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清華的氣度

老清華的氣度

梅貽琦先生有句話在教育界流傳甚廣——「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真真正正把大師置於大學最高位的,老清華名副其實。

1925年2月12日,清華學校成立國學研究院籌備處。為了招攬人才,曹雲祥、張彭春、吳宓等人,積極物色著名學者,可謂不遺餘力、煞費苦心。

師高弟子強。當時,研究院對師資的選擇,標準很高,程序嚴格。初選的梁啟超、王國維等,無論學識還是道德,都在第一流行列,旁人無可置喙。至於陳寅恪,校方人員各持一端,爭議不斷。原因在於陳寅恪雖「學問淵博,識力精到,遠非儕輩所能及」,但無學歷、無著作,品學一時不為世人所知,又與清華素無瓜葛。不過,經了一番權衡,清華最終「不拘一格」,同意延聘。

清華四導師及吳宓教授

(趙元任 梁啟超 王國維 陳寅恪)

陳丹青作品

偏偏,這還是清華的一廂情願。多少人德才兼備、夢寐以求,卻無緣清華園。而清華有意招納的陳寅恪,竟以「家務事羈絆」為由「不能立即就職」。這在世人眼裡,自然是不識抬舉。吳宓知悉陳寅恪的意向後,不禁長嘆:「介紹陳寅恪來,已費盡氣力,而陳還遲疑不決,要辦好這件事真難呀!」隨後,吳宓又致信陳寅恪,字裡行間,情真意切,希望他接受聘請,早日到校。陳寅恪這才被吳宓說服,也被清華的誠意感動,表示「明春到校」。

回國之前,陳寅恪意欲為研究院採購圖書,但手頭拮据,無法代購。於是,吳宓多次奔走於清華的庶務處、會計處,多次與校長曹雲祥商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雖說陳寅恪還遠在異國,但既然已經確聘,就當放心。經過考慮,清華預支了陳寅恪薪金2000元,預付了購書公款2000元。不久,又追加了2000元用於購書。這三筆款子,在當時算是天文數字。要知道,那時的北京城,四口之家,每月十餘元伙食費,足可維持小康水平。

陳寅恪故居

老楊逛中山大學時曾訪先生故居

1925年12月18日,吳宓知道陳寅恪將要回國,便急急忙忙去為他落實住房。可陳寅恪並沒有前往清華,而是去了杭州。原來,兩年前,陳寅恪的母親和兄長先後患病辭世。他們的靈柩停厝了兩年,近期才入土為安。陳寅恪的父親年邁體衰,不幸患上尿閉症,也正在西湖畔古剎凈慈寺調養。鑒於陳寅恪的家庭狀況,清華同意陳寅恪在家侍奉父親一年,以盡孝道。

1926年7月7日,在父親已經基本穩定後,陳寅恪抵達北京,就職清華,正式成為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這時,距他接受清華延聘已近一年半時間。

日後的事實證明,研究院在短短几年裡,開創出一股研究國學的新風氣,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陳寅恪自然也無愧於清華的禮遇。只是,還在陳寅恪籍籍無名時,老清華就給出了這樣的禮遇,氣度之大,令人折服!

(參考文獻:吳定宇《守望——陳寅恪往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湘南老楊 的精彩文章:

TAG:湘南老楊 |