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河源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獻智獻策

為河源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獻智獻策

灣區時代,群雄競秀,東江之畔,高新閃耀。河源國家高新區作為粵東粵西粵北首個國家級技術高新區,近兩年大力推進主導產業強鏈補群、產城融合完善配套、營商環境優化再造,國家級孵化器金地創谷、國際模具城、阿里巴巴、農夫山泉二期等大項目紛紛落地,面向全球重金徵集園區中央商務區設計、舉辦國際手機創新創業大賽等新動作讓企業家們眼前一亮,高新區已經開始步入乘風遠航的快速發展時期。進入新時代,河源高新區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大平台,需匯聚各方智慧,論道灣區時代下的園區之變,不斷提升園區高質量發展水平。

7月30日,「灣區時代·園區之變——2018河源國家高新區發展高峰論壇」在河源高新區舉辦。研究大灣區經濟發展、產城融合等各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河源市委、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企業家代表,高新區管委會、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幹部職工,各大主流媒體代表等,共200多人匯聚河源高新區,縱論高新區在新時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成績和經驗,深入探討高新區在新常態、新理念下的優勢、問題和思路、舉措。

本次發展論壇是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的大背景下,由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河源高新區管委會聯合主辦,採取「主題高峰論壇+專題分論壇」的形式開展,邀請了眾多國內外及深圳市有關方面重磅專家暢談大灣區帶來的發展紅利,為高新區的產城融合、園區發展規劃、園區產業升級、園區服務、人才發展和園區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等建言獻策,助推高新區強化品牌效應,搶抓發展機遇,集聚發展要素,向園區3.0(產城融合)版本邁進。

本次論壇是河源國家高新區繼去年「產業新城·科技新城——2017河源國家高新區發展論壇」後又一次重大盛會。

河源市委常委、副市長、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總指揮、河源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王衛出席論壇並致辭,國內知名智庫專家學者郭萬達、魏達志、劉祥、郭建波、孫不熟出席論壇並作主題講座。論壇由河源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孫鋒主持。

王衛在致辭中表示,河源市委、市政府賦予河源高新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大平台,建設現代河源的先行區,實施都市經濟帶動戰略的主引擎的歷史使命,河源高新區希望通過舉辦此次發展論壇,匯聚各方智慧凝聚各方力量,借鑒各方經驗,找到園區提效增值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不斷提升園區高質量發展水平,助推河源高新區建設成為以產為主、產城融合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幸福新城,促進河源與粵港澳大灣區乃至與世界經濟體進一步接軌。

孫鋒表示,河源高新區將認真思考吸收專家學者寶貴意見,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紅利、機遇和挑戰,進一步完善河源國家高新區產業規劃和發展戰略,力爭圓滿完成河源市委、市政府賦予的歷史使命。

短評

國家高新區已成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

今年是我國國家高新區發展30周年。截至目前,國家高新區總數已達168家,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陣地。

北京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高新區。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至今,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的總數超過2萬家。2017年,中關村企業總收入5.3萬億元,對北京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4%。

今年1月至5月,國家高新區共實現營業收入12.35萬億元,同比增長8.13%;出口13719億元,佔全國貨物和服務出口總額的22.3%。無論是從規模總量方面,還是從發展質量方面,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

國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曹國英表示,國家高新區集聚全國近40%的高新技術企業,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96家誕生於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積極探索開放合作模式,成為地方融入國家開放發展大格局、開展全球高端鏈接的重要平台。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通報的2017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中,河源高新區排名第130位,上升了11位,是廣東進步最大的國家高新區,正日益成為投資窪地、價值高地。河源高新區現正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大平台,力爭到2020年建成千億級產業園區,進入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前100名。

智庫專家觀點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粵港澳大灣區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

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產業布局中,要重點打造「兩個廊道」,一個是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已經列入省發展戰略;另一個是「深河戰略新興產業走廊」,要積極推動促成。從深圳到河源,呈現階梯層次、成本更低、發展後勁更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和集群,河源高新區置身其中,能接受深圳更強的輻射帶動和資源外溢。

河源高新區需要科技創新,要對接利用廣深港科技創新優勢和資源,匯聚高端人才,為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省政府參事、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專家魏達志:

很贊同河源高新區產業新城、科技新城、幸福「心城」三個目標。高新區做的不是「園區」而是「產城」,這是很明確的。現在產城融合的建設理念要求把園區、城區、社區、街區、校區一體化統籌,園區功能要向平台功能轉移,既有凝聚功能,又有輻射功能;既有分工互動功能,又有技術外溢、文化外溢功能;既有共建共享共贏功能,又有互動協同共贏跨域功能。

區域發展規劃和產業規劃專家、國家註冊諮詢工程師劉祥:

粵港澳大灣區是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體系構建的,這也是河源高新區未來發展的指導思想。河源高新區要積極融入大灣區,需掌握好創新這一核心動力,積極利用資本和技術,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

在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圈的資源外溢方面,廣東多個城市已有動作。河源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核心城市,河源高新區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平台,可以從5個方面進行積極對接。一是觀念對接,要解放思想,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發展理念;二是產業對接,實現灣區總部研發、河源生產製造的錯位發展;三是交通對接,通過高鐵和鐵路等實現交通聯通,實現同城化發展;四是政策對接,要學習借鑒其他園區的創新發展政策,包括招商、產業扶持、產業基金、金融等;五是公共服務對接,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後花園和戰略拓展區,完善針對所需人才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首屆深圳市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郭建波:

深圳很多高新技術企業都享有政策補貼,要吸引這些企業入駐河源,河源也要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政策補貼。要發展好河源高新區,需要打造一個宜業宜居的產業新城,不管是在房地產政策、住房政策方面,還是在產業地產政策方面,都不能落後於別的地區。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房地產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孫不熟:

河源要登上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高速行駛的列車,就要做到交通基礎設施聯動、產業聯動、觀念聯動,實現與先進沿海地區共振前進。

撰文:蔣才虎 黃維臻 李宗源 程學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塑造更大的營商環境新優勢
打通路網「微循環」 鎮區交通大提速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