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氏世范》里的修身齊家之道

《袁氏世范》里的修身齊家之道

《袁氏世范》乃宋朝人袁采撰寫,在家訓史上的地位僅次於《顏氏家訓》,被稱為「家訓之亞」。《四庫全書》評價《袁氏世范》「其書於立身處世之道反覆詳盡,大要明白切要,使覽者易知易從,固不失為《顏氏家訓》之亞也」。

睦 親 之 道

在家庭當中,建立親人和諧、和睦的關係至關重要,但日常生中的各種矛盾普遍存在,有些矛盾衝突是由於性格的差異引起的。「蓋人之性,或寬緩,或褊急,或剛暴,或柔懦,或嚴重,或輕薄、或持儉,或放縱,或喜閑靜,或喜紛拏,或見者小,或見者大,所稟自是不同」。

人的性格、脾性不合,言行難免會發生衝撞,當面臨具體問題的時候,就會爭論不休,甚至出現終身失歡的現象。如何應對性格不合造成的矛盾衝突,《袁氏世范》講:「為父兄者,通情於子弟,而不責子弟之同與已;為子弟者,仰承於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聽。」不苛求親人與自己喜好和想法完全一致,可以容納不同的意見,在「處事之際,必相和諧,無乖爭之患」。此外,為了和睦,家庭成員要多反思自己的過錯,少責備對方的失誤。如果互相責備,「尤啟不合之漸也」。「若能反思,則無事矣」。如果不能反思則「為人子則多怨,為人父則多暴」。

《袁氏世范》認為「處家宜寬和」。一個家庭中,成員的素質也難免參差不齊,不可能完美無缺。「或父子不能皆賢,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蕩,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無此患者」。遇到這樣的情況,惟當寬懷處之,「能知此理,則胸中泰然」。骨肉、親戚不可失歡。「居家久和者,本於能忍」。為了和睦、和諧,家庭成員必須相互體諒、忍讓。此外,誠篤的孝道,父母對子女公正,無偏袒的關愛,兄弟之間的友愛、夫妻之間忠貞都是維持家庭關係和諧、和睦的重要方面。

處 己 之 道

在家庭中,個人如何修身處世,《袁氏世范》有著獨到的見解。袁采認為,「處己接物,而常懷慢心、偽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輕辱於人」。

「慢心」就是待人輕薄怠慢,「偽心」就是虛偽矯飾,「妒心」就是妒賢嫉能,「疑心」就是疑神疑鬼。懷有此四心,往往不能正確地處理好家庭關係。他認為:人與人交往,要貴忠信敬篤,「忠」就是「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信」就是「有所許諾,纖毫必嘗,有所期約,時刻不易」。「篤」就是「處事近厚,處心誠實」。「敬」就是「禮貌卑下,言辭謙恭」。「忠、信、敬、篤」,首先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別人,即厚於責己而薄於責人。

治 家 之 道

《袁氏世范》關於治家之道的闡述不是純粹的說教,更多的是從日常生活的實踐出發,總結出來的一些具體做法和經驗教訓。

對於家庭幸福而言,生命和財產安全非常重要。《袁氏世范》提出「宅舍關防亦周密」「夜間防盜亦緊急」「防盜亦巡邏」等防盜措施;提出了「火起多爐灶」「焙物宿火宜儆戒」等防火觀點,以及「少兒不可帶金寶」「少兒不可獨遊街市」,「少兒不可臨深」等兒童安全的觀念。這些都體現了作者有很強的家庭安全防範意識,竭力保障生命和財產安全。

在家庭的經濟活動和貿易往來方面,《袁氏世范》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參考意見。為了避免在經濟往來中出現糾紛和引起訴訟,「田產界宜分明」「田產宜早印契割產」「違法田產不可置」「交易宜著法絕後患」,這些諄諄告誡體現了很強的守法觀念和規則意識。同時《袁氏世范》還提出了「債不可輕舉」「賦稅宜預辦」「營運先存心仁厚」等觀點,體現了合理借貸、妥善經營等理念。

作為家訓,《袁氏世范》切近生活實際,提出的一些修身齊家的辦法便於實際操作。正如楊復吉在重刻序言中所評價:「《世范》一書,則凡以睦親、處己、治家者,糜不明白切要,使人易知易從。」袁表評價此書「睦親、處己、治家,皆吾人日用常行之道,實萬世之范也」。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李長庚),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男左女右這種習慣是怎樣形成的
家譜,另一種意義上的「身份證」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