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讀誦佛經?讀經有哪些注意事項?

如何讀誦佛經?讀經有哪些注意事項?

如何讀誦佛經?讀經有哪些注意事項?

本平台每天分享公認祖師大德開示,權威實用,歡迎關注,歡迎分享,自利利他!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每一本佛經,開頭都有這首「開經偈」,提醒我們珍惜佛法,敬重佛經。雖然佛已經不在世了,但是當我們打開經本,就好像佛在對著自己說法。要有這樣一個尊敬心,那麼所得到的利益和效果,非常之大,因為佛法利益從恭敬中來,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不要認為這是印刷品,多得很,一印就好,沒有原本,拿什麼印呢?唐代義凈三藏法師,寫了首詩,形容取經的艱難和批評一些不尊重法的人。他說: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惟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世出世間諸法,無不以誠為本,諸修行人,更當致誠。誠則業障消除,善根增長。師凡誦經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凈念,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豁然貫通。

經典是佛菩薩的修行報告,讀誦經典,領納其中內涵,令自己的心更加智慧、去除煩惱,就是誦經的意義所在。自己對哪一部經有信心,就可以誦哪一部經。誦經前凈口、凈手、稍坐片刻靜心,最好還能打掃衛生,焚香禮佛,這些行為並不僅僅是一個形式,一個規矩,其目的就是策發我們的恭敬與鄭重,一分恭敬一分受益,若無恭敬則不得益。最好能關閉手機、安排好時間,盡量不受打擾。

誦經念佛本來都是修心的方法,如果我們用煩惱的心去做,當做一個任務去完成,那就失去了誦經念佛的本意。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在社會中長久熏習了「急功近利」的習慣,什麼都想快,都要速成法,也把這種習慣帶到修行中來了。修行,首先就是要讓我們反省:到底要的是什麼?要安心在經文上,一個字一個字地念。誦經不是為了把經念完,不是為了數量,而重在這個過程。

修行,常常說要「相應」,這兩個字至關重要。什麼叫相應呢?就是走心了,你的心真正契入進去,與它有共鳴。比如看電影,渾然忘我,跟影片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運,隨著情節的起伏或緊張或激動,或悲或喜,這就叫相應、一心。如果誦經、念佛能夠如此相應,就是在修正自己的心。反過來說,如果不能相應,自己的心何嘗得到「修正」,感應又從何而來呢?誦經時,內心在緣念三寶,與三寶相應,就能產生功德。可以對比一下不誦經時,內心是什麼狀態?在想著什麼?

發現念頭跑了,就趕快調整,回到經文上來,不要去追念頭,那會越跑越遠。誦經時要隨文入觀,有代入感,就好像自己在現場跟佛菩薩對話一樣。隨文入觀和專註讀誦,是誦經的兩種方法,前者隨順於修慧,後者隨順於修定,側重點不同,都很好。

誦經持咒,依照佛法的教導做善男子、善女人,這都是善業,若內心至誠與三寶相應,可以感得善果,這些都是遵循業果法則的。很多人一味強調祈求滿願,而忽視佛經中的其他教誨,都是以向外求的心來看待佛法,是貪慾熾盛的表現。社會大眾對佛教的印象,很多還停留在「拜拜求保佑」這個層面;一些誦經念佛之人,也是重在追求立竿見影的福報,其根本還是源於浮躁動蕩、急功近利的心態。佛教的本意是教人覺悟,核心是智慧與慈悲,修行的重點要放在自己身心的改善之上。

作為一個年青佛弟子,讀誦大乘經典,打好教理基礎,十分需要。至於理解「心體」和「自性」,則是更為重要,否則讀經雖多,仍不得要領。所謂「心體」,也叫真如、實相、圓覺,等等,學佛就要證悟這個「本來面目」。只要能於日常行住坐卧之際,時刻回念返看自己心念,此時但見妄念生滅遷流,如幻不可得,正在此不可得時,卻是靈明空寂,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這一境界,正是自性的本地風光,但貴認得真,咬得實,常常與此真實相應,這便是見性。大乘經中處處指示,時時透露。如《心經》說:「是諸法(的真)空(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此不生不滅的,正是「心體」。《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息妄,生其心是顯真,所生之心,即是無念心體。《壇經》中六祖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即指點無念心體。仁者於此等處,能細心參究,則知大乘經典,處處以實相為印,不離實相。如此看經,方有受用處。

文章根據夢參老和尚、學誠法師、徐恆志老居士相關開示綜合整理,原文更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善護口業,不說僧過。附:學誠法師重要開示
學佛人該不該算命?能不能給別人算命?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