,才使同性婚姻合法化成為可能。肯尼迪大法官作為共和黨的里根總統任命的法官,自1988年上任以來的三十年間,立場緩慢地向自由派傾斜。他對同性戀的態度也是保守派法官中最為友好的。2003年的勞倫斯案和2015年判決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奧博格菲爾訴霍奇案」這兩個案件,最高法院的多數意見均由肯尼迪法官執筆。
但是,2018年6月,肯尼迪法官宣布退休,特朗普總統有了任期內第二次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機會。特朗普所提名的人選是布雷特·卡瓦諾。雖然參議院尚未舉行卡瓦諾的確認聽證會,但卡瓦諾的過往履歷表明,他在公民權利方面的立場幾乎一定比肯尼迪法官更加保守。政治學家李·愛普斯坦的分析表明,在當前最高法院的政治光譜上,只有克拉倫斯·托馬斯法官比卡瓦諾更偏右。這樣一來,手握更加穩固的5-4多數的最高法院保守派,很可能在日後的判決中進一步限制LGBTQ的權利,甚至對2015年的奧博格菲爾案發起挑戰。
除此之外,美國保守派人士還將自己對性少數群體權利的壓迫包裝成「宗教自由」,用第一修正案來對抗第十四修正案。事實上,《聖經》文本無一處反對同性戀者的性取向。反同人士最愛引用《創世記》第19章中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故事。而實際上,雖然這一章的確是英文單詞sodomy的詞源,但該故事所譴責的是性暴力和強姦,根本沒有提到性取向。又有《利未記》18:22寫道:「不可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本是可憎惡的。」同樣地,據上下文可推斷,這裡譴責的是已婚男性與其他男性通姦的行為,其譴責對象仍然是通姦,並沒有提到性取向。事實上,在《聖經》成書的年代,根本不存在性取向的概念。
《愛你,西蒙》劇照
雖然如此,但宗教自由的理論在美國反同群體中仍然大有市場,保守派人士堅稱上帝反對同性戀。上文提到的金·戴維斯,正是在成為一名靈恩派基督徒之後,才以與自己的宗教信仰衝突為名拒不發放結婚證。一些保守的州也頒布法案,借宗教自由之名,行歧視同志之實。2015年,在以反同聞名的現任副總統邁克·彭斯擔任印第安納州州長期間,印第安納州通過了《宗教自由復興法》,被指意在允許對同性戀的歧視,削弱政府對他們的保護。
在最高法院,同性戀群體在反歧視方面受到的保護同樣在削弱。1996年,科羅拉多州憲法有一項修正案,禁止政府為因性取向而受歧視的人提供保護。同年的「羅默訴埃文斯案」,最高法院以6-3判決該修正案違憲,從而使性取向受到反歧視的保護。羅默案二十餘年後的今天,隨著「宗教自由說」的興起,最高法院也開始以第一修正案的宗教自由保護為由,削弱對同性戀的保護。在今年六月剛剛判決的「蛋糕案」中,科羅拉多州一家蛋糕店店主以自己的宗教信仰為由,拒絕為一對同性伴侶製作婚禮蛋糕。本案立即成為美國社會熱議的焦點,最終,最高法院以7-2判決蛋糕店主有權以宗教信仰自由拒絕提供同性婚禮蛋糕。本案的判決雖然比較狹窄,並未涉及更具一般性的宗教自由與反歧視的衝突等重大問題,羅默案的先例也暫時未受到威脅,但最高法院開始採納宗教自由說的主張,對同性戀者而言不可謂不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危險。
這樣看來,同性戀群體近來所獲得的空前的承認和接納,很可能是一場「虛假繁榮」:同性戀群體取得的勝利,雖然數量較多,曝光度較高,但往往建立在不穩定的司法判決的基礎上,隨時面臨虎視眈眈的保守主義者的威脅和打擊。我們知道,連四十年前的「羅訴韋德案」這一在國民心中「已成定局」的先例,近年來隨著最高法院法官組成的變化,都有隨時被保守派推翻的風險。同性戀群體的權利多是在近二十年內獲得,同性婚姻合法化等重大突破更是近幾年高度爭議下的產物,其處境比羅訴韋德案還要兇險得多。
跨性別者的處境,與同性戀者類似。2015年7月,變性後的凱特琳·詹娜登上《名利場》封面,大大地增加了跨性別者的曝光度,被視為跨性別群體的一個里程碑。然而,2015年至今,對跨性別者來說壞消息遠遠多於好消息。他們仍需為自己的基本權利寸土必爭地戰鬥。跨性別者的數量比同性戀者少得多,意味著他們獲得承認比同性戀者要艱難。法律層面上也是如此,與針對性取向的保護不同,美國聯邦政府截至目前尚未頒布法律明確地保護跨性別者免受就業、住房、醫療等的歧視,而州層面也僅有22個州頒布了類似法律。
由於沒有聯邦層面的保護,美國跨性別者的權利在某些州還面臨一項重要威脅:衛生間的使用問題。2016年3月,北卡羅萊納州通過《公共設施隱私與安全法》,規定個人必須使用與自己出生證明上性別相同的衛生間。該法案被指為有意地歧視跨性別者,阻止因法律原因無法更改出生證明性別的跨性別者使用與自己性別認同相適應的衛生間。雖然該法案有關衛生間使用的部分因社會各界的巨大壓力而在3月底被廢除,但「衛生間法案」已經成為保守派人士津津樂道的議題和搖旗吶喊的事業。
在這一問題上,保守派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盟友,那就是部分女權主義者。女權主義者與跨性別者的衝突,是平權運動中數個主要內鬥之一。不少女性認為,對跨性別者的保護同時也是對女性權利的侵害。她們主張,如果有關跨性別者的法律規定過於寬鬆,會使女廁所、家暴救助中心等場所成為男性色狼的樂園。一個多月前在倫敦的漢普斯特德荒野,戴著假鬍子的女性佔領了男廁所,以示對跨性別者使用女廁所的抗議。
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性少數群體的權利主要能通過立法機關、法院和公共討論來爭取。而在這些國家之外,情況更悲觀得多。與LGBTQ運動一同興起的,是不少國家對性少數群體的歧視和迫害。非洲國家的傳統態度對待同性戀就很不友好,近年來更有愈演愈烈之勢。2014年,烏干達總統約韋里·穆塞韋尼簽署法案將同性性行為入罪,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該法案的初稿甚至將知情不報者也同樣入罪。辛巴威前總統羅伯特·穆加貝則更加張狂:2015年9月,91歲高齡的穆加貝前往紐約登上聯合國大會的講台,當堂高喊「我們不是同性戀」,引發現場震驚。而在伊朗、沙特等近十個國家,同性戀者會因其性取向而被判處死刑。在伊拉克,對同性戀者的追殺毆打和私刑處死仍不少見。
性少數群體獲得平等權利固然是大勢所趨,但其發展歷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此前在性少數群體的一系列光輝勝利之下涌動的反同暗流,現在大有走出陰影、走上檯面之勢,性少數群體的前景似乎不容樂觀。過去幾年美國保守派對美國各級法院系統進行了一波大換血,或許將奠定美國司法體系未來數十年的保守傾向。全球仍有70多個國家將同性戀入罪,國際社會常常無力阻止不少國家對性少數群體的迫害。畢竟,不是每一個失去戀人的同性戀者都能像艾里歐一樣安全而自由地坐在壁爐邊哭泣。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劇照


※共和黨發起限制特朗普關稅權力動議,「亮黃牌」形式大於內容
※美國秩序的根基
TAG:選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