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龍吟》:木落淮南,雨睛雲夢,月明風裊
楚山修竹如雲,異材秀出千林表。龍鬚半翦,鳳膺微漲,玉肌勻繞。木落淮南,雨睛雲夢,月明風裊。自中郎不見,桓伊去後,知孤負、秋多少。
聞道嶺南太守,後堂深、綠珠嬌小。綺窗學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宮,泛商流羽,一聲雲杪。為使君洗盡,蠻風瘴雨,作霜天曉。
——《水龍吟·贈趙晦之吹笛侍兒》
這首詞作於元豐八年(1085)十月,為蘇軾赴登州經漣水時,趙晦之從藤州知州任上新歸,故順筆而贈。
上片,描繪楚山修竹,以竹隱喻人。
開頭兩句,以景起興,大讚「楚山修竹」,「異材秀出」。字面上寫竹材修長高大,實寫楚地人才濟濟。緊接著用排比句,進一步寫蘄州的笛竹早已聞名於世。
第六、七、八句用對偶句和聯合片語句,承上一轉,由寫竹笛而進人到寫東坡所贈的笛聲詞中彷彿發出的笛音:如樹影疏,如雨後晴,如月亮明,如微風拂,聽覺、視覺、觸覺三者通感,富有感染力。
最後四句,引用古音樂家故事,登高溯遠,懷古傷今。「發聲嘹亮」的蔡邕笛音停息了;「江左第一」的桓伊笛音消失了,樂壇寂寞,不知白白流走了多少歲月。「知孤負,秋多少?」讓後人去傷今。
下片,由近及遠,憶寫趙晦之吹笛侍兒的吹笛才能。
開頭三句,點明此詞所要贈的主要對象,即趙守後堂深院兩位蔡邕式的嬌美靈巧的「吹笛侍兒」。
接著六句,描寫「吹笛侍兒」的整個演奏過程和演技的高妙效果。開始,在花飾窗下吹奏。剛剛吹奏完《梁州吟》曲,繼回蕩起《霓裳羽衣曲》,廣闊空間流動著徵、商、宮、羽四音,最後一音如雲飄。「嚼」、「含」、「泛」、「流」四字,效果逼真,「奇聲獨絕」,從她們的輕笛妙曲中獲得最優美的藝術享受。
最後三句點題,向趙晦之發出祝願:願你清爽優遊,安土忘懷,我僅以《霜天曉角》獻上,以補「吹笛侍兒」演奏時「角」音之不強。這實為肺腑之言,催人淚下。
全詞圍繞「竹」、「楚山修竹」、竹笛、「吹笛侍兒」,以景起興,景事融合,由近及遠。名為寫楚竹,實為寫楚人;名為借古喻事,實為借事傷今。懷念趙晦之的友情,又讚美了「吹笛侍兒」的高超技藝。 「清麗舒徐,高出人表」,「曲盡詠笛之妙」,使詞篇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情趣。


※蘇軾《臨江仙·送王緘》: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蘇軾《南鄉子·集句》,豆蔻花梢二月初
TAG:品茗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