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鋰離子動力電池市場現狀淺析

我國鋰離子動力電池市場現狀淺析

新能源是我國重點的發展方向,在政策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的需求的爆髮式增長拉動了對動力電池的需求。作為目前新能源汽車的主流,鋰離子動力電池在經過2014年~2016年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之後,在2017年下半年迎來了較大的變動,企業在高峰之後也迎來了挑戰。本文簡要分析了目前國內鋰離子動力電池的市場現狀。

洗牌已經開始

1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2016年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數量出現峰值,主要原因是當年動力電池需求增速超過80%,動力電池產品毛利率超過35%,產能嚴重不足;而從2017下半年開始,在補貼退坡且行業技術門檻提高,新能源客車及專用車發展低於預期,上游原材料不斷漲價以及下游主機廠大幅壓價等多重壓力之下,開始出現有動力電池企業放棄相關業務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在2018年體現得更為明顯。

另一方面,2018年動力電池企業產能擴產節奏放緩,擴充企業數量減少,而影響的因素主要有:行業已出現產能結構性過剩;行業三角債拖累企業資金壓力,資金不足;行業毛利降低,企業擴產積極性退熱。

據統計,2017年、2018年國內動力電池整體擴產規模增速在下降。2017年國內整個新建成產能為180GWh,其中新增的量是95GWh;到了2018年,國內總體產能規模達到230~240GWh,但新增量只有60~65GWh。從數據上看,之前相傳的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得到了證實。

從數據上看或許更加直觀。2016年動力電池企業數量達155家,到2017年大概只有130多家,而到2018年這個時間節點,只剩下105家。

GIF

市場競爭格局未完全形成

2

數據來自高工產研(gg-ii)

從2017年全年以及2018年4、5月數據為例, 除了比亞迪和寧德時代以較大的優勢穩居前二之外,後面的排名都在不斷變化。目前市場上供應主體還是國內電池廠,但外資車企自建電池廠、車企與電池企業合資以及日韓外資企業也將是重構未來市場格局的重要勢力。

第二個主體是自建電池產線的車企。像吉利自己購買了LG的產能,也在山東自建了電池工廠,這部分在未來會成為一個新的增長。

第三個主體比如上汽和寧德時代的合資。目前中國的自主品牌裡面有80%的企業是有跟電池廠合資的想法,或者說正在實施的這樣一個過程。

第四個主體,就是日韓外資企業,包括現在的松下。一些韓國的企業又會在2018、2019年有一個新的進入到中國的趨勢。因為目前來看,外資已經瞄準2020年完全開放的市場,所以他們重點布局在2020年之後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而且已經跟我國的主機廠有很多車型聯合研發了。

製造技術是關鍵

3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企業如何在其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電池企業目前面臨的重大難題。為此,電池企業在技術優化、降低成本、行業標準化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1)在安全性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提高產品性能。目前鋰離子動力電池主要往高能量密度、快速充電、高循環性能等方面去發展,其中提高容量成為企業的主要關注點,因此能量密度較高的高鎳三元材料成為了2017年企業發展的重點。從數據上看,2017年三元材料的裝機電量較2016年提高了148%,已經接近裝機電量最大的磷酸鐵鋰。預估三元材料的裝機電量在2018年下半年會有快速的增長,且今年總裝機電量將會超過磷酸鐵鋰。

(2)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例如:優化工藝,提高產品良率,以降低電池單體容量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單位容量電池投資強度;倒逼材料企業降價;減少電池尺寸規格,實現尺寸標準化等。

(3)行業標準化。電池企業也在積極推進電池尺寸標準化建設,電芯標準化、模組標準化發展趨勢明顯。行業標準的制定有利於電池企業的技術革新,推動行業的發展。但同時會讓大公司掌握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加速行業的洗牌。

總的來說,電池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的關鍵還是要提高自身的製造技術。尤其是研發高容量正極材料,不僅是企業適應目前市場競爭的生存資本,也是整個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所急需的重大突破。

GIF

廣東省科技信息與發展戰略研究所,是隸屬廣東省科學院的發展戰略研究諮詢機構與技術與產業創新信息綜合集成平台。研究所面向廣東省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信息跟蹤、監測與分析矩陣,提供針對廣東省重點發展或前瞻布局的若干重要產業的深度分析與布局建議;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的重大領域(製造、能源、健康、資環等)開展前瞻性、宏觀性、戰略性研究,到2020年將建成華南領先、全國一流、並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技術與產業創新分析研究與決策輔助機構。

廣東省科學院粵創中心

作者:余偉業 審校:張軍 編輯:褚英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產業發展智庫 的精彩文章:

廣東省科學院廣東省專利金獎成果推介

TAG:廣東產業發展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