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丘處機見成吉思汗,為何出現在崇禎瓷上?

丘處機見成吉思汗,為何出現在崇禎瓷上?

此筒瓶圓口外撇,束頸,瓶身筒狀,肩下收,平底無釉,露胎細膩堅緻,造型挺拔俊秀。施釉清亮,瓶身用青料繪人物故事圖,其用筆細緻入微,構圖錯落有致。畫面反映的正是歷史上的長春真人見成吉思汗。

丘處機見成吉思汗,為何出現在崇禎瓷上?


崇禎 青花《長春真人會成吉思汗》圖筒瓶(正)

丘處機見成吉思汗,為何出現在崇禎瓷上?


明崇禎 青花《長春真人會成吉思汗》圖筒瓶(背)

長春真人背劍倚立,面蓄長髯容色祥和,超然絕世。其左手執拂尖端朝地,右手藏於袖袍之中,似在說道,右側青衣小道亦執拂塵。真人右上方正對著畫面正中的蓄鬚長者乃成吉思汗,他頭著鳳翅金冠,身披長袍從虎皮寶座中躍起,作舉手高蹈狀,王霸風範顯露無遺;成吉思汗左右執戟二肋侍均作胡人狀,畫面右邊尚有老少二人,分持九斿白纛與青鋒寶劍,輔以山石叢立,竹葉環簇。

丘處機見成吉思汗,為何出現在崇禎瓷上?

筒瓶上描繪的丘處機及隨從弟子

丘處機見成吉思汗,為何出現在崇禎瓷上?

《收藏》雜誌新產品「收藏軍師策」上線,交易前找軍師不打眼!讓收藏變簡單,歡迎搜索小程序體驗。

丘處機見成吉思汗,為何出現在崇禎瓷上?


筒瓶上描繪的成吉思汗

丘處機見成吉思汗,為何出現在崇禎瓷上?


筒瓶細節圖

▌歷史上的「龍馬相會」

這則故事出自《元史》《長春真人西遊記》。元太祖成吉思汗酋命天下,1219年(興定三年)5月,他派使者劉仲祿等人攜帶詔書前往山東,邀請丘處機前往蒙古帝國相見。次年1220年(興定四年)農曆正月,年屆73歲高齡的丘處機,挑選門人弟子趙道堅、宋道安、尹志平、李志常等十八名弟子離開山東昊天觀,啟程西去。丘處機一行在幾個月後到達大蒙古國統治的燕京,卻得知成吉思汗已經於1219年6月統兵西征中亞的花剌子模沙朝。丘處機一行便又於1221年(興定五年)春天繼續西行,4月出居庸關,途徑漠南和漠北草原,再經回紇城、昌八刺城、阿里馬城、賽藍城,於十一月到達邪迷思干城,次年公元1222年(興定六年)3月,再越過鐵門關,終於在「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八魯灣行宮覲見了成吉思汗,實現了歷史性的「龍馬相會」(成吉思汗屬馬,丘處機屬龍。成吉思汗「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在阿姆河營帳內,成吉思汗與丘處機論道三日,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則以「敬天愛民」「減少屠殺」「清心寡欲」等為回應。1223年(元光二年)春天,丘處機向成吉思汗辭行,自北印度的邊境返國,成吉思汗下詔豁免全真道的賦役,並沿途派騎兵數千護送,一行人於春天抵達宣德府。跟隨丘處機一路西行的十八名弟子之一的李志常,根據一路上的西行見聞,寫成了著名的《長春真人西遊記》。

「龍馬相會」歷史意義重大。長春真人為了天下蒼生,不辭萬里之遙,無懼重重天險,以73歲高齡親身赴約,追隨成吉思汗的西征路線,歷時數年,經數十國,行萬有餘里。《元史》稱其「喋血戰場,避寇絕城,絕糧沙漠」。

他循循善誘元太祖行善止殺、敬天愛民,諫以清心孝道,賓士天下。使得所向披靡、橫掃歐亞大陸的一代天驕元太祖居然也「循循道誨,敬聞命矣,斯皆難行之事,然則敢不遵?依仙命勤而行之」。兩個性情與文化背景絕不相同乃至於相悖的歷史人物,在親切的交流中各自顯露其真誠、睿智及人格魅力,智者與勇者之間互相傾心,結下了至死不忘的情感,也找到了文化交融的結合點。

此件青花筒瓶製作之時,正值晚明亂世,中原大地闖王之軍焦土千里(1629-1645年),關外後金烽火連天,內憂外患,流民失所,殺戮不絕,而丘處機「一言止殺之功」自是崇禎一朝所嚮往的。這一時期將這個典故重新畫在瓷器上,意味深長。說明當時瓷器的功能遠遠不止是裝飾品和商品,而夾帶了更多的社會屬性和政治訴求,反映著民心所向。也因此成為國家的縮影和映像。

《收藏》雜誌新產品「收藏軍師策」上線,交易前找軍師不打眼!讓收藏變簡單,歡迎搜索小程序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雜誌 的精彩文章:

養生醫療,看古人開出哪些藥方
猜猜看|青銅龜蛇造型,這是做什麼用的呢

TAG:收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