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兒推拿穴位大全

小兒推拿穴位大全

GIF

頭面頸項部穴位

一、百會

定位:兩耳尖連線與頭頂正中線的交點處;或前髮際正中直上 5 寸。

功效:安神鎮驚,昇陽舉陷。

臨床應用:常用於治療驚風,驚癇,煩躁等症,用於遺尿,脫肛等症。

二、囟門

定位:1-1.5 歲以前小兒前髮際正中線直上約 2 寸許未閉合的菱形骨陷中。

功效:祛風定驚,益智健腦,昇陽舉陷,通竅。

臨床應用:重要的兒童健腦益智穴位。用於夜帝,多動,自閉,久瀉,脫肛,遺尿。

三、前頂門

定位:頭正中線,人前髮際 3.5 寸;或於百會前 1.5 寸取穴。

功效:鎮驚、安神、通竅。

臨床應用:常用於頭痛,驚風,鼻塞等症。

四、高骨(耳後高骨)

定位:耳後入髮際,乳突後緣高骨下凹陷中。

功效:疏風解表,安神除煩。

臨床應用:常用於感冒頭痛,亦能治神昏煩躁等症。

五、天門(攢竹)

定位:兩眉中間至前髮際呈一直線。

功效: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通鼻竅。

臨床應用:常用於外感發熱、頭痛等症,若驚惕不安,煩躁不寧多與清肝經。

按:對體質虛弱出汗較多,佝倭病患兒慎用。

六、坎宮

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橫線。

功效: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

臨床應用:常用於外感發熱、頭痛。

七、天庭(神庭)

定位:頭正中線,人前髮際 0.5 寸。

功效:祛風通絡,鎮驚安神。

臨床應用:常用於治療口眼歪斜,頭痛、癲癇。

八、天心

定位:前額中部,天庭與眉心連線中點處。

功效:醒腦安神。

臨床應用:常用於治療驚風,頭痛、鼻塞傷風。

九、眉心(印堂)

定位:兩眉內側端連線中點處。

功效:祛風通竅,明目醒神。

臨床應用:治療驚風,感冒,頭痛。

十、精明

定位:目內眥稍下方凹陷處。

功效:明目,通竅排膿。

臨床應用:用於目疾,小兒淚道阻塞症。

十一、四白

定位:兩目平視正前方,瞳孔直下 1 寸許

功效:明目,潤燥,養顏

臨床應用:用於近視,弱視,斜視,乾眼症,迎風流淚,畏光,也用於皮膚乾燥,皺紋。

十二、太陽

定位:眉後凹陷處。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

臨床應用:推太陽主要用於外感發熱。若外感表實頭痛,用瀉法;若外感表虛、內傷頭痛,用補法。

十三、山根

定位:兩目內眥中間,鼻樑上低凹處。

功效:開關窮,醒目定神。

臨床應用:治療驚風、昏迷、抽搐等症。

十四、準頭(鼻準)

定位:鼻尖端。

功效:祛風鎮驚。

臨床應用:治療驚風,鼻出血,昏厥。

十五、迎香

定位:鼻翼旁開 0.5 寸,鼻唇溝中。

功效:宣肺氣,通鼻竅。

臨床應用:治療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暢。

十六、鼻通

定位:位於鼻軟骨與鼻翼交界處。

功效:通鼻竅。

臨床應用:通竅要穴,用於各種原因所致之鼻竅不同。

十七、人中

定位:人中溝正中線上 1/3 與下 2/3 交界處。

功效:醒神開竅。

臨床應用:常用於急救,對於人事不省、室息、驚厥或抽搐。

十八、牙關(頰車)

定位:下頌角前上方一橫指,用力咀嚼時,咬肌隆起處。

功效:開竅醒神,疏風止痛。

臨床應用:按牙關主要用於牙關緊閉,揉牙關多用於口眼歪斜。

十九、承漿

定位:下唇下,當頦唇溝正中凹陷處。

功效:生津斂液,舒筋活絡。

臨床應用:用於口燥咽干,口舌生瘡,鵝口瘡,流延不止,口歪,齒痛。

二十、廉泉

定位: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

功效:約束津液,養陰潤燥。

臨床應用:用於流延,頭汗多,語言不利,失語聾啞,舌口生瘡,口腔潰瘍等。

頸項部穴位

一、風府

定位:後髮際正中直上 1 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功效:疏風解表,醒腦開竅。

臨床應用:桂風,治感冒、頭痛。健腦,治療各種元意識動作。

二、啞門

定位:風府穴下,後髮際正中直上 0.5 寸。

功效:醒腦開竅,促進發聲。

臨床應用:用於神昏、癲捕、信症、頭痛、項強等,用於各種語言障礙、耳鳴耳聾等。

三、風池

定位:在枕骨下,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左右各一。

功效:發汗解表,桂風散寒。

臨床應用:用於外感疾病和頭目諸疾,並能增強適應能力和體質。

四、肩井

定位:位於大椎與肩峰端連線中點。小兒推拿指肩部大筋斜方肌)。

功效:發汗解表,宣通氣血,升提氣機。

臨床應用:治各種感冒,發散能力強,拿和點按肩井多用於治療結束,總收法。

五、天柱

定位:項後髮際正中至大椎穴呈一直線。

功效:降逆止嘔』祛風散寒。

臨床應用:治療嘔惡,外感發熱、頸項強痛,暑熱發痧等症多用刮法。

六、橋弓

定位:在頸部兩側,耳後乳突沿胸鎖乳突肌至缺盆呈一直線^

功效:活血化瘀消腫。

臨床應用:用於治療小兒肌性斜頸,常與搖頸法同用。

GIF

GIF

GIF

GIF

上肢部穴位

一、脾經

定位:拇指末節螺紋面或拇指橈側緣,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

功效:補脾經:健脾胃,補氣血。清脾經:清熱利濕,化痰止嘔。清補脾經:和胃消食、增進食慾。

臨床應用:補脾經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清脾經常用於濕熱熏蒸,皮膚髮黃,噁心嘔吐,腹瀉痢疾,食積等實證。清補脾經常用於治療飲食停滯、脾胃不和而引起的胃脘痞悶,吞酸納呆,腹瀉,嘔吐。

按:小兒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一般多用補法,體壯邪實者方能用清法。

二、胃經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或大魚際橈側緣赤白肉際由掌根至拇指根呈一直線。

功效:補胃經:健脾胃,助運化。清胃經:清熱化濕,和胃降逆,除煩止渴。

臨床應用:補胃經常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納呆。清胃經常用於嘔惡,脘腹脹滿,發熱煩渴,便秘納呆,衄血等實證。

三、少商

定位:拇指橈側指甲角旁約 0、1 寸。屬手太陰肺經。

臨床應用:治療發熱,咽喉腫痛,心煩,口渴,拒疾,痢疾,感冒,昏迷等症。

四、肝經

定位:食指末節螺紋面或食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

功效:平肝瀉火,息風鎮驚,解郁除煩。

臨床應用:清肝經常用於驚風,抽搐,煩躁不安,五心煩熱等實證,。

按:肝經宜清不易補,若肝虛應補時則需補後加清,或以補腎經代之,稱為滋腎養肝法。

五、心經

定位:中指末節螺紋面或中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

功效:清熱退心火。

臨床應用:常用於心火亢盛所致高熱神昏,面赤口瘡,小便短赤等。

六、肺經

定位:無名指末節螺紋面或無名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

功效:補肺經:補肺氣。清肺經:宣肺清熱,疏風解表,止咳化痰。

臨床應用:補肺經常用於虛性咳喘,遺尿,自汗,盜汗等。清肺經常用於臟熱喘咳,感冒發熱,便秘等實證。

七、腎經

定位:小指末節螺紋面或小指掌面稍偏尺側,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

功效:補腎經:補腎益腦,溫養下元。清腎經:清利下焦濕熱。

臨床應用:補腎經常用於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多尿,遺尿,虛汗,喘息等症。清腎經常用於治療膀脫蘊熱,小便赤澀,腹瀉等病症。

八、五經

定位:拇、食、中、無名、小指末節螺紋面,即脾、肝、心、肺、腎經。

功效:健脾,疏肝,寧心,潤肺,溫腎。

臨床應用:治療相應臟腑病證。

九、四橫紋

定位:掌麵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橫紋處。

功效:掐四橫紋:退熱除煩,散瘀結。推四橫紋:調中行氣,和氣血,清脹滿。

臨床應用:用治胸悶痰喘。治療府積,腹脹,氣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

十、小橫紋

定位:掌麵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

功效:掐小橫紋:退熱,消脹散結。推小橫紋:治療肺部乾性啰音。

臨床應用:煩躁,發熱,口瘡,流延。

十—、大腸

定位: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線。

功效:補大腸:淫腸固脫,溫中止泄。清大腸:清利腸腑,除濕熱,導積滯。

臨床應用:補大腸常用於虛寒腹瀉,脫肛等病症。清大腸常用於濕熱,積食滯留腸道,身熱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結等症。

十二、小腸

定位:小指尺側邊緣,自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線。

功效:補小腸:溫補下焦。清小腸:清利下焦濕熱,泌別清濁。

臨床應用:補小腸常用於下焦虛寒,多尿,遺尿。清小腸多用於小便短赤不利,尿閉,水瀉等症。

十三、腎頂

定位:小指頂端。

功效:收斂元氣,固表止汗。

臨床應用:常用於自汗、盜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陰虛盜汗。

十四、腎紋

定位:手掌面,小指遠側指間關節橫紋處。

功效:祛風明目,散瘀結。

臨床應用:治療目赤腫痛;治療口舌生瘡,弄舌;治療高熱,呼吸氣涼,手足逆冷等症。

十五、掌小橫紋

定位: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

功效:清熱散結,寬胸宣肺,化痰止咳。

臨床應用:揉掌小橫紋常用於喘咳,口舌生瘡等。

按:百日咳、肺炎,肺部濕性啰音,胸悶,氣急,咳嗽,痰喘,鼻竅不通。

十六、板門

定位:手掌大魚際平面。

功效:揉板門:健脾和胃、消食化滯。板門推向橫紋:健脾止瀉。橫紋推向板門:和胃降逆。

臨床應用:揉板門常用於治療乳食停積,食欲不振或噯氣,腹脹,腹瀉,嘔吐等症。板門推向橫紋止瀉。橫紋推板門止嘔吐。

十七、內勞宮

定位:掌心中,屈指時中指端與無名指端之間中點。

功效:揉內勞宮:清熱除煩。運內勞宮:清心腎兩經虛熱。

臨床應用:揉內勞宮常用於治療心經有熱所致口舌生瘡,發熱,煩渴

等症。

十八、內八卦

定位:以手掌中心(內勞宮)為圓心,圓心至中指根距離 2/3 為半徑之圓周。共八個方位,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功效:順運內八卦:寬胸理氣,止咳化痰。逆運內八卦:降氣平喘,行滯消食。

臨床應用:順運內八卦主要用於痰結喘嗽,胸悶氣短等症。逆運內八卦主要用於乳食內傷,痰喘咳嗽,腹脹,嘔吐及納獃等症。

十九、小天心

定位: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功效:揉小天心:清熱、鎮驚、利尿、明目。掐、搗小天心:鎮驚安神。

臨床應用:用於感冒無汗或汗出不暢。眼目諸疾,如斜視、近視、弱視等。治驚風,小便赤澀、癮閉。黃瘟、遺尿·水腫。

二十、手陰陽

定位:仰掌,掌後橫紋。近拇指端稱陽池,近小指端稱陰池。

功效:分陰陽: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行滯消食。合陰陽:行痰散結。

臨床應用:用於陰陽不調、氣血不和所致的寒熱往來,復脹,腹瀉,嘔吐等症。

二十一、總筋

定位:掌後腕橫紋中點。

功效:揉總筋:清心經熱,散結止疼,通調周身氣機。掐總筋:鎮驚止痙。

臨床應用:用於急慢驚風、夜啼、多動症、抽動症、睡中磨牙、瞬目、口舌生瘡、潮熱等。

二十二、列缺

定位: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 1.5 寸。屬手太陰肺經。

功效:宣肺散邪,醒腦開竅。

臨床應用:治療感冒,無汗。治療驚風,昏厥。

二十三、三關

定位:前臂橈側緣,自陽池至曲池呈一直線。

功效:溫陽散寒,補氣行氣,發汗解表。

臨床應用:虛寒病證。氣血虛弱、命門火衰、下元虛冷、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食欲不振,疳積,吐瀉;風寒,怕冷無汗或疹出不透。

二十四、天河水

定位:前臂正中,自總筋至洪池呈一直線。

功效:清熱解表,瀉火除煩。

臨床應用:本法性微涼,清熱而不傷陰。治一切熱證,多用於五心煩熱,口燥咽干,唇舌生瘡,夜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惡風、汗微出、咽痛等症。

二十五、六腑

定位:前臂尺側,自陰池至蚪肘呈一直線。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適用於一切實熱病症。壯熱煩渴,請法代表。

二十六、洪池(曲澤)

定位:仰掌,肘部微屈,當肱二頭肌腱內側。屬手厥陰心包經。

功效:調和氣血,通調經絡。

臨床應用:關節疼痛、氣血不和,按之能泄血熱,可與清河水同用,清心熱。

二十七、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肘橫紋外側紋頭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屬手陽明大腸經。

功效:解表退熱,利咽。

臨床應用:主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上肢痿軟,抽掣,咳喘,噯氣,腹痛,嘔吐,泄費。

二十八、十王(十宣)

定位:十指尖指甲內赤白肉際處。

功效:清熱,醒神,開竅。

臨床應用:主治高熱驚風,抽搐,昏厥,兩目上視,煩躁不安,神獃等症。

二十九、老龍

定位:中指甲根後 0.1 寸處。

功效:醒神開竅。

臨床應用:用於急救。主治急驚風,高熱抽搐,不省人事。若急驚暴死,掐之知痛有聲者易治,不知痛而無聲者,一般難治。

三十、端正

定位:中指甲根兩側赤白肉際處,橈側稱左端正,尺側稱右端正。

功效:揉右端正:降逆止嘔。揉左端正:升提中氣,止瀉。掐端正:醒神開竅,止血。

臨床應用:揉右端正常用於胃氣上逆而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揉左端正用治水瀉、痢疾等症。掐端正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

三十一五指節

定位:掌背五指近側指間關節。

功效:安神鎮驚,祛風痰,通關竅。

臨床應用:用於小兒驚風、夜啼、睡卧不安、鍾忘、汗多等。按:經常搓捻五指節有利於小兒智力發育,可用於小兒保健。

三十二、後溪

定位:輕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尺側後方橫紋頭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取穴。屬手太陽小腸經。

功效:清熱,利小便。上推清熱,下推補腎虛。

臨床應用:掐揉、上推後溪治療小便赤澀不利;下推後溪治療腎虛遺尿。

三十三、二扇門

定位:掌背中指根本節兩側凹陷處。

功效:發汗透表,退熱平喘。

臨床應用:汗法代表。亦可發「臟腑之汗」。用於畏寒、易感冒、元汗、高熱、驚風等。

按:掐揉二扇門是發汗要法。

三十四、二人上馬、

定位:手背無名指與小指掌指關節後凹陷中。

功效:滋陰補腎,順氣散結,利水通淋。

臨床應用:用於腎陰不足,心腎不交之足瘦元力、耳嗚耳聾、齒痛、夜啼等。也用於潮熱、盜汗、口燥咽干、小便赤澀、淋痛、雁閉等。按:揉上馬為補腎滋陰的要法。

三十五、威靈

定位:手背第二、三掌骨歧縫間。

功效:開竅醒神。

臨床應用:多用於急驚風,昏迷不醒時的急救,常與掐精寧同用,加強開竅醒神作用。

三十六、精寧

定位:手背第四、第五掌骨歧縫間。

功效:行氣,破結,化痰。

臨床應用:多用於痰食積聚,氣吼痰喘,乾嘔,府積等症。體虛者慎用。

三十七、外勞宮

定位:掌背中,與內勞宮相對處。

功效:溫陽散寒,昇陽舉陷,兼能發汗解表。

臨床應用:治療外感風寒,鼻塞流涕,臟腑積寒,完谷不化,腸鳴腹

瀉,寒痢腹痛,疝氣等症,多揉。脫肛、遺尿。

三十八、虎口(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中點的曉側。屬手陽明大腸經。

功效:清熱,通絡,止痛。

臨床應用:治療發熱無汗,頭痛,項強,面癱,口噤,便秘,嘔吐,噯氣呃逆,鼻衄等。

三十九、外八卦

定位:掌背外勞宮周圍,與內八卦相對處。

功效:寬胸理氣,通滯散結。

臨床應用:治療胸悶,腹脹,便結等症。

四十、一窩風(乙窩風)

定位: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

功效:溫中行氣,止搏痛,利關節。

臨床應用:常用於受寒,食積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症。多揉治療寒滯經絡引起的痹痛。

四十—、螺螄骨

定位:屈肘,掌心向胸,尺骨小頭橈側緣骨縫中。

功效:健脾,鎮驚。

臨床應用:主要治療消化不良,潮熱,驚悸。

四十二、月斗肘

定位:在肘關節尺骨鷹嘴突處。

功效:通經活血,順氣生血,化痰。

臨床應用:上肢痿搏;痞積。

四十三、外關

定位:腕背橫紋上兩寸,尺橈骨之間。屬手少陽三焦經。推 50?100 次,稱推外關。

功效:解表清熱,通絡止痛。

臨床應用:治療小兒腹瀉、感冒、腰背疼痛。

四十四、膊陽池

定位:腕背橫紋上三寸,尺橈骨之間。屬手少陽三焦經。

功效:解表清熱,通降二便。

臨床應用:治療小兒感冒頭痛、大便秘結、腹痛、小便赤澀。

GIF

GIF

GIF

GIF

胸腹部穴位

一、天突

定位:胸骨上窩正中,正坐仰頭取穴。

功效:理氣化痰,降逆平喘,止嘔。

臨床應用:常用於治療氣機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氣上逆所致之痰喘,嘔吐。若中指端微屈向下,向里按,動作要快,可催吐。中暑引起的噁心、嘔吐、頭暈。

二、膻中

定位: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

功效: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臨床應用:治療嘔吐,呃逆,噯氣;喘咳;吐痰不利。

三、乳根

定位:乳頭直下 0.2 寸,平第五肋間隙。

功效:宣肺理氣,止咳化痰。

臨床應用:治療咳嗽、胸悶、痰鳴等症。

四、乳旁

定位:乳頭外旁開 0.2 寸。

功效: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臨床應用:治療胸悶、咳嗽、痰鳴、嘔吐等症。以食、中二指同時按揉乳根、乳旁兩穴,稱揉乳根、乳旁。

五、脅肋

定位:從腋下兩脅至天樞穴水平處。

功效:順氣化痰,除胸悶,開積聚。

臨床應用:用於治療小兒食積、痰壅、氣逆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治療肝脾腫大,久久搓摩。中氣下陷,腎不納氣者慎用本穴。

六、中脘

定位:前正中線,臍上 4 寸處。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臨床應用:用於治療泄瀉,嘔吐,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症。推中脘自上而下操作,有降胃氣的作用,主治嘔吐、噁心;自下而上操作,有涌吐的作用。

七、腹

定位:腹部

功效:摩腹:消食、理氣、降氣。分推腹陰陽:健脾和胃,理氣消食。

臨床應用:乳食停滯、噁心、嘔吐、腹脹;厭食症。健脾止瀉;便秘、脹腹、厭食、傷乳食瀉,消食、。

八、臍

定位:肚臍中。

功效: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臨床應用:常用於治療小兒腹瀉,便秘,腹痛,疳積等症。

九、天樞

定位:臍旁 2 寸。

功效疏調大腸,理氣消滯。

臨床應用:胃腸炎,腹瀉,嘔吐,食積,腹脹,大便秘結。

十、丹田

定位:小腹部,臍下 2?3 寸之間。

功效:培腎固本,溫補下元,分清別濁。

臨床應用:用於治療小兒先天不足、寒凝少腹腹痛,疝氣,遺尿,脫肛等症。治尿瀦留。

十一、肚角

定位:臍下 2 寸石門)旁開 2 寸之大筋。

功效:健脾和胃,理氣消滯。

臨床應用:可用於治療各種原因所致腹痛,以寒痛、傷食痛為佳。

GIF

GIF

GIF

GIF

GIF

背腰骶部穴位

一、五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

定位:肺俞、心俞、肝俞、脾俞依次為第 3、5、9、11 胸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左右各一。腎俞在第 2 腰椎棘突下旁開 1.5 寸,左右各一。

功效:調節臟腑氣機,補其虛,瀉其實。

臨床應用:臟腑實證於法稍重,宜點,宜口口,宜擦。虛證宜久揉並振之。分清虛實,

治五臟疾病。

二、大椎(百勞)

定位:在後正中線,當第七頸椎棘突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凹陷處。屬督脈。

功效:清熱解表,通經活絡。

臨床應用:治療感冒發熱,項強等病症。捏擠、百日咳。中暑發熱。

三、命門

定位:腰部,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溫補腎陽。

臨床應用:補腎要穴,治療腎氣虛、腎陽虛所致之病症。

四、肺俞

定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1.5 寸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系肺之背俞穴。

功效:益氣補肺,止咳化。

臨床應用:外感發熱、咳嗽、痰鳴等病症。風寒咳嗽、寒喘用揉肺俞

或擦肺俞;風熱咳嗽、熱喘用分推肺俞。

五、脾俞

定位:在第 11 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1.5 寸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系脾之背俞穴。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祛濕。

臨床應用:嘔吐、腹瀉、府積、食欲不振、黃疸、水腫、慢驚風、四肢乏力。

六、腎俞

定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1.5 寸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系腎之背俞穴。

功效:滋陰壯陽,補益腎元。

臨床應用:腹瀉,便秘,哮喘,少腹痛,下肢痿軟乏力等病症。

七、腰俞(腰眼)

定位:在第三、四腰椎棘突間旁開 3?3.5 寸凹陷處;又說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 3、5?4 寸凹陷處。屬經外奇穴。

功效:通經活絡。

臨床應用:多用於治療腰痛,下肢癱瘓,泄瀉等病症。

八、七節骨

定位:從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呈一直線;又說自第二腰椎至尾椎骨端呈一直線。

功效:溫陽止瀉,瀉熱通便。

臨床應用:便秘、痢疾、身熱、汗出、口苦、口臭等。長於調理二便。

九、龜尾(長強)

定位:在尾椎骨端,又說在尾椎骨端與肛門連線之中點處,屬督脈。但小兒推拿應用中習慣取尾骨端。

功效:通調督脈,調理大腸。

臨床應用:用於各種腹瀉,為止瀉要穴。也用於便秘、痢疾、脫臟、肛裂、痣漏等。

十、脊柱(脊)

定位:在後正中線上,自第一胸椎至尾椎端呈一直線。穴呈線狀。

功效:調陰陽,和臟腑,理氣血,通經絡。

臨床應用:常用於治療發熱、驚風、夜啼、疳積、腹瀉、腹痛、嘔吐、便秘等病症。

GIF

GIF

下肢部位穴位

一、箕門(足膀胱)

定位:在大腿內側,膝蓋上緣至腹股溝呈一直線。

功效:利尿,清熱。

臨床應用:清法代表,用於夜啼、流延、胎黃、濕疹。也治小便短赤、淋漓不盡、尿閉、大便稀黃臭穢等。

二、百蟲(血海)

定位:在膝上內側肌肉豐厚處,當髕骨內上緣 2.5 寸處。屬足太陰脾經。

功效:通經活絡,平肝息風。

臨床應用:用於下肢痿軟、足膝無力、膝痛。也用於驚風、抽搐、感冒元汗、寒熱往來、各種疹子等。

三、膝眼(鬼眼)

定位:在髕骨下緣,髕韌帶內外側凹陷中。外側凹陷稱外膝眼

功效:通經活絡,息風止搐。

臨床應用:用於下肢痿軟、足膝無力、膝痛。也用於急慢驚風、抽搐。

四、足三里

定位:在外膝眼下 3 寸,距腔骨前嵴約一橫指處,當脛骨前肌上。屬足陽明胃經。

功效: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強壯身體。

臨床應用:腹脹,腹痛,嘔吐,泄瀉,下肢痿軟乏力。嘔吐,脾虛泄瀉,以作小兒保健。

五、前承山(條口)

定位:在小腿脛骨旁,與後承山相對處,約當膝下 8 寸。

功效:息風定驚,行氣通絡。

臨床應用:驚風,下肢抽搐,下肢痿軟。以治療角弓反張,下肢抽搐;通經絡,行氣血,糾正畸形,肌肉萎縮、足下垂等病症。

六、三陰交

定位:在內踝高點直上 3 寸,當脛骨內側面後緣處。屬足太陰脾經。

功效:通血脈,活經絡,疏下焦,利濕熱,通調水道,亦能健脾胃,助運化。

臨床應用:身熱、汗出、心煩不眠、口渴、睡中磨牙。用於遺尿、癕閉、小便頻數、尿赤澀痛。下肢痿軟、僵硬等。

七、豐隆

定位:在外踝尖上 8 寸當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之中點,脛腓骨之間。

屬足陽明胃經。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

臨床應用:化痰要穴,用於痰鳴、氣喘、咳嗽,及下肢痿等。

八、太沖

定位:在足背第 1?2 跖骨結合部之前方凹陷處趾縫間上 1.5 寸,當拇

長伸肌腱外緣處。

功效:平肝息風。

臨床應用:主要用於治療驚風。

九、委中

定位:在胭窩正中央,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屬足太陽膀胱經。

功效:疏通經絡,息風止痙。

臨床應用:急慢驚風,斜視,多動症,抽搐,下肢痿軟無力,

十、後承山(承山)

定位:在委中穴直下八寸,即委中穴與平崑崙穴處跟腱連線之中點,

功效:通經活絡,止痙息風。

臨床應用:下肢痿軟無力,立遲,行遲,驚風,抽搐。腿痛轉筋等病症。

十一、仆參

定位:在崑崙穴下,跟骨外側下赤白肉際凹陷中。

功效:益腎健骨,舒筋活絡,安神定志。

臨床應用:用於足跟痛、膝關節痛、下肢癱瘓,以及尿道炎、癲痛、鼻出血。腰痛、暈厥、驚風、

十二、崑崙

定位:在跟腱與外踝尖中點之凹陷處。屬足太陽膀胱經。

功效:解肌通絡,強腰補腎。

臨床應用:驚風、抽捕、昏仆不知人事。也治腰痛、下肢痿軟、痹痛等。

十三、湧泉

定位:在足掌心前 1/3 與後 2/3 交界處的凹陷中。

功效:滋陰,退熱。

臨床應用:推湧泉能引火歸元,退虛熱。以治療五心煩熱,煩躁不安,夜啼等病症;可用於退實熱。揉湧泉能治吐瀉,左揉止吐,右揉止瀉。掐湧泉能治驚風。

GIF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穴位 的精彩文章:

人人身上都有的痣,竟然還藏著這麼大的健康隱患!
後溪穴:一個調理汗液的大穴,自汗盜汗全治了!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