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本想教會孩子規矩,卻帶給孩子心理創傷?

?本想教會孩子規矩,卻帶給孩子心理創傷?

王金現

小男孩,一歲左右的樣子。掐了一株草,就往嘴裡放。

?本想教會孩子規矩,卻帶給孩子心理創傷?

媽媽大聲喝道:不許放嘴裡!

小男孩似乎有些倔強,並沒有聽從媽媽的話,只是眼睛望著媽媽,卻仍然把草放在嘴邊。

媽媽變得更加嚴厲,在大聲呵斥的同時,還輪起巴掌打在男孩屁股上。

小男孩哭了,也許是感到疼痛吧。但他並沒有把手中的草扔到地上。

媽媽接著又大聲道:不許哭。

男孩沒有停止哭。也許他有說不出的委屈和難過。

「再哭,就不要你了」。媽媽邊說邊走開。

男孩害怕地上前拉媽媽的衣服。這次他真的害怕媽媽不要自己了,使勁兒地撕扯媽媽的衣服。

媽媽推開小男孩道:叫你不聽話!不準把草放嘴裡邊 ,知道不?

小男孩被媽媽推開後,就躺在地上哭。這一次,他好像真的很心痛。

?本想教會孩子規矩,卻帶給孩子心理創傷?

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看到這樣的生活情景,習慣性地就進入到了自己觀察維度。我猜想,小男孩內心一定很複雜吧。開始他似乎是要堅持什麼的,但馬上就被打被制止了。做錯什麼了呢,不知道啊。可是,媽媽很生氣,而且不要他了。嗯,嗯,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怎麼可以沒有媽媽呢,那可是十分可怕的事情。那麼,在恐懼之下,也許他會想一定是自己錯了,是自己不夠好吧。被媽媽遺棄,一定是自己不好吧。當然,這是我對小男孩的心理分析。

小男孩邊哭,邊在地上撒潑,希望藉此吸引媽媽,得到關注。他似乎不認為媽媽會不要他。但旁邊的小姐姐,似乎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與可怕。她想伸手拉弟弟,似乎覺得媽媽不允許,於是,就不知道怎麼辦好,就在弟弟旁邊躺了下來,裝作在地上玩的樣子,眼睛卻瞅著弟弟。看樣子,小姐姐似乎是想要告訴弟弟,要學乖些,才好。

「不準躺地上」。

又是一道禁令。這道禁令是沖兩個孩子的。

小姐姐馬上從地上爬起來。學著媽媽的樣子,做出指責的動作,不過,她的小手指,卻是指向媽媽的。看樣子,小姐姐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憤怒的。但是,她卻學著媽媽的樣子,重複媽媽的禁令。這是一種複雜的順從和認同吧。小女孩總是表現得乖巧些。

我一直在旁邊觀看這個情景,好有趣的樣子。饒有興趣地微笑著。

那個媽媽看了我一眼後,神情放鬆了些,不自覺地笑了下,然後拉起地上的孩子說:你老痛苦?哭啥呀哭?然後抱起孩子走了。

媽媽自己打了圓場。結束了一次我眼前的心理情景劇。

?本想教會孩子規矩,卻帶給孩子心理創傷?

其實,我內心有幾次衝動想要告訴那個年輕媽媽一些東西。就是作為心理學工作者的我,所看到的一些東西。也許能給年輕媽媽一些好的對待孩子的方式。

但是,我沒有行動。只是在內心活動。

也許是不想顯得那麼唐突。也許是不想讓那位媽媽感到難為情,好像自己不會帶孩子似的。也許是因為我是個男性吧,年輕媽媽會不會覺得我的搭話會不會別有用意?

總之,我沒有上前說什麼。然後,我就回來寫成這篇文章。

那我想說些什麼呢?我想說,幼兒是靠觸摸來了解和探索世界的。而媽媽的禁止,是對幼兒好奇心的扼殺。

?本想教會孩子規矩,卻帶給孩子心理創傷?

有那麼嚴重嗎?哦,也許有一點呢。讓我來分析一下吧。

在媽媽的心中,認為把草放嘴裡,不衛生,會生病。所以,必須禁止。媽媽的用意,是讓孩子儘早懂得一些規矩。那樣孩子就會少生病,少吃些苦頭。從積極意義上講,媽媽是用樹規矩的方式,讓孩子懂事。是對孩子愛的一種表達。

但是,效果是適得其反的。

原因在於,一歲左右的孩子,並不靠道理,靠規矩來了解和把握世界的。這些思維和邏輯性的東西,對他沒有意義。

那麼,一歲左右的孩子靠什麼了解世界呢?靠觸摸。他要用手去摸摸,用嘴唇了感受一下。他不認為一株草跟媽媽的乳房有什麼不同。也許觸碰之後,他才能知道不同。

總之,他是靠感覺來了解探索世界,從而形成了對這個世界的印象。而不是像成人那樣靠思維和邏輯來認識把握世界。

那麼,後來孩子怎麼就變乖了呢?

他不是聽到了媽媽講的規矩。而是在被打被罵被推開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某種恐懼。體驗到了某種禁止。

只不過這種體驗,太過殘酷。對幼兒來說,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創傷。

請原諒,年輕的媽媽,我不是在危言聳聽。那真的是一種創傷。

?本想教會孩子規矩,卻帶給孩子心理創傷?

請想像那個小男孩,他只是想要探索世界。但是,媽媽的行為,讓他感受到的是恐懼,被丟棄。那他會得到什麼經驗?他一定會覺得探索世界是被禁止的,是可怕的。那他就可能要學得乖些,那就是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做。他也許真的就懂得了許多的規矩,乖了許多。可是內心的被禁止的感覺,恐懼的感覺,會影響他一生的。那個影響,就是要不斷地限制自己,壓抑自己。就像那個小姐姐,她對媽媽的禁令是有憤怒的,但她把手指指向媽媽的同時,卻是附和媽媽的禁令。這樣的適應模式,不是心理創傷是什麼呢?

嗯,對。那要怎麼對待小孩子的好奇呢?

?本想教會孩子規矩,卻帶給孩子心理創傷?

首先,懂得一點兒童心理學。了解幼兒探過世界的方式是跟成人不一的。

然後,按照孩子的心理特點,幫助他來了解探索世界,並幫助孩子得到自己對世界的經驗。

比如說,小男孩要把草放嘴裡。

如果那株草真的很臟,媽媽可以換一株。就是讓男孩嘗。之後,他就會把草扔下的。我相信,男孩是不會吃下草的。他會因此而得到自己的經驗的。

那麼,之後,媽媽可以用語言來重述孩子的經驗。是不是味道不好呢?看這草,綠綠的,毛絨絨的,但是不好吃,對不對?這時,孩子就聽懂了。(從視角、觸角、味覺,到思維的過程)。

嗯,嗯,是需要很多的耐心的。

可是,沒有耐心,你養什麼孩子呢?

如果用那份耐心去對待孩子吃草的行為,那情景是不是很溫馨,很有愛的感覺?

?本想教會孩子規矩,卻帶給孩子心理創傷?

問題是,很多媽媽們從來沒有被那樣溫柔地對待過。所以,也不會用這樣有愛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這是個遺憾。

遺憾,但並不可悲。可悲的是那些不學習兒童心理的人,一直重複著自己習以為常的方式,傷害著孩子而不能自覺。並且堅持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金現心理諮詢師 的精彩文章:

?從日常生活到違法行為,心理因素髮揮了怎樣的作用

TAG:王金現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