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47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47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138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湯方

黃連 一兩 半夏 半升(洗) 栝樓實 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樓,取三升,去滓,內諸葯,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註解:

所謂「小結胸病」就是不太嚴重的結胸證。位置是正在心下,要按才會痛,不按不痛。

「脈浮滑」,滑脈是血管裡面的血來去如走珠,像珠子一樣滑利。滑而流利說明有熱,遲緩弦說明有虛寒。像珠子一樣裡面鼓鼓的說明血不虛,如果血虛,就算要亢奮起來也只能是脈管亢奮起來,形成弦脈和大脈,裡面的血是鼓盪不起來的。

現在來說說組方。因為結實並不嚴重,所以只用黃連苦降,不用大黃,芒硝,甘遂來破下;栝樓實是疏散的,也具苦降之性;半夏有散結的作用,且能降水。還是辛開苦破之法。

我們用柴胡湯,大小陷胸湯,承氣湯做一個類比。

柴胡湯的滿痛是在胸脅位置。胸雖屬太陰,位置卻偏上,上為陽為表,是里往半表半里過渡的區域;脅下為三焦,是半表半里的投射區域,於是辛開藥用的是疏通半表半里的柴胡,以及能去胸滿的枳實。苦降葯是黃芩,黃芩沒有黃連苦,質枯空,性味比黃連輕。黃連和黃芩都是清半表半里之熱的,黃連比黃芩更偏向於走里一點。如果有腸道的熱可佐少量大黃而成大柴胡湯。

小陷胸湯的結實是正在心下,這個位置比里更偏上偏半表半里;比半表半里又要偏里一點,於是不用純粹攻里的大黃,芒硝,也不用偏走半表半里的黃芩,而是用偏走里的黃連苦降。小陷胸湯和柴胡湯里都有半夏,半夏散痰水之結合降水,是適用的。栝樓實能散結也能苦降。

大陷胸湯(丸)結實的區域條文中說的從心下一直到少腹,位置更偏下,於是用大黃,芒硝來攻。因其結實更硬更痛,於是再加擅長破堅結的甘遂和葶藶子。

承氣湯是有宿便結在腸道,其痛在腹部,所以用攻里的大黃,芒硝。再加去腹滿的厚朴。枳實和杏仁類似,既寬胸也下氣,所以承氣湯里佐有枳實,大陷胸丸里佐有杏仁。

栝樓實這味葯,歷來都說寬胸理氣,我們把理氣葯做個盤點,對比一下各自的作用。

厚朴,其氣香溫,其味厚苦,厚苦走下,所以是除腹滿,理下焦之氣。

枳實,是橘類生澀的幼果,其性烈,既香烈通竄又苦而破下,所以破氣最速,既除胸滿也通下焦。枳實常和厚朴同用,一烈一緩。

杏仁,既香而散,又潤而苦,性質柔和,既宣肺氣也通下焦,常做輔助葯。

柴胡,兼具辛涼香苦,性質平和,所以宣通三焦,寒熱不禁。

栝樓實,香苦而淡,偏寒。苦淡寒這三種味道都是降的。栝樓實還略具微香,能疏散寬胸,但絕不辛竄。所以是既降且散,其整體作用是偏里而趨下的,但又沒那麼下,沒到腸道,基本上是作用於中上焦的里,小陷胸湯的心下就是這個區域。《金匱要略》里有個治心痛徹背的栝樓薤白半夏湯里也用到栝樓實。由此可見,結胸證的用藥還是以苦降破下為主的。

原文:

139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註解:

太陽病得了兩三日,病人出現一種情況,「不能卧,但欲起」,就是不能躺卧,只想起來坐著。《金匱要略》里在講肺中有水飲的咳喘的時候也提到類似癥狀:躺下就不能呼吸,搖起來靠著才能呼吸。其實道理是一樣,就是肺里有瘀堵,直立的時候肺懸垂還好,下方空間較大;躺下的時候,肺平攤開,橫向空間有限,若裡面再有水飲或痰氣增大其體積,就會脹悶不適,甚至不能呼吸。

這裡不是肺中有水飲,所以說「心下必結」。從行文上來看,心下結比結胸應該要輕微。如果「脈微弱」,這個證是偏寒,所謂「此本有寒分也」。從之前的行文規律來看,脈微弱一般會說「虛」,這裡為什麼只說是「寒」呢?因為不論寒熱,有東西堵住的證都是實證,所以這裡不能稱之為虛。

既然脈微弱津血少,那就不能下,如果下了,腹瀉一止,就會結胸,因為體表本來就有邪氣,氣血再返回體表時的能量不夠,邪氣必定內陷與返回之氣血僵持互結於心下而成結胸。

如果沒有結胸,而是腹瀉不止,那就有可能是「協熱利」,就是熱性腹瀉。這說明熱利和結胸原本是一回事,只不過一個是水熱結在心下而成結胸,一個是水熱下陷腸道而成熱利。所以證雖然繁多,把人體弄通了,原理其實很簡單。這裡的「四日復下之」,在《醫宗金鑒》改做「復下利」,這個更通,因為是發生腹瀉,而不是用下藥致瀉。

有個問題,本來就脈弱津血少,再下之,會不會變成藏結呢?是有這個可能的。但藏結是很嚴重的病,人體還是有自我提振能力的,不那麼容易就陷入藏結,那有沒有可能變成痞呢?前面說過,發於陽會變成結胸,發於陰會變成痞,這裡的前提是太陽病,所以成為結胸。

原文:

140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註解;

太陽病誤下有可能會結胸。如果誤下後脈促,不結胸,那就是病要好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脈促是脈往寸部頂,寸主上主表,也就是氣血回升的能量夠,已經將內陷之邪氣驅逐與體表了,那就是病快要好了。

從上一條到這裡事實上是講結胸的人體運行原理和病情發展規律。

下面的文字疑為後人所加,因為單憑一個脈象就下結論是後世中醫的特點。不過還是可以從脈學上解釋一下的。

「脈浮者,必結胸」,這是接著上面說的,如果脈不是促,而是浮,就會結胸。浮脈就一定結胸嗎?當然未必。

「脈緊者,必咽痛」,脈緊說明有邪而表不解,人體往往會找其他途徑,比如從咽喉黏膜來解邪氣,那就會咽痛。

「脈弦者,必兩脅拘急」,弦脈主津血虛且瘀滯,邪氣很可能陷在半表半里,則會兩脅拘急。

「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細數是陰虛火旺。脈細數就會頭痛嗎?這也未必,如果有表證又陰虛火旺,也只能說是容易發生頭痛。

「脈沉緊者,必欲嘔」,脈緊為寒,沉為在里,那就是里有寒,里包括胃,胃有寒則嘔吐。

「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滑為熱,沉為在里,那就是里有熱,於是會有熱性腹瀉。

「脈浮滑者,必下血」,脈滑為熱,浮為表,這樣就會下血嗎?這些從臨證上來看都是未必的。

以上是從脈學上對條文做了一個解釋。其實人體很難說單憑一個脈象就一定怎樣。比方說,脈弦的未必會兩脅拘急,兩脅拘急的也未必就是脈弦;脈緊的未必是咽痛,咽痛的也未必就會脈弦。所以《傷寒論》不以脈斷病,脈只是參考,只是印證。

《傷寒論》部分藥物劑量換算備註:

1斤=16兩=248克=液體250毫升

1兩=24銖=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吳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強烏頭1枚小者=3克

強烏頭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梔子10枚約15克

瓜蔞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實1枚約14.4克

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俠醫世家 的精彩文章: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44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19

TAG:俠醫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