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軍史鉤沉 | 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的台前幕後

軍史鉤沉 | 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的台前幕後

原標題:軍史鉤沉 | 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的台前幕後



1955年中南海授銜現場


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的台前幕後


文 | 楊貴華 林治波

共和國成立前人民解放軍的軍銜


人民解放軍在革命戰爭年代,曾兩次擬議實行軍銜制,但由於戰爭環境和各種條件的限制,一直沒能實行,只是由於工作的需要,參照國民黨軍隊的軍銜銜級對個別同志授予過軍銜。全國抗戰爆發後,由於國共合作的需要,周恩來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掛中將軍銜。部分八路軍將領和駐各地辦事處的幹部也非正式地佩戴相應的國民黨軍軍銜,如三五九旅旅長陳伯鈞佩戴過少將軍銜,駐各地辦事處主任一般佩戴上校軍銜。


抗日戰爭結束後,我軍派部分同志到東北工作,當時蘇聯軍隊駐東北,蘇軍實行軍銜制,為了便於同蘇軍的聯絡,中共中央對第一批派到東北的6名幹部授予了軍銜,其中授予彭真、陳雲、葉季壯中將軍銜,授予伍修權少將軍銜,授予段子俊、莫春和上校軍銜,並以中俄兩種文字下達了任命書。這是我軍第一次以中央軍委主席的名義授予軍銜。


此後在1946年國共雙方和平談判期間,國共雙方與美國代表組成了軍調處,派到軍調處的人民解放軍代表也都被授予了相應的軍銜。當然,這些同志被授予軍銜,只是為了方便工作,是非正式的,不能說明我軍實行過軍銜制。


學習蘇軍和抗美援朝,


是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的兩大背景


共和國成立後,全黨全軍掀起了學習蘇聯的高潮。毛澤東向全軍發出指示:「一定要將蘇聯的一切先進經驗學到手,改變我軍的落後狀態,建設我軍為世界上第二支最優良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於是,一場學習蘇聯紅軍老大哥的運動在全軍展開了。


在學習蘇軍的過程中,實行軍銜制,自然而然地被提到了統帥部的議事日程。1950年12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管理部在向毛澤東主席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副主席的工作總結報告中,就建議把「研究軍銜實施的準備工作」列為1951年的工作任務。1951年2月10日,中央軍委下發了《關於幹部評級工作指示》,指出:「幹部評級可為今後實行軍階制度奠定初步基礎。」此後,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聶榮臻,也多次提到準備實行軍銜制的問題。


這個時期,抗美援朝戰爭正在朝鮮戰場緊張地進行著。裝備低劣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憑著血肉之軀、不怕死的精神和中國特色的戰略戰術,一勝再勝裝備精良的美國軍隊,彭德懷作為志願軍統帥而名揚世界,就連斯大林也稱讚彭德懷「是久經考驗的統帥」「是當代天才的軍事家」。但是,彭德懷絲毫沒有因此而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在經歷了這場震驚世界的現代局部戰爭之後,他最強烈的感受就是,人民解放軍必須儘快實現現代化和正規化,不走這一步我軍就沒有出路。


1952年4月12日,彭德懷被接回北京,住進了北京醫院,接受對前額腫瘤的手術治療。5月初,彭總病癒出院,本想立即返回朝鮮前線,但中央要他留下來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彭總內心裡不想再從事軍事工作,而希望離開軍隊到地方工作。為此,他特地找毛澤東談了自己的意見,並推薦高崗或鄧小平當總參謀長,毛澤東沒有同意。彭德懷只好服從中央決定,走馬上任,主持軍委日常工作。

上任伊始,彭德懷就在中央領導下大刀闊斧地著手籌劃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實行「四大制度」。


對實行軍銜制,


彭德懷的思想感情是矛盾的


1952年11月13日,彭德懷在軍委例會上傳達了中共中央的一項重要決定。他說:「在昨天的政治局會議上,中央已經確定,軍隊在1954年1月要實行四大制度,也就是徵兵制度、薪金制度、軍銜制度和勳章獎章制度。實行這些制度,對我軍來說,是一項重大改革,也可以說是我國當前國防建設的根本起點。」



1955年,朱德、彭德懷在授銜儀式上


幾天過後,彭德懷又主持召開了實行四大制度的準備工作會議。會上氣氛異常活躍,大家爭相發言,不僅贊成實行四大制度,而且表現出強烈的迫切感。關於軍銜制,有人發言說: 「新中國成立以後,軍隊同外國的來往一天天多起來,沒有軍銜實在不方便。1951年開始在板門店同美國人談判,人家有軍銜,我們沒有軍銜。為了和對方平起平坐,只好臨時給談判代表安上一個頭銜,叫某某將軍、某某上校,往後總不能一直這樣干吧?」


在這四項制度中,彭德懷認為最急迫的是把原來的供給制改變為薪金制。他說:「現在團、營、連幹部很困難,不實行薪金制,他們的婚姻問題和贍養親屬等問題都難以解決。」實行義務兵役制,早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上就作了規定,彭德懷認為及早實行這一制度,實行正規複員及徵召適齡人員入伍有利於軍隊建設。所以對於薪金制和義務兵役制,他是積極倡導,大力推行,然而對於實行軍銜制一事,他內心十分矛盾。


彭德懷深知,軍銜制對於軍隊建設和協同作戰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這個問題,他早在朝鮮前線的時候就強烈地感受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軍軍兵種發展很快,短短几年,空軍、海軍和裝甲兵、防化兵等新的軍兵種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初步成為一支軍兵種齊全的諸軍兵種合成軍隊,在同聯合國軍的作戰中,我軍已開始採用多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形式。但是在與朝鮮人民軍的協同作戰過程中,朝鮮人民軍有軍銜,而我軍沒有軍銜,給確定指揮關係和作戰協同帶來諸多不便。再者,數十萬志願軍部隊來自五湖四海,各種習慣與規章制度不盡一致,也給部隊的指揮管理造成困難。


1951年國慶節的晚上,彭德懷在指揮志願軍迎擊美軍「秋季攻勢」的間隙,特地給毛澤東發電報,提出國內應考慮的七項戰備工作建議,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人民解放軍來自各根據地,許多具體制度不一致,目前統一教材、編製、紀律、內務規則、禮節已非常必要。長期無官階制度,一時評定官階是困難的,目前宜採取過渡辦法,規定職務識別,在目前戰鬥中已感必要。」回國後,他又於1953年9月8日在向毛澤東的報告中說:「軍銜主要是確定每一個軍人在隊列中的地位和職權,以便按職責條令的規定行使職權,同時又是國家給予軍人的一種榮譽,以鼓勵其在軍隊中的工作和上進心。」

但是,出身貧苦、質樸無華的彭老總在個人思想感情上並不喜歡軍銜。他總擔心通過軍銜標識幹部身份的高低會影響上下級之間的政治平等,甚至可能妨礙軍隊同人民的親密聯繫。在一些外事活動和隆重典禮的場合,按照軍隊條令必須著禮服,每遇到這種情況他都流露出不大愉快的情緒。他曾多次對人說: 「我這個人並不需要這個『牌牌』,我也夠不上什麼元帥,如果要評的話,也很難說評個什麼『將』是合適的。但這不是個人問題,倘不評一些元帥,那就會使一些人難得依次評下去。」


1959年6月1日,他在會見阿爾巴尼亞國防部長巴盧庫時,又提到了這個問題,他說: 「我不喜歡人家叫我元帥,這是戰爭的結果,是學人家的,我不喜歡肩上這兩塊牌牌,將來會沒有的。」


軍銜制進入實施階段,


等級設置為軍官4等14級、士兵2等5級


隨著學習蘇軍運動的深入和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進行,廣大指戰員尤其是高級領導人都認識到,軍銜制是我軍正規化的需要,是多軍兵種協同作戰的需要,也是激勵官兵上進心和榮譽感的需要,實行軍銜制已成為全軍上下的共識,軍銜制勢在必行。


1953年1月9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實施軍銜制度準備工作的指示》,指出:「如果可能的話,擬於今年7月份在全軍實行軍銜制度與薪金制度」,並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但後來由於需要精簡整編、確立和完善幹部服役制度和實行兵役制度等各種原因,軍委又決定軍銜制應待軍隊組織編製確定、兵役法頒布後再予以實行。



1955年中南海授銜現場


1953年12月到1954年初,人民解放軍百餘名高級將領齊集北京,舉行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軍事系統高級幹部會議。


這次歷時55天的會議確立了軍隊建設的總方針和總任務,規划了軍隊建設正規化、現代化革命軍隊的發展目標和藍圖。會議明確提出,我軍實行軍銜制、幹部薪金制和義務兵役制三大制度,加強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

經過充分準備,1955年1月,中央軍委發布《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2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由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公布執行。條例規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的條件、來源、軍銜、獎勵、權利和義務、預備役等問題,規定人民解放軍於1955年10月1日開始正式實行軍銜制度。


第一次實行的軍銜制度的軍銜等級是參照蘇軍設置的。軍官分4等14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兵軍銜分為2等5級,即: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後來在實施過程中,為解決副排級幹部的授銜問題,又增設了准尉軍銜,準備過渡一兩年之後撤銷,但實際上一直保留到取消軍銜制。這樣,第一次實行的軍銜制,實際上軍銜設置為5等15級。


彭德懷和羅榮桓主持評銜工作,


人們普遍反映:評銜公道合理,


大家心悅誠服


彭德懷從1952年起主持軍委工作,1954年又出任新成立的國防部部長;羅榮桓則一直擔任總政治部主任,所以軍銜評定的領導工作責無旁貸地由彭、羅二人承擔起來。


到1955年評銜的時候,人民解放軍已走過了28年的戰鬥歷程。這28年間,人民解放軍的內部構成幾經變化。紅軍時期分為一、二、四方面軍,陝甘紅軍和南方紅軍游擊隊幾個大的部分;抗戰時期則分為八路軍一一五師(山東軍區)、一二〇師、一二九師,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解放戰爭時期又分為四大野戰軍、華北軍區,還有若干地方部隊如兩廣縱隊、瓊崖縱隊、閩粵贛邊縱隊、桂滇黔邊縱隊、新疆民族軍等。這些不同的部分,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大大小小的「山頭」。從正式的文件和條例中,誰也看不到「山頭」的字眼,但它確確實實存在著,是歷史形成的,並且對我軍的建設和發展以及各種人事關係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軍銜評定工作不能不考慮這個因素,否則就達不到調動積極性和增強團結的目的。所以黨中央、中央軍委和主持評銜的彭德懷、羅榮桓在這方面作過很多的比較、衡量,考慮十分周全。比如,徐向前、王樹聲分別在元帥和大將中代表著紅四方面軍;賀龍、許光達分別代表著紅二方面軍;徐海東則代表著紅四方面軍的分支———紅二十五軍和紅十五軍團。授予羅榮桓元帥軍銜也包含著這方面的因素:紅軍時期羅榮桓的最高任職是軍團政治部主任,按此職務衡量尚不足以授元帥軍銜;但在抗戰時期,羅榮桓已成為大戰略區之一一一五師和山東軍區的最高領導人,解放戰爭時期又擔任了四野第一政委,成為一個戰略方面的統帥。以後面的任職和貢獻來看,羅榮桓的元帥軍銜當受之無愧。


元帥和大將的授銜名單,是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名,經過中央政治局審議確定。彭德懷作為政治局委員參與討論,發表個人意見。

按幹部任免許可權,授予上將至少將軍銜的人員名單由總幹部部和總政政治幹部部分別提出,報請中央軍委批准授予;授予校官軍銜人員名單由各總部、各軍兵種和各大軍區提出,報總幹部部和總政政治幹部部在全軍範圍內統一衡量。


由總幹部部和總政政治幹部部負責提出名單的少將、中將、上將共有1000多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紅軍時期入伍的,也有少數在抗日戰爭時期入伍,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幹部及起義將領。這1000多人是人民解放軍的絕對骨幹,他們在革命戰爭和建設人民軍隊的過程中都做出了貢獻,但職務高低和德才表現參差不齊。如何做到公正合理,基本符合本人情況,通過評定軍銜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增進內部團結,是一件意義重大又十分複雜細緻的工作。


從1955年春天開始,彭德懷帶著總幹部部擬制的名單和幾個方案,分別拜訪每位「老總」,同他們磋商每個高級將領的軍銜,對於那些有爭議人員的軍銜,也都一一仔細研究,然後定案。對於少數有特殊情況的將領,彭德懷還直接和本人交談,聽取意見,提出組織上的考慮,消除思想上的誤解,使其心情舒暢。


在評銜過程中,羅榮桓反覆強調一定要公道合理、實事求是,又照顧到五湖四海。對每人應評什麼軍銜,主要是根據現任職務、戰功大小、對軍隊建設的貢獻和德才表現,並適當考慮個人資歷,同時又在全軍範圍內作全面的衡量比較,保持各地區部隊幹部的相對平衡,同時也照顧到少數民族幹部和起義將領。


彭德懷、羅榮桓要求幹部部門按照上述原則,首先選出各類人員的標杆,然後按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反覆進行衡量和比較,最後提出評定軍銜等級的意見。對於擬授予中將、上將的234人,羅榮桓親自主持逐一研究討論。少將的評定,由賴傳珠、徐立清、蕭華和王宗槐等負責,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再由彭德懷、羅榮桓主持會商解決。


個別高級將領,有過重大戰功,但歷史上又犯過錯誤,羅榮桓對他們的評銜問題十分慎重。有一位曾參加過南昌起義的老幹部,歷任重要職務,但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上屢有失當,進城以後,又犯有不服從組織分配的錯誤。羅榮桓曾親自找他談話,批評了他的嚴重錯誤,警告他,如果不改,就要給他以嚴厲處分。但在評定他的軍銜時,羅榮桓全面地分析了這位幹部的功過,還是主張授予他中將軍銜。羅榮桓後來說: 「這樣才能服眾,對他本人也是一個促進。如果過於嚴苛,就會產生不良影響。」授銜之後,這位幹部本人深深感到了黨對他的教育和關懷,大家也感到這樣做比較合理。


由於這次授銜工作認真細緻,公平合理,全軍幹部對所評軍銜普遍比較滿意,真正認為自己評得偏低並有所議論的,不過是個別人。


毛澤東被提名授予大元帥軍銜,但他說:


「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


按照毛澤東主席等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歷史功勛和在部隊的任職情況,是應該給他們授銜和授勛的,所以在授銜的初步方案中,毛澤東主席被提名授予大元帥軍銜;元帥是13人,除後來公布的10人外,還有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3人;大將是14人,除後來公布的10人外,還有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4人。但在討論元帥軍銜時,毛澤東主席提出不要大元帥軍銜,也不要勳章。

據當時任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回憶,就毛澤東的軍銜問題,人大常委會還專門開會進行了討論。討論中,與會人員包括許多民主人士在內的常委會委員們紛紛發言,認為毛澤東等領導同志是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創建者,指揮過許多重大戰役,為軍隊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中都享有崇高的聲譽,應該給他們授銜授勛。毛澤東在革命戰爭中功勞最大,應該授予大元帥軍銜,並授三個一級勳章。


主持人大常委會議的劉少奇委員長知道毛澤東不要大元帥、不要勳章的態度,所以在會上說:「我也不能作結論。」有位民主人士當即說:「人大作出決定,他有什麼辦法!」劉少奇回答: 「人大可以作決定,但他是國家主席,還需要他下命令才行呀,他不下命令又怎麼辦?」但是大家還是一再要求給毛澤東授大元帥軍銜,劉少奇只好表示: 「你們不是經常見毛主席嗎?你們見面後當面去說服他,爭取他的同意,這次會議不作決定。」



毛澤東主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和軍功勳章授予朱德等10位開國元勛


過了幾天,彭德懷和羅榮桓,及總幹部部兩名副部長宋任窮、賴傳珠去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彙報授銜授勛工作的進展情況,由主持軍委工作的彭德懷主談。


在彙報的方案中仍提到給毛澤東授大元帥軍銜,給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三人授元帥軍銜。毛澤東聽完彙報後說: 「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據國際國內的經驗,這個大元帥我不能要,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接著他對劉少奇說: 「你在部隊里搞過,你也是元帥。」劉少奇當即表態說:「不要評了。」毛澤東又問周恩來、鄧小平:「你們的元帥軍銜,還要不要評啊?」周恩來、鄧小平連連擺手說:「不要評了,不要評了。」然後,毛澤東又轉身詢問那幾位被列入大將名單,但已經轉業到地方工作的同志:「你們幾位的大將軍銜,還要不要評啊?」這幾位同志也紛紛表態: 「不要評了,不要評了。」


這樣一來,軍銜評定方案就作了修改:不設大元帥,元帥只設10位,大將也只設10位,轉業到地方工作的同志除賽福鼎、烏蘭夫、謝富治、韋國清、葉飛、閻紅彥少數幾位因特殊情況授予軍銜外,其他轉業到地方工作的領導,包括駐外大使,均不授予軍銜。


宋任窮深有感觸地說: 「以主席為首的一批中央領導同志主動提出不授銜,對全軍是很大的教育,大大推動了授銜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們的工作也好做多了。」


高姿態者或許肩頭少了一顆星,


但他在人民心中的「星」更多了

不同的人對待同樣一件事,態度常常是不一樣的,對待軍銜也是如此。有些同志雖然嘴上說不計較,不攀比,一切服從組織決定,實際上卻是斤斤計較,姿態不高。有一位老資格的紅軍幹部聽說要授給他少將軍銜,竟公開聲稱: 「我要把那牌子掛到狗尾巴上去!」個別同志甚至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找有關領導哭鬧。毛澤東聽到這些反映,很不高興地譏諷說: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


但更多的同志表現了高姿態、高風格,體現了豁達的胸襟。朱德元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是德高望重的開國元戎。他被授予元帥軍銜後對高級將領們說:「目前中國已取得了勝利,如果我們要問天下是誰打下來的,怎麼能承受得起這樣大的榮譽呢?人家把功勞歸給我,我就把功勞往下推,我想你們也要這樣推才好。」


徐向前也說:「我們這些人是倖存者,許多戰友犧牲了,如果他們不犧牲,元帥、將軍應該是他們的。」


羅榮桓得知中央準備提名授予他元帥軍銜時,立即給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寫信,說明自己參加革命較晚,對革命貢獻不大,懇切請求不要授給他這樣高的軍銜。


正在大連養病的徐海東接到軍委總幹部部的授銜通報後,內心裡是既高興,又不安。他對夫人周東屏說: 「東屏啊,國家、軍委授銜給我大將太高了吧?」周東屏不解地說: 「黃克誠同志也是大將嘛。抗戰時,你是三四四旅旅長,他是政委,不是一樣嗎?」 「我不能和他比。」周東屏又說:「王樹聲同志也是大將。」徐海東責怪夫人道: 「王樹聲同志在四方面軍就當過副總指揮呢。你不懂,百事不懂。」不久,周恩來到大連看望徐海東,徐海東誠懇地表示: 「總理,我長期養病,為黨工作太少了,授我大將軍銜太高,我受之有愧啊!」周恩來回答:「海東同志,授你大將軍銜,不高,也不低,恰當!」


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被評為大將後,幾次向中央寫報告要求低評一級。彭德懷找他當面談話解釋,他才答應接受大將軍銜,但仍堅持要給他降低一級薪金待遇。


總幹部部副部長徐立清,按條件應授上將軍銜,但後來需要減少上將名額,他立即提出自己是主辦這次評銜工作的,不能近水樓台先得月,主動要求降為中將。彭德懷幾次找他談話,他都堅持把自己改為中將。在當時的兵團級幹部中,他是僅有的幾名中將之一。


訓練總監部軍外訓練部副部長孫毅,歷來淡泊名利,心胸豁達。他對人說: 「我只有從勞之苦,而乏建樹之功,在評銜時要寧低勿高,授我少將足矣。」但組織上考慮孫毅資深望重,最後授予他中將軍銜。授銜儀式結束後,孫毅對老伴說: 「人民的信任,給了我崇高的榮譽,可以用明朝一位文人的聯語表達我的心情:「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在授銜中表現出高姿態的還有一個特殊群體——女軍人。到1952年,人民解放軍共有11萬女軍人。她們之中,有許多是紅軍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參加軍隊的老幹部,為創建革命根據地、建設人民軍隊做出過突出貢獻,有的在人民軍隊中擔任了重要領導職務,有的甚至在革命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1952年12月,出於適應戰爭形勢的需要,全軍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聯席會議確定全軍陸續轉業複員10萬女軍人,只留用1萬人。為了最後完成這項工作,1955年初,國防部發出了《關於處理和留用婦女工作人員的決定》。


毛澤東主席為李貞、李銓等少將授功勳章


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中央軍委及總政治部把對女軍人的轉業複員工作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一方面進行耐心的解釋和教育,使她們從軍隊建設的長遠大局出發正確對待轉業問題,另一方面本著對她們高度負責的態度,進行妥善的安置,使她們各得其所。


經過上下各級多方工作,女軍人們發揚高度的組織紀律觀念和服從軍隊建設大局的自我犧牲精神,脫下了伴隨她們度過青春年華的軍裝,戀戀不捨地離開了軍隊。


授銜的結果,全軍留隊的1萬名女軍人中,僅有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長期在部隊中擔任領導職務,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北軍區政治部秘書長、志願軍政治部秘書長的女軍人李貞,被授予少將軍銜。她也是我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中唯一的一位女將軍。許多紅軍時期參加軍隊、有著崇高威望和功勛的一大批女軍人如蔡暢、鄧穎超、康克清等,包括紅軍時期唯一的女高級指揮員、擔任過方面軍政治部主任、聞名巴蜀的女將張琴秋,因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地方領導職務,都沒有參加評銜。


評銜工作終於完成,


授銜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


經過緊張細緻的工作,評銜工作於1955年9月初順利完成。在羅榮桓主持下,軍委接著召開了授銜工作總結會議,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都出席了會議。會上,羅榮桓宣讀了少將以上人員名單,賴傳珠作了授銜準備工作的總結報告。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銜授勛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


人民解放軍首次評銜工作,共評元帥10名,依次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大將10名,依次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上將57名,中將175名,少將800名,校級軍官3.2萬名,尉級軍官49.8萬名,准尉11.3萬名。

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授予元帥軍銜及勳章典禮大會。這堪稱人民解放軍歷史上一個熠熠生輝的瞬間。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以及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代表、北京市的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京機關和部隊軍官、中國人民志願軍國慶觀禮代表出席了這一隆重典禮。



十大元帥



十大上將


主席台上,朱德、彭德懷等10位功勛卓著的軍隊領導人排成一排,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彭真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接著,毛澤東主席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分別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0人。同日,國務院也舉行了授予將官軍銜和勳章的典禮,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的命令,周恩來總理把授予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命令狀分別頒發給粟裕等在京的將官。隨後,各大軍區也分別舉行了授銜儀式。


隨著軍銜制的實行,人民解放軍開始換穿新式軍服。新軍服的帽徽式樣為「五星八一」。軍官戴大檐帽,佩戴軍銜肩章及綴有兵種、勤務符號的領章。士兵除水兵戴水兵帽、佩戴肩章外,均戴船形帽,佩戴綴有兵種、勤務符號的軍銜領章。校官、尉官中,除海軍校官、尉官外,一律扎武裝帶;士兵一律扎腰帶。按規定,軍官根據需要配發禮服。



1955-1965年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肩章、領章和小肩章


在四天後的國慶節閱兵典禮上,人民解放軍官兵一律穿著佩戴軍銜標誌的新式制服,嚴整威武,英姿煥發,令人耳目一新。


選自《縱橫》1998年第12期。本期編輯:楊玉珍



國內發行 全國各地郵局 郵發代號:2-300


郵購請聯繫:中國文史出版社《縱橫》雜誌發行部


郵局匯款


單位名稱:中國文史出版社


單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太平橋大街23號


郵 編:100811


銀行匯款


開戶名:中國文史出版社


開戶行:北京銀行金融街支行


賬 號:01090848000120105132058


聯繫人:武同 趙春青 何鶴


電 話:010-66192576 66122507 66192707


傳 真:010-66192577


(請在匯款單附言欄內註明所購雜誌期數、冊數,並將您的姓名、電話、地址、郵編書寫清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史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林徽因:人艷如花 幽憐如夢
「量子衛星之父」潘建偉:我的量子研究之路與奇妙的量子世界

TAG:中國文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