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的呂布突然下線,竟然只是因為這個東西

你的呂布突然下線,竟然只是因為這個東西

成都武侯祠搞了一個「武侯夜話」,今年特別請來了各路專家,專擺「三國龍門陣」,都是些你沒可能沒聽過的三國段子、奇聞、恩怨情仇,營養君去聽了一期,覺得還真是挺有意思的。好東西當然要跟大家分享,所以這次就來跟大家嘮嘮:三國那些好玩的事。

三國,一個集猛男、權謀和戰爭於一身的時代,如此荷爾蒙爆棚,當然還得有一個最重要的配角——酒。三國的猛男們,似乎格外執念喝酒,打勝仗要喝酒,打了敗仗也要喝酒,交友要喝酒,絕交也要喝酒,一邊要罵喝酒壞事,一邊又動不動飲酒一斗,所以今天想來說說三國的酒。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雖然它是「演義」,是一部小說,帶有一定的虛構,但我們常說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三國演義》中有不少的橋段,在歷史研究中仍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不,《三國演義》的第一回,就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桃園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飲酒吃肉,一上來,酒就搶足了戲碼。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酒,作為我國最早的飲料之一,在三國時期自然是各路英雄所愛不釋手的。但喝酒總得有個下酒菜吧,於是桃園結義中就有這麼一段描寫:

「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中勇士,得三百餘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

桃園中的三人,用牛肉做下酒菜,大肉大酒,好不痛快,這在今日看來,再合理不過了。可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國自古就是農耕為重,牛可是農業勞動中最重要的生產力,殺牛可是大忌,在當時(東漢),殺牛甚至是要被砍頭的,一直到宋代,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都不會出現牛肉。

所以在當時,好漢們的下酒菜,好一點就是鵝肉、鴨肉,差一點兒就是茴香豆;若是只想喝酒,佐以一兩粒外形像冰糖一樣被烤過的鹽,也是人們的最愛。皇叔桃園結義再怎麼高興,也不至於冒著殺頭的風險,到了吃牛肉的地步。

說了下酒菜,我們再來談談酒的喝法。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里有兩個經典故事:「青梅煮酒論英雄」與「溫酒斬華雄」,前者確有其事,後者則是演義(比如華雄實際上是被孫堅的部隊所殺),但不論真假卻都向我們透露出一件事:古人喝酒,是要熱一熱的。

(青梅煮酒論英雄)

當然,現在也有人喜歡喝熱的酒,但是在古代,酒不熱的話可以說是沒法喝的。因為古代沒有現代的蒸餾技術,那時候的酒都經由天然釀造、發酵,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其中就會殘留一定量的甲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業酒精,這東西喝多了,輕則雙目失明,重則會小命不保。但是甲醇的沸點只有65攝氏度,聰明的古人將酒煮沸了再喝,就避免了這一危害。

另外,古人喝酒的時候還喜歡講究「情調」,試想,寒冷的冬夜,旁邊的爐子騰騰冒著熱氣,溫酒下肚,整個身子都暖洋洋的,似醉非醉,再寫一二首飲酒頌雪的詩,好不愜意!

其實在上面兩張圖中還有另一個細節不知大家發現沒有——不論是劉關張還是曹操,他們喝酒用的酒杯和我們現代的都不大一樣。

用學術一點的話來講,喝酒的酒杯在古代叫做「酒器」。圖畫中劉關張使用的,就是我國的傳統酒器——爵。

(我們經常可以在博物館中看到爵)

爵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酒器,據史書記載以及考古發現,爵在夏朝就已經出現,到了商周就使用得很普遍了。爵的特徵是下面三個足、上面兩個小柱;前有長長的流,是用嘴來接住喝酒的;後有尖尖的尾,是為了保持平衡和美觀。因為爵一般都是青銅所制,青銅器在我國古代更有「禮器」的說法,代表了一種很高的禮節,因而在禮宴上賓、重大事件之類的時候,三國時期人們的第一選擇就是用爵作為酒器。

但爵畢竟是青銅鑄造,貴、重,不方便,因而三國時期還有另一個更加流行的酒器,也正是圖中曹劉青梅煮酒所用的酒器,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羽觴(音商)。所以我們平常在古文中看到的「行觴」、「舉觴」,實際上就是「舉杯喝酒」的意思。羽觴還有另一個接地氣的名字:耳杯。

(耳杯就像是現在的碗,加了兩個便於拿取的耳朵)

造型簡練、靈活小巧的耳杯,很快就成為了人們的最愛,三國時期的普通百姓,大多也是用耳杯飲酒的。但是像上面這一個西漢時期的漆木器耳杯,口部長16.5厘米,寬11.9厘米,高4.4厘米,算下來盛滿這麼一碗酒,少說也有近半升,也就是一斤了!這麼多酒,古人怎麼還一杯又一杯地喝,古人的酒量有那麼大么?

實際上就像剛才說到的,古代的酒都是天然釀造的,說白了就是現在的米酒,度數最高也就十幾度,相當於現在的啤酒,而且古人的計量單位也和現在不同,三國時期的一升,只大概相當於現在的200毫升,一斗也就相當於現在的2000毫升。所以說我們常看到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動不動就「飲酒一斗」,其實也就是喝了兩升米酒。要是讓三國好漢拿著這耳杯一杯一杯地喝二鍋頭,怕是再海的酒量也得喝背過氣去!

在有關三國的各種文學作品中,劉備設的酒席不在少數,孫權經常喝得舌頭都打不直了,曹操則更寫出了「對酒當歌」的名篇,相比之下,卻有一個不愛喝酒甚至滴酒不沾的「另類」,他就是——高順。

這個名字可能會讓人感到陌生,但他其實是三國時期極具才華的一員武將,只因他太過忠心耿耿,一直跟隨呂布,哪怕未被重用,也無怨無悔,導致最後,呂布戰敗,他也和呂布一同被曹操殺害了。

當時呂布帳下還有一員大將叫張遼,張遼何許人也?就是那個率八百精兵衝擊孫權十萬大營,還差點兒活捉了孫權的人。而論資排輩,高順的武力甚至比張遼還高,雄姿英發,可見一斑。

在王粲的《英雄記》一書中有過記載:「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三國時期那麼多英雄好漢,他幾乎是唯一的在各類文獻中都有記載的不喝酒的人。不僅他自己不喝酒,他還給部下下了禁酒令。

(影視劇中的高順(右下)僅有極少的幾個鏡頭)

高順有一支七百餘人的部隊,叫「陷陣營」。在沛縣擊敗劉備、俘虜劉備妻兒,以及之後射瞎夏侯惇一隻眼的,都是他的「陷陣營」。如今看來,高順軍中禁酒,軍紀嚴明,治軍有方,是他能夠在亂世之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重要原因。

高順軍中禁酒而培養出了精兵幹將,但另一人卻因禁酒令誤了大事,他不是別人,正是高順的頂頭上司——呂布。

軍中禁酒不是好事么,呂布到底犯下了什麼過失?

西晉司馬彪所著《九州春秋》中記述了這麼一個故事:呂布有十五匹好馬,讓一個馬倌管理,結果馬倌牽了馬要去投奔劉備,被呂布的手下侯成發現了,並把馬截了回來。侯成認為是功勞一件,便帶了好酒好肉給呂布,想要慶祝一下。問題是,一個月前呂布才下了禁酒令。呂布見狀勃然大怒,嚇得侯成魂不附體,趕緊把酒肉都扔了(演義和影視劇中呂布更是打了侯成五十軍棍)。

回去以後,侯成越想越氣,起了疑心。適逢曹操在下邳圍攻呂布,最終侯成和呂布另兩個部下宋憲、魏續一同謀反,開城迎敵。被認為是三國第一武將的呂布,就這樣走向了覆滅。

(一罈子酒,竟葬送了呂布一世英名)

三國之中,酒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故事,比如關羽一邊喝酒一邊刮骨療毒,是把酒當了麻藥;周瑜假裝醉酒致使蔣干中計,是借酒行使計策;曹植飲酒一杯作成七步之詩,是酒與文學碰撞的火花。

酒與英雄,一同譜寫了三國的華彩樂章。且讓我們在這酒香中一同回味歷史、細品三國,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好了,三國龍門陣這次就先擺到這兒,有興趣的話,你也可以親自去武侯祠聽一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日本人是怎麼把撿垃圾撿成了文化軟實力
「過去」元素如何成為現在的靈感?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