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晨讀有得·中庸·大學

晨讀有得·中庸·大學

讀《中庸》

《中庸》是我國儒家的重要哲學經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獻,通常被認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它原來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哲學家朱熹把它從《禮記》四十九篇中抽出來,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中庸》全書共三十三章,今天我們一起誦讀第一章總論部分:天地之化本於中和。

【原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釋】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循著內在的誠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駕馭本性的道,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所以,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道德高尚的君子總是更加小心謹慎地對待一人獨處的時候。對喜怒哀樂能按應有狀態掌握,無所偏倚,這就叫「中」。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有所節制,這就叫「和」。中,是穩定天下之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麼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開卷第一章是全書的綱領,全章內容分為三節。第一節首先提出「性」、「道」、「教」三個範疇,用以探求人生從事道德修養和道德教化的哲學原理。子思認為,先有「性」,後有「道」,再有「教」,「性」、「道」、「教」三者是相承的,在邏輯上有著前因後果的聯繫。「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可以說是「天人合一」理論產生的一個源頭。這三句話聽起來簡單,但是它的含義卻極為深奧。它不是針對現象界所作的描述,而是基於長遠的傳統與獨到的見識,對於人性的本質所作的論斷。第二節指出「道」貫穿於一切事物之中,「道」不可脫離事物而存在,事物亦不可脫離「道」而存在。而作為人道,「道」與「人」是完全一體的,不可片刻分離的,因而提出了「慎獨」的修養方法,「慎獨」的本質即在於修養「誠」的品德。儒家的這種自我道德修養方法,一直是兩千多年來許多知識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能否做到「慎獨」,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第三節以調節人性中所固有的喜、怒、哀、樂等感情為根據來闡明中和之道。首先提出了「未發之中」和「中節之和」兩個重要命題;然後斷言「中」是大本,「和」是達道;最後極力描述「致中和」的功效及其所達到的最高境界。"致中和",天安地寧,各得其所,萬物按照自身的運動變化規律運行,即"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從而達到人與人同心,人與家庭同本,人與自然環境同和,人與社會同合,人與宇宙同化,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的和諧世界!

【感悟】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體現了儒家關於修身、治國、處世等方面的倫理道德思想,對我們的治國理政和民族性格的形成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今天,當我們站在歷史的坐標上,如何運用《中庸》這一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建設,是我們每一個領導幹部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中庸》也蘊含著相當豐富的人生哲理,可以使我們終生受用不盡。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理問題。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難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說明堅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難的。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慾望,這些慾望使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吃得飽,穿得暖,還有更多的追求。於是,我們有的人漸漸地不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忙碌,還為了名與利,不知不覺中就成了慾望的奴隸。一個人的私心太多私慾太大,就會處處為了自己去貪婪爭鬥,就會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認真分析現在查處的那些貪污腐敗分子,無不是貪念太重所致。因此,《中庸》第一章告誡我們,要學會「慎獨」、中和之道,放棄一些東西,不要做加法,而要做減法,減掉一些自己心中過多的、物質的、權力的、名譽的東西,時時處處自悟、自省、自查、自糾,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所,都坦坦蕩蕩、清清白白、小心謹慎、從嚴律己,這樣才會成為一個誠實規矩、內心坦蕩的人。學習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慾望所困擾,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達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靜隨天外雲捲雲舒」的超然境界。

文 / 黃新秋

(廣西班學員、

來賓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政治委員,

象州縣政府副縣長(掛任期2年))

讀《大學》

《大學》的指導思想:《大學》是一部以「德治」為指導思想的政治哲學。大學,就是在大學(又稱太學)里所講授的博大而精深的聖王之學,也稱為「大人之學」。

《大學》的宗旨:是「為學綱目」,是「修身治人底規模」。這就是說,無論從做學問研究儒家諸多經典出發,還是從實踐上從事修己治人的人生事業出發,《大學》都已為人們指明了全局的規模、前進的方向和具體的步驟。所以《大學》既是學者「初學入德之門」,又是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最高綱領。

《大學》的對象:《大學》雖然可以作為每個人立身處世、進德修業的指南。但就本旨而言,它顯然是把在位執政者作為對象的,尤其是對最高統治者——天子提出的嚴格要求。這是因為。天子是決定天下治亂的關鍵人物。天子的品德才智可以左右天下的興衰和人民的禍福。所以《大學》的全部內容基本上都是從天子及其最高統治集團的立場出發的。因而歷代學者都把《大學》視為「帝王之學」。

《大學》的內容:《大學》依據孔子「仁」的思想。以「德治」作為指導。闡明了儒家「修己以安人」的聖王之道。所謂聖王之道。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屬於「內聖」範圍的「修己」工夫。一是屬於「外王」範圍的「安人」事業。對此全書提出了三條基本原則和八個具體步驟。三條基本原則就是「明明德」、「親(新)民」、「止於至善」。即謂之「三綱領」。《大學》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善良的「明德」,但入世以後, 「明德」被利慾所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揚明德,然後推己及人以革新民心,共同達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具體說來。就是要通過八個步驟進行努力,這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謂之「八條目」。在「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項是「修身」的前提後三項是「修身」的目的。《大學》認為,「修身」的先務是「格物」、「致知」,就是首先要明白事物的道理,然後對於善惡、吉凶的因果關係才有所認識,並促使自己除去被利慾所染的習氣以恢復固有的善性,從而趨向於「至善」之境;以達到「至善」為自己奮鬥的目標。然後通過「誠意」和「正心」的修養工夫,追求道德、才智上的自我完善。其中格物、致知屬於知識修養範圍,誠意、正心屬於道德修養範圍。知識和道德兼修並進,以期達到「修身」的目的。這就是三綱領中的「明明德」之事。亦即「內聖」範圍內的「修已」之道。修養好德才兼備的自身。就為進一步從事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濟世安民事業打下了基礎。齊家、治國、平天下三者就是三綱領中的「親(新)民」之事,亦即「外王」範圍內的「安民」乃至「安百姓」的事業。「明明德」和「親(新)民」兩方面的最後成功,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那就是達到了「內聖」與「外王」高度統一的「至善」之境。若能長久保持這種「至善」之境而不失。則三綱領中的最後一項「止於至善」的最高目標也就達到了。因此。只有天子能首先嚴格要求自己而自明其明德,並能以身作則推及天下之民而與之更新,然後普天下才能臻乎至善之境。這一理論體系。建立了整個儒學的框架,從而獲得了儒家思想中的崇高地位。

《大學》的應用:如果用現代意識來解構《大學》。我們不但可以將其視為政治上的領導哲學、企業上的管理哲學,而且可以將其視為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大綱。「三綱領」是中國古代教育的總綱領。「八條目」是它的具體措施、步驟和主要內容。而其中的「修身」則是它的中心任務。更準確地說。《大學》是我國古代大學的教育路線和方針。這條教育路線是以品德教育為核心的德才並重的教育。這個教育方針包括教育綱領、教育目標、教育任務、教育原則、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措施和途徑等內容。旨在培養合格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棟樑之才。這對於提高全民素質。創建和諧社會來說。更有其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

《大學》的啟示:《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 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

那麼,怎樣才能做好自己呢?

做好自己,第一要做到至善為美。德以修身才能立人做事,美德是我們生活之道的根本原則,不能因為沒了德性而亂套,這需要我們用善心來融化物慾橫流、內心孤獨迷茫的凄冷,需要追求人生詩意來放鬆疲憊略帶彷徨的心靈。這樣才能完善自身人格品德,做到「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這就是我們要做好的第一步:品德高尚,志向堅定,鎮靜不躁,心安理得,內心至善至美。

要做好自己,第二要精誠所致,慎獨言行,老實做人。當你擁有良好的人格品德後,所體現出來的氣質、風度、形象等都會通過自身的一言一行流露出來。只有精誠其意,自己才無愧於人,坦言歡笑,曠達致遠,誠心誠意展現自己內心的本真,以達到與他人禮尚往來的效果。以道德為本,慎獨誠意,心中就有一片藍天,腳下就有一片熱土,胸中就懷有一顆真誠良知的愛心,生命才有機會得到神明的護佑。

要做好自己,第三要向善而行。這不單單是德行上的,還有學識上的。且德行是伴隨著學識的豐富而不斷地升華,所謂「德智統一體」。因而我們在以德為本、誠意展現的同時,還要不斷地努力追求,特別是學識上的追求,爭取更大的成功。「求知若渴」、「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業精於勤荒於嬉」、「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只有追求,才能懂得根本,才能進入知識的最高境界;只有永不安逸於現狀,自強不息,砥礪前行才能真正做到厚德載物;只有對真理的不懈追求與探索,向善而行,對思想理論、科學文化知識等鍥而不捨地吸收,才能達到善的頂峰,才能推陳出新,開創新篇章。

文 / 黃忠仕

(廣西班學員、

右江民族醫學院教務處處長)

更多培訓風采,盡在「民干院學堂」

中央民族幹部學院

培 訓 動 態

一起分享培訓的點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干院學堂 的精彩文章:

TAG:民干院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