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告訴你不一樣的長城

告訴你不一樣的長城

老陪常年行走在長城之上,考察長城,為保護長城搖旗吶喊,也走過一般人沒有走到的長城,看到過別人沒有見識過的長城。今天我們選登一批由老陪拍攝的不一樣的長城。

千萬不要以為長城就像八達嶺那樣雄偉、漂亮,今天我們告訴你不一樣的長城。經曆數百年的戰火的洗禮,以及大自然的沖刷、人為的破壞,明長城早已滿目創傷。八達嶺長城是經過現代人修復過的。在明代長城的沿線更多的是遍體鱗傷,滿身瘡痍,作為長城的後代,更應該保護好長城。

圖1 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虎山長城

人們經常把明代長城起點說成是山海關,其實是不對的。明長城的東起點在鴨綠江邊的丹東,即虎山長城。

圖2 明長城:遼寧黑山鎮北關長城,雙道土邊牆

圖3 明長城:遼寧北山冮台烽燧

圖4 明長城:遼寧綏中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因城東南外有泄水門6座,城中有關門與東、西門共9處,故名九門水口。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間的交通要道。當年為了建築城橋,在河床中鋪砌巨型條石,彼此用鐵榫連接,總面積達7千平方米,故又稱一片石。

圖5 明長城:山海關老龍頭入海長城

當年戚繼光在此修建長城,是為防止蒙古騎兵趁退潮或冬季枯水季節從海邊潛入。

圖6 明長城:河北遷安劉家口關

劉家口關是河北境內長城上保存最好的過水關樓。磚砌敵樓長10米,寬9米,高12米,裡面能容百人戍守。敵樓下開設高達6.36米的過水洞,即南北向關門。

圖7 明長城:河北寬城潘家口水下長城

潘家口,古稱盧龍寨。1975年至1981年,當地利用山形地勢,在灤河上游寬城、遷西、興隆三縣交界處修建水庫,潘家口主體建築淹沒於水下,形成了獨特的水下長城。

圖8 明長城:天津黃崖關鳳凰樓

鳳凰樓由戚繼光主持修建,位於邊牆之外,黃崖關關城正北的饅頭山山頂上。樓圓形,直徑16.5米, 高23米,塊石砌築,北面和東、西兩面各有假門,實為箭窗。門兩旁各有箭窗一個,南面開門,與後方溝通。原樓已傾塌,近年按原結構修復。

圖9 明長城:北京平谷彰作長城

彰作關(又稱彰作里關)算作長城入京的第一關,修建於明永樂年間。

圖10 明長城:北京密雲「絕壁樓」

絕壁樓,海拔高度逾1300米,東西北三側懸崖萬丈。門洞位於西側南端,北端1箭窗,東南北三側各2箭窗。敵樓內部雙縱券頂通廊結構,東西兩端開券洞聯通兩通廊,兩通廊隔牆中部南端另開一不貫通的淺券洞,似佛龕或放置燈油火燭之所。

圖11 明長城:北京密雲蟠龍山二十四眼樓

二十四眼樓,據說是戚繼光曾經辦公的地方,有三層,一二層四周各有三個箭窗,頂層周圍是垛口,是長城建築史上不多見的珍品。二十四眼樓,現在只剩一面半的殘破牆體,需要以鐵架支撐。

圖12 明長城:北京延慶四海九眼樓

九眼樓因敵樓每面有9個箭窗而得名。現樓內有灶炕、居室等遺迹,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巡撫都御使王儀所建。

圖13 明長城:北京門頭溝黃草梁長城

圖14 明長城:河北懷來樣邊長城

樣邊長城的城牆都是用規則的大石條砌成。之所以叫樣邊長城,據說是因明代修築長城時把這段長城作為樣板,供負責修築長城的人參觀採樣,是明長城修建時的試點和典型。

圖15 明長城:河北懷來陳家堡羅鍋城

羅鍋城,因山脊的走向的原因,長城修成了一個「U」型的大轉彎,被當地人稱為羅鍋城。

圖16 明長城:河北沽源獨石口正虎溝長城

獨石口長城是明朝的後期在原北魏、唐長城的基礎上修繕、新築至完備的,全長345千米,呈環形繞今赤城全境。獨石口更為著名的長城在城西面的正虎溝長城。其走向為從東北至西南方向又折向西,長城為石壘干插,最高處為7米有餘,底基寬3-4米,上頂寬0.9-1.1米,最窄處約0.5-0.7米,園弧收頂,長度大約在5千米左右,保存的較好,雄偉壯觀。

圖17 明長城:河北張家口大境門

圖18 明長城:河北懷安洗馬林長城

洗馬林古鎮始建於唐代,元、明時為軍事要衝,明永樂二年為萬全右衛五堡之一。洗馬林城堡始建於明宣德(1435),隆慶元年(1567)城牆包磚,並設守備職,遂成邊關重鎮。據說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到邊關巡歲,行至蕁麻嶺下的一片樹林中休息避暑,所乘坐騎不堪炎熱,奮蹄刨地以至清泉湧出,人得以痛飲、馬得以洗浴。正德皇帝喜而贊之曰:「此林真乃洗馬勝地」,因而得名「洗馬林」。

圖19 明長城:山西老牛灣黃河長城交匯

圖20 明長城:山西殺虎口長城

殺虎口,也稱西口,就是「走西口」的西口,古稱參合口。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1925年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進駐「殺胡口」,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韓多峰為殺胡關鎮守使。 韓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沿襲自清朝以來的俗稱,正式改名為「殺虎關」。清朝以後,這裡成了「走西口」的必經之路。目前的殺虎口城門,是因為旅遊開發而翻新重修。

圖21 明長城:河北易縣紫荊關長城

紫荊關秦漢稱上谷關,北魏稱子庄關,隋唐稱白壁關,後來改稱為「浦陰陘」,太行八陘之第七陘,宋初稱「金坡關」,中葉始改稱今名。相傳當時關城內外遍布紫荊樹,盛夏荊花綻開,香飄萬里,故「荊關紫氣」被古人定為易州十大勝景之一。

圖22 明長城:河北邢台馬嶺關長城(內長城關)

馬嶺關長城建於明嘉靖年間,在兩山之間的谷口處,形成一個獨立的關城,兩側是縱貫在谷口的石砌城牆和墩台,古驛道從關城中通過,東門和西門是貫穿關城的兩個出口。整個關隘呈長方形,布局別緻壯觀。

圖23 明長城:山西左權黃澤關長城

黃澤關在山西左權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黃澤嶺,山勢險峻,路徑曲折,又稱十八盤,是通往河北省之要隘。唐置關,為山西之東大門。據傳,黃澤關是內長城最南段的一個關。

圖24 明長城:陝西榆林長城

圖25 明長城:陝西高家堡

高家堡原為夯築土城,萬曆三十六年(1608)用磚包砌,清乾隆十五年(1750))、三十三年(1768)兩度重修,後多次修茸。平面呈長方形、東南牆均長311米,南北牆均431米,殘高6.5—9.1米,基寬7.52米。城牆上部建有1米高的女兒牆,間有垛口、嘹望洞。北城頭修有三官樓,東南角建有魁星樓。另東、南、西牆各闢一券門,並築有瓮城。

圖26 明長城:陝西定邊鹽場三五九旅長城窯洞

圖27 明長城:寧夏石嘴山舊北長城

舊北長城,位於寧夏石嘴山市紅果子鎮,俗稱紅果子長城。靠近山腳有約長一華里石砌城牆,其餘均為黃土夯築。夯土牆雖經風雨剝蝕,圮坍嚴重,其存高仍多在四米左右。在這段石砌城牆上的一處,有上、下錯位和水平錯位現象,故稱錯位長城。據專家稱,長城錯位可能是由於斷層長期緩慢活動,也不排除1739年大地震所造成的。

圖28 明長城:寧夏井溝長城

圖29 明長城:寧夏中衛獨特的一烽十燧長城

位於寧夏中衛的白頭溝門,故稱為白頭溝烽火台。最大的特點是附帶有10個小墩,這10個小墩是用來報警的「火池」、「煙灶」,不準確的稱呼為「一烽十燧」。

圖30 明長城:寧夏中衛下河沿黃河邊長城

圖31 明長城:甘肅嘉峪關懸臂長城

懸臂長城因築於約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掛,因而得名,是嘉峪關關城的北向延伸部分。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為就地索取的礫石、黃土夯築而成,現在只存750米。經1987年修繕,由漫道、垛牆、墩台組成,在首尾各增修一座墩台,共有三座墩台。

圖32 明長城西起點嘉峪關長城第一墩

長城第一墩,又稱討賴河墩,是嘉峪關西長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長城第一墩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北距關城7.5千米,墩台矗立於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

本文文字根據網路文字整理。

如果您覺得此文不錯,不妨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城志 的精彩文章:

TAG:長城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