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印度人在矽谷混得比中國人好?

為什麼印度人在矽谷混得比中國人好?

印度人在矽谷混得好已是老生常談了。

就在目前,任用印度的大公司有:谷歌,微軟,,等等。

當然印度人在其他國際大公司也有很多,比如百事,萬事達卡,標普,聯合利華等等。

我們就不一一細說了。

在這裡,中國人往往被拿來和印度人比較,因為都是移民群體,都是矽谷的主力軍,為什麼印度人就明顯混得更好呢?對這個問題也是眾說紛紜。

比如有人會說,中國人喜歡自己創業當老闆,而不是給人打工。

這也許對。

只是除了,那些公司的中高層也是印度人占多數。

同樣在一個公司工作,學歷水平不相上下,都沒有去創業,印度人還是明顯爬得更高。

所以哪怕一千個一萬個理由,我們都需要承認一個事實,就是(一部分)印度人比中國人更容易在大公司取得成功。

這個事實不是說,印度人就優於中國人。

畢竟印度還比中國窮呢。

但這個事實告訴我們,(這一部分)印度人身上肯定有什麼東西是中國人所沒有的,這個我們需要去了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國人究竟缺了什麼?對於整套流程的掌控能力這是什麼意思?所有公司的運營都具有若干環節,有前台有後台,有財務,有法務,有人力資源,有市場營銷,等等。

在矽谷的中國人推崇是技術,專業技術。

比如怎麼把代碼寫得漂亮。

感覺特別優越,智商特別高。

對於其他環節,華人都看不上。

確實咋一看來,其他環節好像是不夠「技術」,但是,一方面,它們都是公司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這些東西雖然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卻往往不是能夠做好的。

技術工作有客觀的標準,其實很好掌控,技術人員也不難替代;反而是那些看起來不那麼技術的部門更難標準化,更難掌控。

在矽谷的華人推崇技術,結果是自己的技術可替代,而別的技能又沒有。

經常我們看到,一個公司運營的眾多細節,包括公司架構,財務,法務,行業規範,背景,趨勢,中國人兩眼一抹黑,真正成為了資本主義的一顆螺絲釘。

印度人里很多也不懂,但他們有很多優秀的人懂。

而技術方面,印度人懂得不比中國人少(少也少不了太多)。

一個人技術做得再好,如果對公司運營的其他環節一竅不通,也不可能成為的。

這是很顯然的,也是對股東負責。

國內的管理者確實好很多。

很多管理者也是創始人,對整套流程也都懂。

因為創業裡面每個環節都得應付,不懂就得逼著自己學,不然就得關門。

但是到了一定規模,創始人可能就有點吃力了;或者創始人還是沒問題,但是創始人一退休,這個企業可能就出問題了。

這就需要熟悉整套流程的職業經理人來幫忙。

但這個群體在中國還沒有什麼成長起來。

類似的,中國文化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關係就是官和吏的關係。

官是名義上的管理者(董事長),吏是管理兼執行者()。

官是不懂業務的。

真正懂業務流程的是吏,但是沒有人看得起。

吏的世界裡都是眼前的苟且,官的世界裡都是詩和遠方。

如果業務比較簡單,官還比較好做。

如果業務非常複雜,吏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吏才是真正的掌控者。

到了現代,我們的官吏關係得到了改善,吏就成為了現在的「技術官僚」。

所謂「僚」,其實也是吏,所以這個詞本身就是官和吏的結合。

它仍然帶有一點褒貶色彩,仍然比官的地位低一些。

會溝通而不尷尬中國人心中最理想的愛情是什麼?就是「我和你在一起,一句話不說,也不覺得尷尬」。

兩個人面對面一句話不說……

隱含之意就是中國人不喜歡說話。

如果喜歡說話,那這個美好的場景裡面就不需要強調一句話不說了。

正因為不喜歡說話,所以不說話,又能和喜歡的人在一起,還不尷尬,那是多麼美好啊!中國人比較內斂,推崇城府,這也是文化傳統。

但是在商業社會就不適用。

以前我們是言多必失,現在是言少必失。

商業社會,你得自賣自誇。

重農抑商的傳統,使得自賣自誇被人看不起。

到了現在,還有一個詞叫「尬聊」。

也就是到了現在,說話還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特別是又說話還能不尬聊。

朋友聚一起,聊的內容都極其無趣。

沒辦法,只好找一些活動來充實一下,比如桌游。

印度人的溝通表達能力有目共睹。

通過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的溝通聊天,能夠掌握非常多有價值的信息,建立人際關係,推進項目運轉。

這些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而中國人不但不喜歡說話,而且把能說會道的都斥為為光說不練,紙上談兵,這其實是吃不到葡萄的心理。

光說不練固然有問題,但不說只練那也只能是瞎練。

總結成功者需要同時具備兩種能力:軟能力和硬能力。

「什麼是軟能力?就是涉及到社會性的互動,行動等領域的能力。

與它對應的就是硬能力,也就是涉及到客觀問題,專業等領域的能力。

軟能力涉及到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包括人與自己的關係,問題都比較抽象。

硬能力涉及到的是人與客觀世界的關係,問題都比較具體。

」「軟能力大致可以分為三大塊:表達(語言表達,溝通,談判),思維(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決策力,自信心,責任感),行動(行動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精神)。

」(《什麼樣的人能當美國總統?》)古代的官和現代矽谷的中國人,有什麼地方是一樣的?偏科。

古代的官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是一種專業能力;現代矽谷的中國人,一心只寫牛代碼,這也是一種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的共同點是,重智力。

中國人最喜歡運籌帷幄之中的諸葛亮,全是靠智力,就把你們都治得服服帖帖的。

但光有智力並不夠,還得行動。

古代的吏有沒有讀過聖賢書?當然也讀過,但是他們也精通實務操作。

這就是硬能力和軟能力的結合,才能讓機構運轉。

優秀的印度人懂得一個公司各方面的實務,也懂一些技術,還很能溝通。

這樣看來印度人不在大公司取得成功反而會奇怪。

中國人如何提高自己的軟能力,我們在《什麼樣的人能當美國總統?》一文中分析過,這裡就不贅述了。

我們的結論很簡單:「在中國接受硬能力的教育,同時在課外適當培養軟能力。

硬能力涉及專業知識,需要集中主要精力。

軟能力雖然種類也不少,但它的技巧是相對固定的,只需要不斷在生活中去練習。

如果我們能夠在課外有相對系統的軟能力培養,我們的教育就很完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麗的飛蘭 的精彩文章:

TAG:美麗的飛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