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勝戰之道,就這樣讓強敵聞風喪膽!

勝戰之道,就這樣讓強敵聞風喪膽!

原標題:勝戰之道,就這樣讓強敵聞風喪膽!


第一軍情作者:賈永


一支隊伍,兩條河流,兩番苦戰——截然不同的戰局,檢驗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戰術。


湘江之戰,面對5倍於己的敵人圍追堵載,長征大軍損兵大半,幾近覆沒;四渡赤水,面對10倍於己的敵人重重包圍,紅軍衝出包圍圈,絕地重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廣西北部一條叫做湘江的河流,成了長征的災難之地——中央紅軍在通過國民黨精心構設的第四道防線時幾乎遭遇滅頂之災:頭上是狂轟濫炸的飛機,身後是潮水般湧來的國民黨中央軍,前方是設防堵截的桂軍和湘軍,紅軍被死死壓在寬30公里、長80公里的椎形地帶……


長征之初大搬家式的撤退,捆住了紅軍的手腳,也讓紅軍一次次失去稍縱即逝的戰機,成千上萬的官兵在敵人的炮火中如同裹進了「狡肉機」。


血戰5天5夜,雖然黨中央和紅軍主力涉險過江,8.6萬人的長征大軍卻銳減至3萬餘人,14位團以上幹部血灑湘江兩岸……


不到兩個月,紅軍在貴州北部多雨的早春,面臨的局面比血戰湘江更為嚴酷:隊伍疲憊,傷病嚴重,缺衣少糧,人均子彈不足3發……敵我力量之比,達到了空前的40萬:3萬。


表面上看,紅軍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蔣介石坐鎮西南,夢想著挾「湘江大捷」之勇,徹底解決中央紅軍於川黔滇邊界。


然而,蔣介石忽視了這樣一個細節:毛澤東回來了,那支靈活機動的紅軍又回來了!


中國革命的航船駛進最狹窄航道的緊急關頭,毛澤東再次闊步走向船頭——失支指揮權兩年零三個月的毛澤東重新執掌紅軍。貴州,成了他力挽狂瀾的開端。


第一仗,西進土城受挫。毛澤東沒有戀戰,迅速揮師渡過赤水河,作勢北渡長江。當蔣介石匆匆在長江南岸布置幾十個團阻攔,毛澤東卻殺了個回馬槍,掉頭二渡赤水,取桐梓、奪取婁山關、重占遵義城,5天內殲滅蔣介石嫡系吳奇偉部兩個師另8個團。


這是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蔣介石飛重慶、飛貴陽,親自督戰。國民黨中央軍和川、黔、滇各省軍閥部隊鋪天蓋地向遵義城撲來——毛澤東卻毫不戀戰,紅軍從茅台鎮附近第三次渡過赤水,用1個團偽裝主力繼續向西挺進川南,再次擺出北渡長江的姿態。


對紅軍渡江北上深信不疑的蔣介石,依然沒有吸取上次的教訓,立刻調兵向川南壓縮。紅軍主力突然回撤,從敵軍間隙穿過,四渡赤水。爾後南渡烏江,兵鋒直指貴陽——


這一招奇兵,嚇壞了正在貴陽的蔣介石。守軍僅一個團的貴陽城亂作一團,蔣介石急調滇軍入黔「救駕」。


不料,紅軍卻是虛晃一槍,繼而挺進雲南,前鋒抵達距昆明城僅7.5公里處——由於主力都趕去救蔣介石,昆明守軍也嚇得不敢出城作戰。


「如同威逼貴陽一樣,毛澤東只想使蔣介石調回更多的軍隊保衛昆明,」著名軍史專家徐焰說,「實際上,他的目標是北渡金沙江。」


「毛澤東對蔣介石故技重演,而蔣卻像巴甫洛夫訓練出來習慣於條件反射的狗一樣,毛澤東要他怎樣,他就怎麼樣。」50年後,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這樣寫道。


蔣介石果然從金沙江附近撤回3個團防衛昆明,金沙江變成幾乎不設防的地帶。


機不可失。毛澤東揮兵三路,以每日百里的強行軍,急赴金沙江最近的3個渡口,用7條小船搶渡金沙江。


紅軍,就此跳出了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包圍圈,也度過了長征中最為危險的階段……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這,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創造的戰術原則。


靠著這樣的戰略戰術,從井岡山鬥爭到開闢贛南閩西根據地,紅軍一次次粉碎蔣介石的重兵圍剿,創建了最大的紅色根據地;而忽視和放棄了這樣的戰略戰術,甚至不顧自身弱勢與強大的敵人死磕硬拼,紅軍先敗於第五次反「圍剿」後敗於湘江之戰,一次比一次輸得更慘。


「『十六字訣』改變了古往今來的勝敗標準,這種創新也顛覆了世界上所有軍事體系的勝敗標準。」著名軍事專家金一南指出,今天,當全世界都在談論軍事革命的時候,美國人卻說,還有另一場軍事革命:毛澤東的軍事革命。


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就是建立在實事求是之上的勇於創新,就是對敵情我情世情的深刻洞悉和牢牢把握。說到底,就是:靈活機動。


日軍獨立混成第四旅一名叫做香川孝志的伍長,在戰鬥中做了俘虜,他想自殺,做天皇的「護國之神」。這時,在八路軍那裡,他發現了一本書——正是這本書,改變了他後來的命運。


「這本書不能完全讀懂,但我看到了一遍,如雷擊頂,使我震驚。」令香川孝志所震驚的是,還在日軍兵鋒正盛的戰爭第二年,書中已經預見到將來的戰略反攻了。


這本書就是《論持久戰》,作者是毛澤東。


在延安的窯洞,香川孝志見到了毛澤東,從此走上反戰之路。


毛澤東認為,只有堅持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弱國才能最終打敗強國。

蔣介石顯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正面戰場失利之後,國民黨正規軍在一片「亡國論」聲中向大後方潰退而去。


在劣勢中尋機求生存,在被動中尋機求發展。經歷長征的淬火和抗戰的錘鍊,這樣的戰略戰術日臻發展,共產黨所領導的隊伍越打越精、越戰越強。



解放戰爭之初,面對擁有全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毛澤東果斷決策: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結果,地盤越占越大的國民黨捆住了手腳,共產黨卻在輕裝前進中越來越強。待到解放軍開始戰略反攻,力量對比已經悄然間發生了改變,原本計劃5年左右的解放戰爭只用了3年。


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背後,是統帥與士兵的生死與共,是上至總司令下到基層指揮員的一馬當先。在幾乎看不到盡頭的長征烈士名英錄上,僅營以上幹部就有432人。


土城戰役,是毛澤東在遵義會議重掌軍事指揮權後指揮的首次大戰,由於情報失誤,紅軍一度陷入被動。朱德總司令提出親自上前線指揮,毛澤東連吸幾口煙沒有答應。總司令把帽子一脫:「只要紅軍勝利,區區一個朱德又何惜?」


成排成排的士兵倒在彈雨中。炮彈,就在朱德身邊爆炸,氣浪幾次把這位「紅軍之父」震倒在地。抖抖身上的土,年近半百的朱德像普通士兵一樣端著機槍衝進敵陣……


聶榮臻元帥生前回憶,紅軍打仗,打的是黨團員,打的是幹部,每打一仗下來,黨團員負傷之數,常常佔到傷亡數的25%,甚至50%。


1947年3月,國民党進攻延安。毛澤東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留在陝北與敵人巧妙周旋。當時,陝北敵軍是我軍兵力10倍以上,毛澤東身邊不過幾百號人,幾次與敵人重兵遭遇。轉戰陝北5 個月,依靠「蘑菇戰術」和有利地形,我軍不僅吸引了國民黨大量兵力於西北,而且殲滅胡宗南部1.4萬餘人,用延安一座空城換來了戰略上的主動。


相同的例子,還發生在抗美援朝戰場。1950年10月,當「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距前線1000多公里的東京「第一大廈」樂觀地等待著「感恩節」——等待著他個人盲目確定的美國士兵得勝班師時刻到來的時候,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正乘著一輛蘇制吉普車,單車賓士在硝煙瀰漫的戰場——實際上,彭德懷已經深入到敵後,剛與南朝鮮一個團的兵力擦肩而過,又奇蹟般地轉了出來。


領先於部隊到達前線的彭德懷,及時調整作戰方針,把陣地防禦戰變為在運動戰中尋機殲敵,打了一個被國際軍事界公認為「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遭遇戰」——雲山之戰。激戰3天,美國陸軍王牌騎1師遭重創,1800人被消滅。


戰鬥結束,被志願軍俘虜的美軍騎8團參謀長不服氣:「沒有飛機轟炸、炮火準備,沒有坦克衝擊,班、排、連悄悄地靠過來就打,這算什麼戰術?」當他被告知這就是「毛澤東戰術」時,美軍少校參謀長滿臉驚愕。


世界上,幾乎沒有哪支軍隊的統帥在大敵當前先於士兵深入變幻莫測的戰場。但,早在長征路上就「橫刀立馬」的彭大將軍敢,從長征路上、從抗戰烽火、從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硝煙中走出來的志願軍將領也敢。


此時,新中國的鋼產量還不到美國的1/146,國民收入也僅為美國的1/16。麥克阿瑟麾下的兵力44.4萬,各種作戰飛機1100餘架、艦艇200餘艘。而彭德懷指揮的志願軍,仍處在「小米加步槍」時代,全部車輛不及美軍一個軍的裝備數量。


就是在這樣看似「一邊倒」的局勢下,毛澤東決定打一場立國之戰。毛澤東說:「美國人是鋼多氣少,而我們是鋼少氣多。」


毛澤東眼中的「氣」,就是這支軍隊所具有的敢於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壓倒的氣慨,就是這支隊伍中每一位領導幹部身先士卒的精神。


志願軍用一連幾次大規模的戰役,把一度打到鴨綠江邊的「聯合國軍」徹底趕回了「三八線」。


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匆匆解職。那雙曾在日本投降書上籤過字的手,卻無法簽下朝鮮戰爭的勝利。


1953年7月28日,「聯合國軍」司令官克拉克被迫簽了朝鮮停戰協議:「我成了歷史上第一位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


同一天,彭德懷在停戰協議上籤下自己的名字後,說了一句讓整個世界從此記住的名言:「帝國主義在東方架起幾門大炮就可以征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那一天,是人民軍隊第26個建軍節到來的前3天。


又是一個建軍節——今天,讓我們銘記人民軍隊的諦造者毛澤東,銘記這位偉大的戰略家所創造的戰無不勝的勝戰之道。


聲明:已發現多家媒體未經授權轉發第一軍情文章。為尊重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管理員開白名單。敬請配合!第一軍情開通抖音賬號啦,請大家多多關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軍情 的精彩文章:

美國這麼做才是養虎為患,這個頭帶的太惡劣!
美國要氣炸了!關鍵時刻,日本竟與俄串通一氣,這是要釜底抽薪?

TAG:第一軍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