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前後績溪商人在郎溪的經營

抗戰前後績溪商人在郎溪的經營

原標題:抗戰前後績溪商人在郎溪的經營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96期


抗戰前後績溪商人在郎溪的經營

劉 麗


摘要:


近代以來,徽商整體衰落,但績溪商人在城鎮的小商業領域仍在發展,郎溪就是績商集中經營的地區,他們幾乎壟斷整個縣域的商業,日軍的侵華戰爭,極大破壞了績商的商業活動,艱難發展。


關鍵詞:

抗戰前後;績商;經營


近代以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對郎溪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破壞性極大。一次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1851—1861),一次是抗日戰爭(1937—1945)。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期間,尤其在後期,太平軍與清軍對郎溪這一帶戰略要地爭奪十分激烈,郎溪城幾遭淪陷;並在縣域內多次發生激戰,生靈塗炭,生產遭破壞,加上天災和瘟疫,人口劇減,田地荒蕪,1865年全縣總人口僅存10855人,「庚申遭寇難,州民存者無幾,江督曾侯(曾國藩)出示招墾於楚豫,各鄰省之民絡繹來歸,墾荒納稅,其日臻富庶矣乎。」至光緒五年(1879),郎溪縣人口增至61743人,至1928年,147729人,1937年抗戰前125062人。戰後生產、人口的恢復成為大批績溪商人進軍郎溪的契機。


徽商在郎溪經商由來已久。據碑碣記載,清乾隆八年(1743),已有徽幫汪姓、胡姓在縣城、梅渚鎮等地開設店號,經營商號。近代以來,徽商整體開始走向沒落。績溪商人的興起比徽州府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婺源等五縣要晚一些。績商及時改變經營策略,不斷進軍新的行業,並向新的地區滲透,縣一級地區如宣城、寧國、廣德、郎溪(當時為建平縣)、南陵等,甚至向這些縣域的重要農村市鎮,開闢新的商機。在外國侵略者和買辦商人勢力難以涉及的縫隙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所以當徽商整體日趨衰落之際,績溪商人憑著資本小、經營靈活等特點,在一些小城鎮得到快速發展。民間流傳著「無徽不成鎮,不績不成街」的俗語。



績商主要經由兩條路線到郎溪經商,一條是績溪—寧國(河瀝溪)—鴉山古道—姚村—十字(或畢橋、飛里)—郎溪;另一條是績溪—寧國(河瀝溪)—廣德(誓節渡)—南豐—郎溪。在郎溪的徽商大多是績溪人,他們經商駐地主要在縣城、梅渚、濤城等鄉鎮,其中也有少數歙縣、旌德、休寧、黟縣人,共約300多人。在縣城主要商號有汪怡盛、汪怡新、汪怡泰、胡祥泰等,店鋪集中在老城區十字街一帶。績溪人在郎溪城內經商範圍廣,開設各種店鋪多,商店牌號有100多家,種類歸結起來,主要開辦七坊一行一店一館:即是醬坊、油坊、礱坊、磨坊、糕點坊、燭坊、漕坊、糧行和南北雜貨店以及菜館等傳統商業,但新式工業極少。店主多以績溪汪姓、胡姓和章姓為主,從業人員有1000多人。資金總額在100萬(銀)元左右,這對於當時只有萬人左右的小縣城來說,已不是個小數目。

郎溪城內自1906年成立商會至解放初(會址在今老十字街附近),五任商會會長都是績溪商人,商會內設會長、秘書各一人,跑腿兩人,還擁有商團武裝。抗戰前夕,績溪商人在郎溪的經營達到頂峰,幾乎壟斷郎溪城鄉的商業,他們把持商會及商團武裝,組成績溪同鄉會組織,下屬有徽州會館,聯絡鄉情和商情。此外,一些績商商人還積極投資近代工業,郎溪城內在1926年由胡植齋(績溪揚溪人)等人集資24850元在縣城寺巷積穀倉開辦了郎溪第一個火力發電廠,名為「郎溪縣明星電燈公司」。



但日軍的侵略改變了這一局面, 1937年農曆冬月初一,郎溪城淪陷後,遭到飛機轟炸,血肉橫飛,傷亡多人。東街、西街、南街的店鋪與房屋焚燒殆盡。國民黨軍隊棄槍逃跑,日寇豬木清太郎的部隊由十字鎮長驅直入,一路燒殺淫掠,無所不為。絕大多數績商歇業逃回績溪老家避難,城關一片蕭條。到1938年底,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寇縮小戰局,撤出縣城,局勢稍有緩和,商會會長李善齋帶領商團返回城內,並組織了一個善後委員會對屍體進行掩埋,逐漸恢復經營,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治安和市面的秩序。大批績商開始返回郎溪城關,在被日寇轟炸、焚燒的廢墟上,重新開始營業,但商號的數量、經營範圍及資本實力遠不及抗戰前的水平。


據幾位在1938年前後來郎溪經商、學徒的績溪老人回憶,當時從西門到老十字街,主要有14家績溪商人前店後坊式的商號,它們是:胡源豐糧行兼磨坊、普豐糧行(經理是汪贊武,賬房是汪金鐸,後改名為「鉅昌糧行」)、德豐順糧行、義大糧食行(股東是胡秀山、汪雲甫二人)、同濟典當(今西門臘梅巷,老闆李善齋當時是商會會長)、胡老六豬肉店(店主胡遠兆)、天隆糧行磨坊、泰源糧行、汪記黃煙店、裕隆糧食行(股東汪明輝,不久前去世)、大豐米廠、萬康醬園(1914年章志樵開創)、源生糧食行、汪怡泰南北店兼糕點醬坊(老闆汪國祥)等。東門街主要有汪怡新雜貨糕點店(創於1920年前後)、胡祥泰百貨店(創於1916年,老闆是胡位寮)、滙豐泰百貨(創於1915年,老闆是胡位寮)、汪怡成百貨(創於1912年,老闆是汪戟修)等四家店號。北大街主要有汪怡興油坊、汪怡盛油坊(創於1912年,老闆是汪戟修,因靠近天主教堂,未遭日寇轟炸)兩家油坊。此外,還有許多績溪小商販,流動攤點。


大約共有20家績溪商號,基本上是胡姓與汪姓創辦的,例如義大糧食行股東是胡秀山、胡老六豬肉店店主胡遠兆、天隆糧行磨坊的老闆三人是親兄弟;大商人汪戟修與汪國祥也是兄弟。其中經營糧食行的9家,多是新開設的,是此時績商在郎溪最主要經營項目,百貨、油坊、醬園等多屬於恢復性經營。績商的糧食行不是自行販賣糧米,而是依靠加工、批發,以差價謀利。這與早期徽州米商長途販賣有不同之處。當時在郎溪有一句俗語,「一年產米十年吃」,就是說績商的數家糧食行一年礱出的米,全郎溪人要吃上十來年,這不是誇張。以一隻木礱一天出大米300斤計算,平均起來,每家糧行有七八隻木礱,一天能礱出2000餘斤,10家糧行一天出米20000斤,即使出米有季節性,全年的生產量相當可觀。這些米主要銷往江蘇無錫(中國近代四大米市之一)、常州等大都市。兩地的米販子每隔三五日來郎溪組織米源。米店負責裝袋後,由搬運工用獨輪車推送到梅渚鎮碼頭上小輪船,經梅渚河水運至溧陽常州、無錫。當時績商主要通過無線收音機掌握無錫米市供求及米價漲落的行情。糧食行除主營糧食外,還以糧食為支點,進行綜合經營,兼營油、醬、酒業等。


此時糧食行大多是股份制,股東都是績溪人,股本形式或是現金入股或是以米入股,股東按股份取得股息。股東大都不過問行內經營事務,全權委託給管事,但也有股東兼管事的(例如普豐糧行),股東不能在店中隨意支取現金,必須經管事同意方可。前店中職位有管事(經理)、賬房(會計)、同事(辦事員)和學徒四類。管事、賬房各一人,同事、學徒視店坊大小人數不一,少則三四人,多則五六人,他們都是績溪同鄉,有的或是股東親友,或是老鄉推薦。管事權力最大,主管整個店坊的生意經營,決定人員的任用和解僱,獲得的薪水也最多,賬房次之,同事有次之,他們除了有固定的月薪收入外,年終視經營的優劣,都有一份不菲的獎金。行內約束嚴格,他們吃住都在店中,不能將家屬帶來,每年有一次回鄉探親的假期。學徒的期限多為三年,這期間沒有工資,米店提供吃住,年終能收到股東老闆贈送的物、鞋帽等小禮物。學徒生活極為艱苦,早起晚睡,前後店坊,哪裡需要隨叫隨到,任勞任怨。另外,還要照料管事、賬房、同事的生活瑣事,如端茶送飯,早晚洒掃等。期滿後極少在店中升為辦事的,大多出店另謀生計。在近10家糧行中,除大豐米廠採用柴油機進行加工外,其餘都是手工礱米。礱坊中的僱工都是郎溪本地人,人數的多少隨市場供需的需要和農業季節性變化時增時減,在忙碌時有的礱坊臨時僱工達五六十人,最少不下二三十人,加上附帶的油坊、漕坊等,規模可見一斑。


附:章恆春在郎溪義大糧行的學徒生活自述


我是1947年從績溪老家——到郎溪的義大當學徒的,那一年我14歲。我在老家讀了幾年書,家鄉太窮,吃不飽,只有出來謀生。我的介紹人是我的姐夫王德田(績溪人),當時他在郎溪東夏鎮泰隆醬園當管事,相當於經理一職。我家距郎溪約430華里,姐夫和我挑著被子、衣物和乾糧等,步行4天。第一天在寧國縣一個績溪人開辦的油坊住宿,第二天到了寧國河瀝溪鎮,第三天到宣城孫埠鎮,第四天經洪林橋、畢橋、飛里,終於抵達東夏。泰隆醬園的大股東汪雲甫(績溪人)在郎溪城內的義大糧行中擁有股份,通過我姐夫的關係,汪答應把我送到義大當學徒,停留三四天後,我就到了義大開始將近三年的學徒生活。

義大糧行是績溪商人開設的,具體的年份我也不清楚,是股份制的私人企業,記得胡秀山、汪雲甫是兩個最大的股東,他們都是績溪人,是以大米為股份入股的,業務經營由胡秀山負責,汪雲甫不參與經營,只照股領取股息。義大經營內容有四種。最主要的營業是糧食收購、加工和銷售。在當地收購糧食,木礱加工成大米,銷往江蘇的大米市無錫。礱坊有11個木礱,一天能礱幾千斤米,大師傅是梅渚人。固定工人十幾個,糧食收購季節和市場需求大時,還要請臨時工,最多達四五十人之多。為掌握行情,每天傍晚收音機播報無錫米市行情,這是必聽的。每隔三五天,無錫的糧販子就來了,店裡用大碗麵條招待他們。到運米這天,我天沒亮就起來發米,用獨輪車運到梅渚鎮的碼頭,上船水運至無錫。其次是麵粉業。收購小麥,加工成麵粉和麵條,主要做城裡的生意,批發或零售。麥的淘洗曬是人工,採用牛拉磨磨面。製作麵條的師傅是績溪人。第三是經營糟坊,任用績溪師傅釀酒,漕坊有四五人,酒零售兼批發。第四是開醬坊,製作米醋、油、醬菜和醬板,大師傅是江蘇高淳人。義大的規模比較大,現西門酒廠廠房是義大作坊間,另外老縣委大院里義大有一大片曬場,最旺時工人七八十人,一般有三四十個。



店內是有等級差別的。糧行內設管事(經理)一人,是程宗騮,每月領取兩擔四斗大米(一擔相當於現在175市斤),按米價約摺合現在800元人民幣,當時管事的權利很大,股東老闆基本上不干涉店裡的經營,更不能在店裡隨意支取現金;賬房(會計)一人,是程玉振,月薪約兩擔米;同事(辦事員)三四人,月薪約一至兩擔米;另外,他們年終都有獎金,生意興隆獲利較豐的年份,會高達兩個月的薪水。學徒有程壽志等,加上我共四人。這十餘人都是績溪老鄉。學徒期為三年。第一年學徒不拿薪水,老闆管吃管住,學徒一年期滿,繼續留在店內,第二三年年終可獲得一擔米的紅利。如果工作得好,為人勤快,精於生意,以後才有可能升為辦事,有穩定的薪水。也有同鄉學徒期滿後獨立經營或到其他店裡的。學徒的生活是很苦的。天亮前我就起來了,下店門,掃地,抹櫃檯,清理煙筒(給同事和生意主顧抽的);等到管事、辦事起床後,還要給他們打掃屋子,為他們端飯,學徒吃飯是不坐桌子的,然後站在櫃檯後接待顧客,有時作坊忙碌時,也被抽去打下手幫忙。到冬天,身上沒有棉衣穿,還要去郎川河邊淘洗小麥,兩隻手凍得腫多高,徹骨得疼。到了晚間幫老闆數鈔票,入庫,搓煙媒子等,一直忙到11點多才能睡覺。每晚從櫃檯下取出被子,鋪在櫃檯上就是我的床鋪了。店裡辦事幾個人住在店堂樓上,他們都是獨自一人在郎溪,妻子孩子都在老家,每年春節前能回家一次。老闆住在店後單獨建的房子里。學徒期間三年是不能回老家的,在這期間,我母親病故了,我都沒能回家送終,到現在想起來仍令我心痛、愧疚。


解放後不久,就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義大糧行倒閉,老闆回了績溪老家,還欠了我的工錢。在義大幾年的生活結束了。不久,我參加了新的工作,在新社會,我開始了新的生活。


(作者系宣城市第二中學歷史教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河帥潘錫恩
新四軍是如何踐行群眾路線的(二)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