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寶寶這裡不能「太乾淨」,頻繁清潔會讓寶寶生病

寶寶這裡不能「太乾淨」,頻繁清潔會讓寶寶生病

GIF

毛茸茸、粉嘟嘟的小寶寶總是能讓人挪不開眼睛。

自從當了媽,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寶寶捯飭得乾乾淨淨的。這樣心裡才舒服。

尤其忍不了寶寶鼻孔里有「鼻屎」,一定要摳出來;也忍不了耳朵里有「耳屎」,一定要挖出來;甚至給寶寶清洗私處的時候都很賣力,生怕洗不幹凈。

但是你知道么?正是媽媽這一好心之舉,卻可能辦了壞事,讓寶寶受傷,甚至感染!今天要提醒媽媽們的是,寶寶身上這8個部位,再「臟」也別亂摳!

GIF

掏耳朵

當心掏出中耳炎

不少媽媽不僅自己平時沒事就喜歡挖耳朵,還總喜歡檢查一下寶寶的耳朵里干不幹凈,是不是耳屎多了,需要掏。殊不知,雖然它的名字叫「耳屎」,但是它卻是個好東西。

可以黏附進入外耳道的灰塵、細菌、病毒等

還有消毒的作用,可以殺滅少量的細菌和病毒

能阻止小蟲和其他異物進入

可以吸收外來的水,防止髒水深入,預防感染

能像消聲器那樣減弱聲波的衝擊,保護鼓膜和內耳

「耳屎」是一道保護耳道的天然屏障,所以寶媽們千萬別再隨便給寶寶掏耳朵了!

掏耳朵時,寶寶好動,不好控制,可能一不小心就損傷寶寶外耳道的皮膚。還可能發生意外穿破鼓膜造成耳聾

如果使用的工具不幹凈,可能引起急性外耳道炎,或外耳道癤腫,給孩子造成很大痛苦。

家長操作不當,可能會將外耳道的「耳屎」推到裡面,壓迫耳膜而引起耳痛、頭暈、咳嗽、以及頭痛等癥狀。

長時期掏耳,還可引起外耳道慢性損傷

摳鼻子損傷鼻黏膜

越摳分泌物越多

過度清潔容易細菌感染

寶寶鼻涕多、有鼻屎,媽媽怎麼能忍!既覺得又臟又丑,還會擔心影響寶寶呼吸。

於是就找各種工具:棉簽、鑷子、吸鼻器等,來給寶寶清理鼻子。不知道給寶寶挖過鼻孔的媽媽有沒有發現,今天清理乾淨了,明天會出現更多。

鼻屎越挖越多

鼻黏膜上布滿了分泌腺,每一次的清理,都會對粘膜造成刺激,促使它分泌更多。很多管不住自己的媽媽就會更想挖,挖完又刺激分泌,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過度清理,反而更容易生病

寶寶的鼻腔分泌物中含有各種酶,具有消滅病菌的功能,這些分泌物是預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過度清理不僅把有益的酶清除掉了,而且容易損傷鼻黏膜,更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襲,尤其是呼吸道疾病。

頻繁挖鼻孔,是寶寶愛流鼻血的根源

鼻黏膜上的循環血液非常豐富,每一次人為的清理都可能會對鼻粘膜造成損傷,也就增加了寶寶流鼻血的風險。

鼻屎多了怎麼辦?

如果有鼻屎,但不影響寶寶呼吸,不用特殊處理,鼻屎會在寶寶活動或者洗澡時,自行脫落。

如果寶寶已經鼻塞,首先要分辨,鼻塞是分泌物阻塞,還是鼻黏膜水腫導致。

如果是粘稠分泌物阻塞,可用浸滿橄欖油的棉簽,塗抹鼻黏膜,清理分泌物;如果分泌物很乾,可先滴1-2滴生理性海鹽水,待分泌物軟化後,再用橄欖油棉簽清理。

如果是感冒原因導致鼻塞,多是鼻黏膜水腫。可以讓寶寶洗澡時,在有水蒸氣的衛生間多待一會。

無論是哪種鼻塞,處理後,都要對鼻粘膜進行保護。每天早晚,用棉簽蘸橄欖油塗於鼻腔內,既有利於鼻粘膜的損傷修復,還能減少分泌物。

寶寶頭垢不能摳

摳破可能導致頭部感染

有些家長說,寶寶頭上不知為啥長了一層灰灰白白的東西,有的地方還挺硬,摳都摳不下來,這就是頭垢。

在清理寶寶頭垢的時候,如果用手摳的話,不但可能弄疼寶寶,傷害寶寶嬌嫩的頭皮,嚴重時還可能導致頭部出血、感染等。

但頭垢又確實需要及時清理,頭垢長時間積聚在頭皮上,會堵塞寶寶正在發育的毛囊細胞,影響頭髮的正常生長。

寶寶頭垢怎麼清理?

洗澡時,將水輕輕地淋在寶寶頭上,注意別把水濺到寶寶的眼睛和耳朵里。

在長頭垢的部位擦一點寶寶油或是橄欖油,悶一會兒。

10-20分鐘左右,頭垢軟化後,用軟硬適度的刷子(比如兒童牙刷)把大塊的頭垢刷松

用寶寶洗髮液洗頭,然後用清水把洗髮液和頭垢沖洗掉。最後再用柔軟的干毛巾將寶寶的頭輕輕拭乾。

給男寶寶洗小JJ彆強翻包皮

容易撕裂傷、感染細菌

很多男寶媽包括我自己,都覺得一定要盡量把小JJ的包皮往上擼,才能洗乾淨JJ頭。但其實,絕大多數男寶3歲前,包皮和龜頭「生理性粘連」,這恰恰是對陰莖的保護。包皮與龜頭粘在一起,沒有縫隙,細菌就也很難進入。

但如果強翻包皮,人為過早造成寶寶的包皮和龜頭之間出現縫隙,細菌也會乘虛而入,加上強翻包皮可能損傷寶寶皮膚,就更容易感染了。

男寶寶私處應該怎麼洗?

可能有的媽媽會覺得,每天只用水沖,還是會有「髒東西」(乳白色的物質)洗不掉。這是「包皮垢」,包皮下積存的廢物,寶寶有這些也很正常。包皮垢屬於脂類分泌物,即便擼著洗,也很難清洗乾淨,因為它不溶於水,但溶於油。

寶媽不妨在包皮和龜頭上給寶寶塗一些橄欖油,待1-2分鐘,再用浸滿油的棉簽輕輕擦拭,就可以很輕鬆的去掉包皮垢了。

如果寶寶尿尿很困難,尿尿時JJ頭有小鼓包、尿很細、尿完還會滴很久,就要帶寶寶看醫生了,可能會給寶寶擴張包皮口,媽媽聽醫生的處理意見就好。

給女寶寶洗私處

別扒小陰唇

以免破壞陰道自潔能力

有些細心的寶媽可能會發現,女寶的陰道內有時會有透明或白色的物質,甚至是血性分泌物。就總想扒開私處,給寶寶洗乾淨。

寶寶私處有分泌物,是因為剛出生後女寶體內來自於媽媽的雌性激素造成的,慢慢的激素消退了,分泌物也會慢慢消失

即便是大一些的女寶兒,陰道內可能也會有一些分泌物,這是有殺菌、抑菌、保持酸性環境等保護作用的,把這些分泌物都清洗掉,反而給了細菌侵犯的機會。所以寶媽不必緊張,更不用過度清潔。

女寶寶私處應該怎麼洗?

約有三分之一的3個月-6歲的女寶寶,小陰唇可能會有「生理性粘連」,隨著寶寶長大,會自行消除。如果每次洗私處的時候,都扒小陰唇,有可能會給女寶造成傷害,增加感染幾率。

「桃心部分」是大陰唇,可以輕輕扒開,沖水

給女寶寶清洗私處時,可以輕輕扒開大陰唇,但一定別扒小陰唇。寶媽可以用溫水,從前往後沖洗女寶會陰部,衝掉表面的污物就可以了。

少數女寶的粘連會比較嚴重,已經影響到寶寶正常尿尿了。如果寶寶出現排尿費力、尿尿時經常哭鬧、或經常尿路感染的情況,就要帶寶寶去看醫生了

馬牙千萬別挑

挑破可能嚴重感染

甚至有生命危險

一些新生兒出生後,在牙齦上可見一些黃白色的小顆粒,俗稱「馬牙」。

這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或為黏液包裹的黃白色小顆粒。它是牙齒在發育過程中牙釉質沒有被吸收而形成的角化鈣,很像小牙,所以叫「馬牙」。

它可能會存在較長的時間(數周或數月),逐漸脫落,自然消退,不需要醫治。家長千萬不要挑破,以免引起感染,嚴重情況還會有生命危險。

鼻子上的小白點別擠

否則容易感染

很多小寶寶鼻尖或鼻翼兩側會有針尖大小的、黃白色的小點,這個叫「粟粒疹」,是因為皮脂腺的堆積而成。

不要去擠,也不要用任何藥物,更不要去摳、去挑,否則容易感染。每天洗澡的時候幫他擦擦,過段時間自然會好。

乳房增大不能擠

增加感染幾率

不管是男寶寶還是女寶寶,出生後不久都可能乳房看起來脹鼓鼓的,或者出現黑色乳暈,甚至有些還能擠出乳汁。

這是因為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受到了媽媽孕激素和泌乳素的影響,屬於正常情況,一般在2—3周內就會消失。

家長千萬別手欠,或者誤信老人言,給寶寶擠乳房,那反而增加了寶寶乳房的感染幾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寶寶出生後,性格會像第一個抱的人?不管多親,都別給這個人抱
爸爸想要親寶寶,遭到寶寶這樣的對待,寶寶嫌棄的表情真是絕了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