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歐對於歐洲霸權的爭奪有多重要?

中歐對於歐洲霸權的爭奪有多重要?

【本文為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文|逆北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得中原者得天下」,意為有人如果想稱霸東亞大陸,便一定要把中原抓在手裡。這裡所說的中原大致包括今天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地勢較為平坦而交通便利物產豐富、人煙稠密,為稱霸天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雖然「得中原者得天下」這一理論存在著一種過於絕對化的傾向,但中原地區對於東亞大陸霸權爭奪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的。

那麼在歐洲,是否也同樣存在著這樣一個富於戰略意義的「中原地區」呢?


這樣的地區在歐洲當然是同樣存在的。

英國著名學者哈·麥金德曾在其大作《歷史的地理樞紐》的引言中這樣提到——「誰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

(哈·麥金德博士眼中的世界島)

作者在這裡著重強調了東歐對於歐洲乃至於整個世界的地位,這與當時的西方學者對俄國人的擴張所產生的擔憂是分不開的。但是筆者認為,不僅是東歐,其實中歐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歐洲霸權爭奪的焦點一角色。


在17世紀早期爆發的三十年戰爭對於歐洲可算是影響重大,這場戰爭一開始只是歐洲哈布斯堡家族對於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波西米亞的懲罰式戰爭,因為家族內推選的新任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且熱衷於權力的集中。而波西米亞地區的居民卻大部分信奉新教。這自然是為斐迪南所不容,於是雙方矛盾擴大直至兵戎相見。

這場爭鬥雖以斐迪南的勝利而結束,但是斐迪南的行為無疑讓丹麥和瑞典等新教國家大為驚恐,於是他們先後站出來跟神聖羅馬帝國展開激戰,結果先後敗北,神聖羅馬帝國似乎已經勝券在握了。

(「三十年戰爭」中的一幕)

可是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此一時期法國在擺脫了西班牙等國對其內政的干預後迅速崛起,並對哈布斯堡家族實力的膨脹頗為憂慮。但是憂慮歸憂慮,法國人對於哈布斯堡家族的底牌還是比較清楚的。

法國人知道,哈布斯堡家族之所以能夠爭取到帝國皇帝的位置,僅是因為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後盾,但是對於帝國內部複雜的民族構成與外部勢力的滲透的問題的解決,哈布斯堡家族的政治精英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這也難怪於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會直言——「這個鄰居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會是帝國。」言語中雖表露出幾分不屑,但用來形容這個龐大的政治實體卻是再合適不過了。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先生)

懷揣稱霸歐陸野心的法國人在親眼目睹可以制衡哈布斯堡家族勢力的「國際友人」紛紛敗北後,當即由原先暗中的資金和物資援助轉向直接出兵干預。就在瑞典軍隊敗退出德意志不久,數萬裝備精良的法軍隨即向中歐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聯軍在混戰)

在法軍的猛烈攻勢下,本已疲憊不堪的哈布斯堡家族的軍隊連遭重創,法軍也因此而將阿爾薩斯這塊地區收入囊中,並借這場戰爭向其他的野心者展示了自己的「肌肉」。放眼整場戰爭,我們會發現,法國雖然為最後出場者,可是在整場中歐地區的大混戰中,卻皆可以尋到法國人的身影。

懷揣稱霸歐陸夢想的法國人,自始至終都在關注著中歐這塊地區的局勢及其走向,並不失時機地加以干預,哈布斯堡家族也因此未能進一步實現自己擴張的野心,而僅能同法國、普魯士等維持在中歐地區的戰略平衡。法國就此也邁出了稱霸的第一步。


19世紀初的法國雖經歷了大革命的恐怖與外部勢力干預內戰的危機,但對於中歐的興趣卻始終未有所減損。隨著拿破崙軍人政權的建立,法國又開始汲汲於謀求在歐陸的霸主地位了。

拿破崙再一次把目光拋向了歐洲的中部,他明白,此時自己最大的敵人並不是擁有龐大海軍艦隊的大英帝國,也不是當時歐洲人眼中野蠻而落後的奧斯曼土耳其人。那他的敵人是誰呢?很顯然,那就是盤踞在原神聖羅馬帝國土地之上的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王國(俄國也隨後加入到了這一地區的角逐之中)。這兩個國家不僅擁有龐大的武裝力量,同時也虎視眈眈的窺視著新生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政權。所以要想實現自己的「霸業」,拿破崙必須打敗這兩個敵人。

(拿破崙在歐洲戰場主持戰事)

而後來的事實正如我們所知的,在奧斯特里茨等戰役中,拿破崙憑藉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大敗這些競爭對手。為了進一步鞏固勝利成果,拿破崙決計為自己的帝國打造幾個新的盟友。於是,在法軍的支持與中歐一些民族的「獨立」要求下,萊茵聯邦與華沙公國等紛紛登上歷史舞台。

(拿破崙的軍隊在發動衝鋒)

這些政權雖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拿破崙的傀儡」的烙印,但他們卻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衰亡。拿破崙藉助這些「姐妹共和國」時而間接的向奧地利等死對頭施加壓力,時而在兵力或給養捉襟見肘之時向他們提出支援的「請求」。而這些「可靠的盟友」也紛紛有求必應,並一直存活到了拿破崙遠征俄國的失敗。

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加強法國對歐洲中部地帶局勢的控制,拿破崙還不遺餘力的派遣自己的愛將騎兵元帥繆拉同自己的弟弟各率一支精兵前往義大利半島,建立起了親法國的地方政權;在法軍進入羅馬等城市的同時,拿破崙還強迫瑞士接受自己受法國「保護」的條件,一批批法軍擲彈兵得以開進瑞士境內的山區布防;在北歐,拿破崙憑藉著強大的武力促使丹麥與挪威等國同其結成了暫時的聯盟;為了緩和同自己的宿敵奧地利與普魯士的關係,拿破崙還主動要求娶奧地利國王的一個女兒為妻。

總體來看,拿破崙不僅進一步強化了法國對中歐地區的控制,還在中歐的四面八方構建起了一個龐大的保護網。而細加忖度,這一保護網構建的根本目的,其實也正是服務於霸權勢力加強對中歐地區控制這一戰略的。

雖然這一切與拿破崙強大的軍事實力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但其的確成為了法國得以在拿破崙時期雄霸歐洲大陸的重要基石。拿破崙可算是把加強對中歐的控制這一理論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歐洲大陸的侵略與這一理論同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德國在當時處於歐洲中部自不必說,但是我們觀察他的崛起的軌跡,則會發現一些可玩味的東西。

(希特勒在檢閱納粹德國國防軍)

希特勒在當上總理之後,除宣布要重整軍備外,還利用當時手中不多的精銳開始了佔領行動。希特勒先派出德軍跨過萊茵河重占萊茵河西岸的土地(原為德國領土,一戰結束後,這裡被劃定為不設防地區);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宣布德國同奧地利「合併」;在1938年,希特勒更是借著蘇台德地區的「騷亂」指責這一地區的日耳曼人利益「受到侵犯」,並宣布要將這一地區由捷克斯洛伐克(當時的中歐國家之一)政府手中收回。

(圍繞蘇台德地區歸屬問題召開的「慕尼黑會議」)

捷政府本身有英法的支持,但在這次危機中,英法兩國因擔心刺激德國而選擇默許希特勒的行動。被出賣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因此不得不放棄了對蘇台德地區的政權,並隨後遭到吞併,德國人也因此胃口越來越大,直到發動閃擊波蘭的作戰。

(納粹試圖營造的合併後的軍民歡愉場面)

從希特勒的這些行為上看,納粹德國的擴張顯然是有著自己的目的的,他們不僅熱衷於對更多人口、土地和資源的奪取,同時也彷彿摸清了英法的底牌,並一步步把中歐抓到了手中。當中歐地區逐漸為法西斯的萬字旗所覆蓋時,英法也終為自己之前的「無所作為」付出了代價。雖然納粹並未因為控制中歐而進一步征服整個歐陸,但中歐的輕易失陷,卻使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為奪取最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付出了更為慘重的代價。中歐地區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因此,從納粹德國早期的擴張戰略上看,其對於歐洲中部的的戰略價值與之前的霸權勢力相比,同樣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也對其一步步的擴張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直到戰爭的全面爆發與進一步擴大。

參考文獻:

(英)哈 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 商務印書館

(德)埃米爾 路德維希《拿破崙傳》 長江文藝出版社

(德)弗里德里希 席勒《三十年戰爭史》 商務印書館

(英)李德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溫斯頓 丘吉爾 史雪峰譯《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中國畫報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所 的精彩文章:

英國為什麼不幫助太平天國推翻清朝?
唐朝的西部疆域的遼闊是否假大空?

TAG:歷史研習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