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影響了梵高、莫奈、馬蒂斯和現代藝術?

誰影響了梵高、莫奈、馬蒂斯和現代藝術?

這兩年的公共藝術圈,不知道怎麼又突然颳起了日本傳統藝術之風:無論是世界幾大美術館,還是私有領域的拍賣行,都在大力推廣日本主義作品(Japonisme),而其中,最出名的當然首推大名鼎鼎的江戶時代藝術家葛飾北齋。

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在2017年5月做了《巨浪之上》的特別展(據說上次展覽還是2011年),引得中外媒體讚歎連連。而緊接著,在南半球,墨爾本的NGV(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也在同年7月21日,傲嬌地宣稱「北齋大型作品展首次在澳大利亞開幕」,後來還因為」due to popular demand」加長了展覽時間。而在一切向錢看的繁華香港,蘇富比當然也要趕上這一波北齋熱,把一副私人收藏的《神奈川衝浪里》版畫拿出來競拍,預估價格則放在了40-60萬港元。

從背景上來看,「日本主義」自有其影響力,特別是在美國強迫日本打開國門後(當然也是因為有了萬惡的侵略才引出後來的明治維新),作品流傳到了歐洲,對西方藝術家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雖然筆者也沒對藝術史有什麼深刻見解,但每次想到梵高的杏樹,通過那種種色彩和筆法的暗示,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日本藝術作品——這算不算「不可磨滅」不曉得,但的確也是種奇妙的個人感受。

所以有時候,也不得不羨慕嫉妒恨一下通曉藝術史的學者:他們往往可以看透觀眾的審美,至少從歷史認知上,就能把心理認知過程解構得晶瑩剔透,令人不得不信服「讀美」的造詣。例如大英博物館專家Angus Lockyer在博客寫道,看這個《神奈川巨浪》,大家往往都知道這個浪,但都忽略了裡面的小山,以及那巨浪逼壓著的三艘小船。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哦!

前文也提到了「日本主義」這一概念,在1854年之後,日本的本土藝術不斷地被帶到歐洲,在後面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了當時為創新所困的西方藝術家們競相模仿的對象和美感之源。這些元素,據澳大利亞州立美術館介紹,影響了印象派、野獸派(Fauvist)畫家和英國的唯美主義(Aesthetic Movement)。

說到這裡,似乎有個問題。因為一般來講,現代化進程(modernisation)的敘述向來都是從西向東,西方文明影響了東方。但這裡說「日本主義」影響了西方審美,這似乎有點嚼頭。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說西方影響了東方,是一種看法。從藝術批評家中村英樹撰寫的《北齋漫畫的現代性意義》一書中談到了原因。很簡單,北齋的美術訓練的一大部分都是基於西方的幾何和透視規則進行的。北齋在自己的美術教材《略畫早指南》中「詳實地表現了使用圓規和尺子的繪畫方式的示例,通過圓形的疊加帶來的視覺上的程度體驗,圓形的並列所展現出的平面性……」

所以,北齋書中的西洋藝術,和它推崇的透視法和陰影法被認為是一種來自西方的影響,並成為一種所謂的「現代性意義」,這在書中的例圖和其它作品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但是,這不是唯一的觀點。 按照Angus Lockyer的看法,這是因為北齋雖然在60歲前實踐了透視法,但在後30年(他活到90歲)卻超越了透視法,脫離了透視法的功能性目的(純粹地、忠實地表現現實)。

相反,北齋試圖把「隱藏的和顯現的」現實相結合,創造出一種超越現實的繪畫風格。他用一種克制的,但奇異的唯心眼光去帶領觀眾,塑造對美的獨特認識,以便讓大家看到事物的內心真相。

從海浪的隱喻角度來看,這非常符合當時西方列強作為海洋霸權四處征戰的社會現實:不斷擴張的工業和殖民主義。後來,德彪西(Debussy)在1905年發布他的巨作「La Mer」 (The Sea)時,特別挑選使用了下面的封面。這樣看來,在一戰以前,這種東方對西方的藝術心理影響力,的確已經顯而易見。

說了這麼多,或許可以看到從北齋開始,呈現具體事物的藝術任務已經不那麼重要;對個體意識的發現和強調反而變得越來越主流。這種「日本主義」影響西方美感進化的跡象,在後來發展出來的莫奈的印象派畫法,梵高《星空》里的筆法,以及以德彪西為例的印象派風格樂曲里都得以進一步發展和演繹。所以,如果有人說北齋開啟了當代西方藝術(modern art),或許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註明以下資料即可:

1)作者:祝越 Leon Zhu

2)來源:https://goodbooks.today/katsushika-hokusai/

本作品採用知識共享署名 4.0 國際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語雜交 的精彩文章:

TAG:英語雜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