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寧縣: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

大寧縣: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

既是生態脆弱區,也是深度貧困縣,脫貧的出路在哪裡?大寧縣以購買式造林為抓手,實現了增收增綠雙贏

山西日報記者趙建軍報道 素有「三川十垣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之稱的大寧縣,既是生態脆弱區,也是深度貧困縣。

要同時打贏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這兩場「戰役」,出路在哪裡?

在省委「『一個戰場』上同時打贏綠化和脫貧『兩個攻堅戰』」決策部署的指引下,大寧把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融合,打響了一場「生態扶貧」攻堅戰。一年多來,生態與脫貧的「雙贏」已經生動地呈現出來。數字顯示:2017年造林投入資金達到了5716.56萬元,幾乎相當於「十二五」期間的總投入;全縣購買式造林5.3萬多畝,生態脫貧1562戶4699人,佔總貧困人口的33%。

這麼大的成效,動力源在哪兒?縣委書記王金龍分析,靠的是創新造林機制,推行購買式造林。

什麼是購買式造林?簡單來說,就是由政府制定規劃、標準,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種樹,驗收合格後政府以購買社會化服務方式進行回購。

車出縣城,道路蜿蜒,滿目皆山。來到曲峨鎮白村,聽到最多的是購買式造林。

白村是大寧縣購買式造林的兩個試點之一,轄區4個自然村,共有269戶102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5戶432人。2017年,全村造林3500畝,使80戶200人實現了脫貧;3年後,村裡14個貧困戶戶均將擁有250畝的林木,實現一人造林、全家脫貧的目的。

生態扶貧,如何能惠及貧困戶?

縣裡規定購買式造林的承接主體必須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佔80%左右的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根據林業部門規劃先行投資投勞造林,經專業驗收合格後由政府購買。

欣達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接了曲峨鎮白村的購買式造林,2017年造林面積達3500畝。合作社領辦人馮明星介紹,貧困戶直接參与造林工程,並對新造林地進行撫育管護,由鄉政府和造林合作社簽訂合同,縣政府按國家、省、市級造林工程投資標準確定購買價格,以購買社會化服務的辦法購買造林成果,貧困農民就地轉化成造林工人和生態護林員。

三分造,七分管。除了造林,管護也是貧困戶的一大收入來源。

只要有空,徐家垛鄉索堤村村民賀保生都要到山上轉悠,看哪棵樹需要培土、需要修剪,有沒有毀林、毀苗的。他告訴記者:「合作社承包的造林任務,可得保證成活率了,否則政府就不回收,咱也就沒錢賺了!」

「67歲了,我這歲數打工沒人用,能在村裡干點零活,還掙這麼多錢,想不到啊!」賀保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老兩口種幾畝薄田,年收入不足3000元。去年加入村裡的造林合作社後,僅靠種樹管護就收入1萬多元。

王金龍說,購買式造林為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架起了橋樑和紐帶,賦予了貧困群眾生態建設權,撬動了社會資金參與造林,通過生產關係的調整,解放了林業生產力。其核心是在造林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森林市場,進行市場化造林。

生態扶貧是我省的創新之舉,意義多元,潛力巨大。如何讓其釋放更大的潛能?

大寧縣把「購買式造林」經驗引申到交通、水利、貧困村提升等領域,並在7個村開展試點,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群得到務工機會。

實施路徑是:村黨支部發起成立「村社合一」的股份經濟合作社,村民以耕地、林地等資產折股量化,自願入社,合股聯營,市場化運作開展多種經營,構建農村市場經濟體制。

據測算,合作社通過議標,承接造林、水利、道路、貧困村提升等工程,7個村投入資金2433萬元,可增加群眾務工收入336萬元,帶動貧困戶250戶639人人均增收4247元、非貧困戶91戶263人人均增收2449元;每村平均投資347.6萬元,可為集體創收169萬元,村均24萬元。

保住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一個充滿盎然生機的大寧正大步邁向未來……

(編輯:郭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省林業廳 的精彩文章:

TAG:山西省林業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