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一犯錯就糾正,是錯上加錯?這樣引導讓孩子收穫更多

孩子一犯錯就糾正,是錯上加錯?這樣引導讓孩子收穫更多

家長滿意,你就有好果子吃;家長不滿意,就給你點顏色看看。這反而導致孩子會花很多心思和能量來揣摩和迎合家長,消耗自我成長能量。

我上大學時,去一個親戚家玩。親戚剛剛三歲的兒子非常聰明,已通過聽錄音帶會複述很多童話故事。親戚為此很自豪,讓孩子給我講一個,孩子也非常樂意在我面前一展身手。但孩子畢竟只有三歲,所以在很多地方詞不達意,或情節上前後顛倒。我一邊聽一邊糾正,告訴孩子這裡講得不對,那裡用詞錯了。結果一個故事沒講完,孩子突然大哭起來。我在一瞬間莫名其妙,以為孩子被什麼東西扎著了,忙著幫他去找。事後才知道自己的「糾錯」正是那根扎痛孩子的針,雖是無意,卻是粗暴地傷害了一個幼兒的自尊。

這件事讓我後悔不已,記憶多年,內疚多年。到我親自撫養一個孩子時,更能從女兒圓圓的每一種反應里,體悟到成年人對兒童的體諒之心是多麼有必要。所以我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基本上棄絕了「批評」,而是處處表現出「縱容」。

比如有一次,大約三歲的她和同齡的鄰居小朋友婷婷、小哲一起在我家裡玩。三個小傢伙不管在誰家玩,只要聚在一起,就會玩得花樣百出,熱鬧無比,把整個家弄得一片狼籍,我們幾個家長一般都不在意。那天她們在我家玩了好久,我一邊這屋進那屋出地幹活,一邊關照著她們。不知小傢伙們最後是玩得太高興了還是無聊了,我突然聽見圓圓悄悄對另外兩個小朋友說,咱們都穿鞋上床跳,專門氣我媽媽。我一聽,大吃一驚,然後心裡大笑,故意做出大灰狼般惡狠狠的聲音說「哈,我聽見你們說什麼了!」也許圓圓剛提議時,三個小傢伙還都心懷忐忑,我這樣一說,她們聽出了我口氣中的縱容,反而放心了,像聽了指令似地,一起穿鞋上床,放肆地蹦跳起來,高興得大叫。

我當然不會縱容圓圓天天上床不脫鞋,她也不需要我這樣縱容。偶爾這樣放縱一下,有什麼不好呢。床單可以拆下來放到洗衣機中,很快就會變得乾淨,而童年的這份快樂,有什麼能換到呢?童年如果沒有一點調皮搗蛋和闖禍的記憶,那是多麼蒼白啊。

我和先生幾乎不會因為女兒圓圓做錯什麼事而批評她。打了碗、尿了床、往牆上亂畫等等,所有這些小事在我們看來都正常,我們甚至不會表現出吃驚,卻是常常開個玩笑,化解孩子的尷尬。甚至當別人不小心弄得孩子尷尬,我們也會趕快想辦法呵護孩子的面子。

大約圓圓四、五歲時,我們帶她回內蒙古她奶奶家過春節。奶奶家住在牧區,沒有自來水,院子里有口水井,日常用水就是從這口水井中打出來,提回家裡,倒進廚房的大水缸中。水缸旁邊放個長把小瓢,專門用來舀水。圓圓剛回去時,要洗手,臉盆里沒有水,她不懂得用小瓢舀水,居然拿著臉盆直接伸進水缸里舀。臉盆外面可能較長時間沒擦洗,比較臟,她這一舀,一大缸水都被污染了。我和她奶奶看見了,都下意識地驚呼一聲,圓圓瞬間有些害怕和不知所措。見孩子這樣,我們趕快笑笑說,沒事,只會擰開水龍頭接水的小朋友,還沒有用大水缸的經驗呢。然後告訴圓圓那個小瓢是幹什麼用的,並順道給圓圓講我們小時候都是用這種大水缸,長大後第一次見到自來水從龍頭中流出來,是多麼好奇。

圓圓在和我們的交談中,忘記了剛才闖的禍,馬上就喜歡上了那把小瓢,用它舀著水,自己洗了手,然後又給院里雞、羊、豬、牛各自的飲水池裡加了水。她爸爸把大水缸中的水徹底換了一次,邊提邊說好久沒提水了,神情就像打球一樣興高彩烈。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不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就一個孩子來說,他內心自信平和,比謹小慎微重要;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錯重要;他有自我選擇的勇氣,比選擇正確更重要。

培養一個完全「聽話」的孩子是件可悲的事,當一個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處處循規蹈矩時,那不是教育成果,是生命中隱伏的久遠的悲傷。

有位家長向我諮詢,她的孩子只有5歲,表現出的問題是非常膽小,而且很自卑。比如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孩子唯唯諾諾,從不會主動表現,只會模仿別人,看別人怎樣她就怎樣。家長讓她學習寫字,她總是寫一個字就抬頭看看家長,只有等到家長說這字寫對了,才敢再往下寫。別的事情上也是這樣,似乎只有得到別人的肯定才安心。

通過詢問我了解到,她是個極其負責的家長,在孩子出生前,一直很鄙視那些縱容或溺愛孩子的人,下決心認真教育孩子。為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她對孩子進行了精心的管理。比如孩子剛剛會說話,就開始要求孩子有「禮貌用語」,哪怕是媽媽給擦了一下鼻涕,也必須說謝謝,如果孩子哪次忘了說,就會批評孩子「怎麼又沒禮貌了,別人給你做了事,要記得說謝謝」。這位媽媽經常給孩子講「事不過三」的道理,讓孩子知道有錯誤必須立即更正,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心理正常的幼兒往往比較自我,他應該更專註於自己想做什麼,而不會考慮別人的評價如何。從這個孩子「每寫一個字就要抬頭看看家長,在任何事情上只有得到別人的肯定才心安」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家長對孩子的控制已產生多麼糟糕的後果。這個僅有5歲的孩子,從她開始接觸世界,還不具有理解世界的常識,也沒有把控自己的能力時,就被過度評價,被告知這個對那個不對,這個可以那個不可以。而小小的她又無法理解家長的每一種評價,或者無法自行做出判斷,所以為了逃避懲罰,只能消滅自由意志,看著別人的臉色去做事,在每一件事上等待別人的評價。「一個被認可的孩子,他做人做事的態度是真誠的,他不必遵守一些不自然的規則和戒條,因此不需要過虛假的生活。」

這位家長說她看到書上說要經常誇獎孩子,她也會這樣做,對於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也會表揚,但不知為什麼她的孩子卻是這樣的性格和表現。

在兒童教育中,欣賞和不許犯錯是無法兼容的兩種態度,不可能同時運行。一個不允許孩子犯錯的母親是不可能真正欣賞她的孩子的,她的誇獎只能發生在孩子做得令家長滿意的時刻,強化給孩子的是這樣的印象:家長滿意,你就有好果子吃;家長不滿意,就給你點顏色看看。這反而導致孩子會花很多心思和能量來揣摩和迎合家長,消耗自我成長能量。

在當下的教育語境中,「自由」和「尊重」是時髦詞,但有多少人能真正領悟其內涵,並把概念和行為打通呢?

曾經有個家長向我諮詢。她說:我是那種比較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媽媽,可是孩子總不好好吃飯,我頓頓得追著喂,為這事總是生氣上火,您說該怎麼辦呢?我對這位媽媽說:你連吃飯的自由都沒有給孩子,怎麼能談得上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呢?

還有位媽媽,當她聽到我這些關於應該允許孩子犯錯的觀點時,欣慰又自信地說,老師說得對,要允許孩子犯錯誤。我的寶寶一歲八個月,他犯了錯誤,我會耐心告訴他哪裡錯了。即使偶爾有小小的懲罰,也要讓他知道是自己做錯了,媽媽才會懲罰。我採用的辦法一般是打手心或者讓他在牆邊站一會,他都不會哭。這位媽媽的話真讓人心驚肉跳,才一歲八個月的孩子,居然就被她整到「知道自己錯了」,且打手和罰站都不哭的地步,天知道這樣下去,孩子以後會怎樣!

「對每個孩子來說,大人的認可就是愛,不認可就是恨。」當下教育中最大且最隱蔽的問題,是一些家長或教師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對孩子很苛刻,導致其對孩子的錯誤管制隨時發生,對兒童心智的成長形成無處不在的擾亂。

蒙台梭利說過,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於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孩子是作為一張白紙來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圍,他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即成長過程。就像我們突然從太陽下走入一間暗屋,眼睛需要適應一會兒才能看清屋裡的東西。如果這時別人急於下論斷,說你眼睛有問題,這顯然不對。

孩子從來沒有錯,只有不成熟。用「犯錯誤」來評價孩子的某種行為,本身已是錯誤;以強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錯上加錯。不許孩子「犯錯誤」,本質上就是在剝奪孩子的自由,這會出現兩種後果:孩子有可能「聽話」了,但變成了時時事事需要人操縱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聽話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雖然兩種表象完全不同,但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一樣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於缺少自由,他們的心理秩序都亂了,行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家長或教師是否給了孩子「犯錯誤權」,有一個試金石,即當孩子做得不夠好時,你心裡真正的想法是認為孩子有過失,並為此生氣;還是發自內心給孩子一個寬容的微笑,知道他又從這個過失中得到了經驗,並且為此感到欣慰——理解了自由的價值,就會承認沒有一個孩子的過失是不可饒恕的,每個過失都是他收穫經驗的一次好機會,錯誤的經歷同樣有正面教育的價值。

尹建莉

中國圖書市場暢銷奇蹟《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碩士,中國家庭教育領域標誌性人物。《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中國家庭教育領域裡程碑式的作品,呈現了最完美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連續9年全國家教圖書第一,影響1000萬中國家庭。出版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從「小」讀到「大」》。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yinjianlifumuxueta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貝貝粒 的精彩文章:

TAG:貝貝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