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枝裕和——慢半拍的人生

是枝裕和——慢半拍的人生

237號研究室

文|Leeo

深呼吸

 深呼吸

ハナレグミ 

00:00/03:34

既然是要吹一波摯愛的是導,必然先要做一番科普。說起來也算不上是枝裕和的資深粉,猶記初識是枝裕和是在16年的仲夏,賞析了那年戛納一種關注單元提名的《比海更深》後,隨即找尋了十部是枝裕和的片子,通宵達旦地看完,被是枝裕和小格局故事裡那股流淌著的溫潤人心的溪流深深融化。從是枝裕和出道拍電影開始的《幻之光》一直到這部《比海更深》,最後徹底愛上了這個陽春白雪裡夾雜著下里巴人的導演。

2018年,是枝裕和帶著《小偷家族》征戰戛納電影節,並斬獲了電影人最高榮譽獎項之一的「金棕櫚」大獎,最終獲此殊榮是有跡可循的。

是枝裕和是紀錄片導演出生,25歲畢業前夕是在早稻田大學就讀於第一文學部的文藝系,畢業後進入了TV MAN UNION電視製作公司從事電視專題紀錄片的攝製工作,為富士電視台拍攝了8年的紀錄片,期間有一部紀錄片可以說是對是枝裕和的電影創作道路起到了決定性影響,叫做《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

楊德昌在工作現場

這是一部1993年攝製的關於當年台灣新浪潮運動最具代表性的兩名電影人侯孝賢和楊德昌的電視紀錄片,這讓侯孝賢 成為了他電影創作路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領路人。

電影處女作《幻之光》將鏡頭對準困頓悲傷的少婦,在面對丈夫自殺這一現實困境中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她的悲慟、挫敗、焦慮與孤獨在片中的空氣中飄蕩。這部影片在資金極為匱乏的情況下完成了拍攝,並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資格,雖然最終不敵當年越南導演陳英雄的《三輪車夫》,但是枝裕和作為日本新一代的導演,首部劇情長片就已經在國際電影節嶄露頭角,也為日後的創作帶來了很多機會與挑戰。

《幻之光》

然而在多年之後,是枝裕和不認為《幻之光》是自己的處女作。「太像一個熱愛電影的學生的畢業論文了」,這就是是枝裕和自己對於《幻之光》的評價。因為《幻之光》中有很多借鑒大師的影子,在日本電影大師成瀨已喜男、小津安二郎等家庭片的傳承影響外,還有如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維克多·埃里斯等歐洲導演的風格都在《幻之光》中留有痕迹。是枝裕和雖戲謔自己不承認《幻之光》是處女作,但謙遜、儒雅的性格在言語中透露無疑。進而《幻之光》後,是枝裕和致力於對自身風格的創立。後來的兩部長片作品《下一站,天國》(1998)與《距離》(2001)都是偏實驗性的電影。

《距離》 《下一站天國》

在這兩部作品中,是枝裕和才真正利用了自己紀錄片導演的經驗,決定摒棄《幻之光》中驚艷的固定機位與長鏡頭,運用了在視聽語言上更為主觀表現的手持鏡頭,《下一站,天國》用了大量的平民演員和他們自己的故事。 是枝裕和的劇情片創作靈感大多來自他近十年的紀錄片拍攝時期的積累,這也使得很多觀眾在觀賞時有無盡的真實感,賈樟柯導演在看了是枝裕和執導的《下一站,天國》談到:「如果一個非常現實的東西,現實到極點,會不會出現某種表現主義、抽象的東西但我一直沒能做到。看到是枝裕和的影片,他做到了。他用紀錄片的手法,但給觀眾卻是表現性的感覺、抽象的色彩,整個電影有一種抽象性,非常純凈。」是枝裕和回應道:「我想用紀錄來探索真實,也想用純粹的虛構來探索它。」

是枝裕和與賈樟柯

在《距離》獲得戛納電影節入場門票後,在2004年迎來了是枝裕和的一個里程碑式的創作節點,當年他創作的《無人知曉》獲得了戛納金棕櫚的提名,而主演柳樂優彌令人絕望的純天然表演拿到了那年戛納影帝,是史上最年輕的的戛納影帝。

柳樂優彌·《無人知曉》

當我們拋開柳樂優彌的表演,《無人知曉》也預示著是枝裕和風格的改變,畫面中的固定鏡頭與手持鏡頭交相輝映,光源也多以自然光線為主,而在劇本上也更為沉穩與紮實,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小細節來填充人物的情緒與性格,首次使用食物來展現人物間的關係轉變等等。《無人知曉》在豆瓣上的評分常年9.0。

《無人知曉》豆瓣評分

是枝裕和與很多知名導演不一樣,大多數導演因各種因素秉持著處女作即巔峰的常態,可是枝裕和隨著年歲的增長,不斷加深自己對生活、家庭、社會的思考與體味,在深思熟慮並加以情感投入後,他所創作的作品也是隨著自己一同成長。在母親去世後他拍攝了《步履不停》,這部片子裡帶著他自己的成長印記。文章題目就出自《步履不停》,這部片子也是我看是枝裕和作品次數最多的一部,但我個人更喜歡《比海更深》。

《步履不停》 《比海更深》

採訪中是枝裕和說:「如果不把和母親最後這段共度的時間中回憶起的東西做個整理,我就無法繼續前進,我是個執著於記憶的人。」雖然更喜歡《比海更深》,但我願意把《步履不停》作為是枝裕和影片風格以及主題的極具代表性作品,意外喪生的長子、即將再婚的次子、安穩度日的女兒、頑固守舊的父親以及作為家庭紐帶毒舌卻慈祥的母親,包括隨處可見的頑皮孩童,這部作品看似波瀾不驚,娓娓道來這個家庭兩天所發生的事情,實則直擊內心深處,在是枝裕和兩個小時群戲的精準調度下,弱化了對於電影學中情節的處理,並克制了所有人物的情緒,以每一個生活的微觀細節鏡頭透漏東方家庭哲學和美學的精髓。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個鏡頭,隨著旁白提及父母的離去,次子一家人掃墓緩緩走下山坡並坐上車離去,鏡頭慢慢向上一搖,整個靠海的小鎮映滿眼帘,簡潔明了卻又飽含深意。

是枝裕和對人沒什麼好感,「人類就不是什麼好東西」,他說。對於同樣拍攝家庭倫理片的兩位前輩大師——小津安二郎和成瀨巳喜男——是枝裕和坦言,他更容易認同成瀨巳喜男,因為「成瀨對人性的認知更為黑暗」。他甚至對自己也沒什麼好感,覺得自己是這一代里「很沒用的男人」之一。《步履不不停》中,阿部寬扮演的「小家子氣又沒出息」的男人形象,就是是枝裕和對自己的反思與嘲諷。

——《Lens》

在《步履不停》之後,是枝裕和在接下來的7年中迎來了一個高產時期,7年拍攝了5部高質量電影,逐漸成為了日本影壇的中流砥柱,然而在這5部作品裡除了《空氣人形》在關注孤獨個體之外,其餘的都是日式家庭題材,也為是枝裕和拍攝的主題定了性,此時是枝裕和成為眾多影評人口中「重複自己」的熱議話題。可是拋開主題,他的每部作品都會浸入自己的一些不同的表達,相似的主題中又夾雜著截然不同的表達。

《空氣人形》劇照

是枝裕和的電影克制與不煽情,但總能在看完後給人一種深度思考的回味。在電影里充滿了喪失、困惑、死亡與遺憾,這也是在是枝裕和成長中周圍環境所處變化令他的思考,他將這些思考都注入了自己的創作里,可是他只會給出思考,並不會給予答案。他的作品讓人看到,正是因為生活中的這些重重考驗抑或是重壓,才創造了我們如此這般的樣貌,重點不是生活究竟是怎樣,而是生活本就該是這樣,而我們該怎樣去面對。是枝裕和在《有如走路的速度》中寫道:要讓觀眾走出影院後,思緒不單單停留在電影情節中,還要去想像劇中人物的明天。他電影里總是平鋪直敘,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可越是這樣反倒孕育了無比強大的情感反饋。

在了解了是枝裕和的創作路途本質是歸根於自身電視紀錄片導演出身以及自身在生活成長中的角色轉變帶來的感悟後,便不難理解他為什麼總能發現與把握生命里那些微微發光、敏感以及令人溫暖的細節,「細枝末節累加起來即是生活」,這是他的思考。在他的作品裡,充滿了每一代人之間的矛盾、東方家庭里充當調味劑的美食以及對生命敬畏的儀式感。

關於每代人之間的矛盾,是枝裕和在採訪里經常談到喜歡記錄被遺棄的孩子,《無人知曉》中,他便對這「被遺棄」的孩子進行了一場自己的思考,面對上一代人的選擇,孩子在社會中該何去何從?而後的《奇蹟》也是講述了父母離異後,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兩兄弟為了回到以前四人生活的快樂時光而謀划了一場「離家出走」,這是他們在面對父母間矛盾時候的無力抗爭。《如父如子》中面對被掉包的孩子,兩個生活截然不同的父親角色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所產生的心理變化,都是是枝裕和用自己的思考與成長講述的「這就是生活」。無論是《步履不停》里因循守舊的父親還是沉默敏感的兒子,兩代人之間的不理解無法調和,但又會因一頓家常便飯而齊聚一堂。《海街日記》里大姐與小妹在山頂端嘶吼的那場戲,看似是與自己的父母親和解,是枝裕和想要突破自己最初的家庭倫理,緩解兩代人之間的矛盾障礙,實質上他只是將我們每個人的自我調和與自我治癒的常態記錄了下來,矛盾是永久的,生活也會一直繼續。

而是枝裕和作品裡的美食,就充當了電影里最為光亮的地方,東方家庭里美食是不可或缺的。我個人很喜歡是枝裕和電影里散布的各種「味道」,由食物的味道慢慢散開至家的味道,接著是夏天的味道,潤澤了電影里五味雜陳的日常生活。在是枝裕和的鏡頭裡,食物是每個家庭的傳承,是一代人的堅守,也是生命的象徵,不論是《步履不停》里切菜的清脆聲、鍋里燉煮物的沸騰聲、炸天婦羅時的油炸聲,還是《海街日記》里美味的芥麥面、香甜的梅子酒、新鮮的炸竹夾魚,都充滿了生命力。

《海街日記》

關於對生命敬畏的儀式感,大到生死、小到一次歡喜與失望,是枝裕和都拿捏得非常精準。從最早的《幻之光》到《步履不停》、《海街日記》里都有關於葬禮的戲份。我們知道,在日本文化里「死亡」這一主題本身是有特殊地位的,當生與死進入了家庭題材的電影中,就形成了儀式感與沉重感。《幻之光》以葬禮結尾,成為了女主角最後的釋然;《海街日記》以葬禮開始,這是上一輩與這一輩之間的羈絆;《步履不停》以長子忌日為由家庭聚會,飯桌上的食物有長子的最愛,這是這個家庭的儀式感。這或許會讓人想到村上春樹那一句: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有如走路的速度》

倫敦電影節的映後交流中,是枝裕和被問到這個問題:「您認為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他慢慢道:「我認為好電影就是會讓人看完之後,長久無法忘懷並真切對你人生造成一點點改變的電影。」

是枝裕和

對於我而言,我認為是枝裕和做到了。剛拿下戛納金棕櫚的《小偷家族》即將於國內上映,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是枝裕和對當下生活節點所做的思考,不知道他成為父親後的生活有沒有慢了那麼半拍。

GIF

編輯:Leeo 排版:Rachel 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37號研究室 的精彩文章:

TAG:237號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