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閱讀的客觀限制

閱讀的客觀限制

Snowdreams

 Rhine River

Bandari 

00:00/05:01

幾年前我讀米蘭昆德拉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因他的寫作不符合我的口味所以草草而過,對其藝術手法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印象。但我仍記得很清楚,該書的大主題是以性、流浪等元素寓意生命的無負擔,同時剖析並證明這種無負擔的生活方式人依然無法忍受。我以為這樣的觀點用一篇哲學文章就可以論述徹底,不必有數十萬字的冗長,所以對昆德拉沒有好感。今天讀昆德拉的又一部小說《生活在別處》,也是這種感觸,於是我想到,昆德拉寫得好不好另當別論,我進不去他的小說世界倒是毋庸置疑,這就是閱讀的一種限制。

與「生命之輕」對應的是「生命之重」,比如當今多數中國人所面臨的住房、教育以及醫療等問題。我想,這類題材的作品定然能在中國人中獲得共鳴。實際上中國文壇的主流仍然是思考如何面對實際生活難題(那些以幻想和意淫為主的網路作品除外),每個時代的文學都與時代特徵息息相關,因此可以說中國人面臨的問題還是很現實的「生命之重」,加上傳統思維的影響,我們難以進入西方文學飄忽的藝術性和精神性(生活的勞累耗散著幻想的精力),這應該是大部分中國讀者都會面臨的限制。

然而,西方文學沒有進入「現代派」之前,托爾斯泰、雨果、莎士比亞、狄更斯等人的作品卻能引起普遍的共鳴,因為那時候的西方很悲慘,政變、改革、飢餓、貧窮、殺戮、壓迫充斥社會,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展現的普遍人正遭遇的或是都能體會到的生存困境。後來,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直到現在的衣食無憂,作家們受時代影響很難去寫苦難,也寫不好睏難,在文學思潮的推動下走向了精神而偏離生活,越來越玄。於是讀得懂的讀者少了,普遍流傳的作品也少了,要賣好一本書賺錢,就要靠《紐約時報》等等媒體對作者和作品大家讚揚。這樣的營銷能把書賣好,作品的影響性卻無法左右,讀者會發現好書幾乎是老書,新書則不知所云。而那些背負盛名的作家,一部分處於羞愧之中,一部分則沾沾自喜——當然也有很多好的。雖然任何作品都躲不過歷史的審判,但讀者與文學的距離卻越來越遠,被限制拒之門外。

我還曾體會過,同樣的中國人,農村出身的人更容易被《平凡的世界》這類書引起共鳴、深受感動,而城裡出身的人則更容易對郭敬明這類作家吸引。這就是經歷的限制。試想,那些吃不飽穿不暖讀書尚困難的留守兒童怎麼能深入理解《家有兒女》的生活以及電影里的浪漫呢?一個承受著「生命之重」的人怎會有餘力去幻想「生命之輕」,那無疑是作死。

因此時代特徵和個人經歷是閱讀的兩種客觀限制,每個讀者都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唯有認清限制,站在客觀的位置上審視才可能對文學作品作出中肯的評價,也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吸收其滋養。這兩種限制也暗藏殺機,如果讀者認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受媒體影響而沉迷於脫離自身現實的作品,就無益於借閱讀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被幻想耽誤,成為孤僻、幼稚、或許聰明而無用的文藝青年。

而那些主觀的限制,比如性格、理解力、愛好等,因為沒有普遍性,就不必論述了。

18.7.3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關何處 的精彩文章:

TAG:心關何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